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聊”中的“找”,究竟指向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题展示】
以下是一道高考模拟作文材料:
一位高僧的寺里来了三个徒弟,高僧令其先替寺里的厨房挑水。
大师兄带着两个师弟下山到溪里担水,边担水边练武功,每天往返两次,水足够用了。数日后,二师兄道:两位先辛苦担水,待我到山下化缘,十天后买驴回来驮水。十天后,果然师兄弟三人只需一人赶驴驮水,两人可以专心练武。一天,三师弟负责赶驴驮水,无聊中顺溪而行,找到溪水源头在寺后高处。回寺,找两位师兄商议,砍竹架渠,修成引水道,自此,三人都能专心练武了。
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生作文】
最明智之举
广州协和中学高三 张文豪
积极往前的心态是桨轮,追根溯源的精神是燃料,不随权威的毅力是船舵,三者兼备,才是驾船驶往解决问题之地的最明智之举。(引题,出现“不随权威”话题)
追根溯源,开渠引水,三师弟棋高一着,成就了最明智之举的佳话。在“创新”呼声四起的今天,三师弟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随权威的创新精神。(就所给材料,提出论点)
在更多的时候,人们随着权威东西摇摆,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如何做出明智之举?正如船失去了船舵之后,永远随着海浪一直驶向自己懵然不知的前方。即使拥有再多的创造力,再多的想象力,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就难免了。只有拥有不随权威的毅力,才不会被所谓的权威限制在方框中,才会做超越权威的自我。(比喻论证“不随权威”的好处、作用)
爱因斯坦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当时,人们都是利用牛顿经典力学来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虽然牛顿的方法貌似已无可挑剔,但爱因斯坦却发现了解决天体运动的最根本的方法――相对论。不随牛顿所谓的绝对时间观,另辟蹊径,深刻地揭示了时间的本质,利用相对论时间观阐述了运动问题,也让许多牛顿的理论解释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便是不随的力量。不随,意味着我仍是我,我有更好的办法,便是对权威最好的超越。(举例,正面论证“不随权威”)
不随权威,并不同于质疑权威。质疑权威,是抱着的心态进行批判,有时会过分相信自己,导致事与愿违。而不随权威,是在权威之上,不迷失自我,寻求属于自己的方法,才会有所谓的明智之举。(辨析,但观点偏颇,应该是不完全同于“质疑”。这是中学生作文常见的“武断”毛病。)
解决问题有最明智之举,国家大事亦是如此。对于国家发展,我们无必要学习一夜崛起的美国,亦无必要效仿苏联的旧社会主义。这些只不过是前车之鉴,所谓经典权威。我们有自己,有超越,所以,我们有明智之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再举例,正面论证“不随权威”)
为何老一辈明白的不随权威到了现代却完全消失了呢?山寨货层出不穷,王琳大师成为人们心中的权威,政府办事一味效仿,不因地制宜,搞得满城风雨。如此林林总总,却不足以唤醒人们对自我的寻找,的确可悲。(反问,论效仿之失)
如果大家都如大师兄般挑水,人脑还拿来干什么?人生本不是为了效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真正的自我。我们不要去盲从权威,如此,我们才有最明智之举。(应题,论点再提)
【作文评析】
应该说,小作者这篇作文所反映出的优点不少,比如态度明晰、文笔老练等。缺点和不足也有代表性。这里,就不足处讲三点。
一、材料命意分析有偏差
应该说,这类寓言故事性材料并不少见。它没有引语,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表意见和观点,但同时也潜藏着偏题离题的风险。所以,审题依然要谨慎。那么,这个材料的寓意是什么呢?很明显,从二师弟开始,就都在谋划着为师兄弟三人都能“专心练武”而改变现状。这是看后续问题的前提,但并非就是立意。关键在三师弟,他“无聊中顺溪而行,找到溪水源头”。请注意,三师弟是“无聊”中找到溪水源头的,这个“无聊”很重要。这也说明,他不是主动寻找水源的,但他对现状永不满足,心里一定怀有更好更快地完成事业目标的愿望,所以,这才会在“无聊”中有发现。
所以,准确地说,材料的寓意,我认为应该是:心中有目标,永远不满足,并付诸行动,任何时候,我们就都可能有发现,有成功,有成绩,有成就。
这个命意,藏得是比较深的,现实针对性也比较强。而小作者显然把材料寓意理解成“不随权威”了。自然有了偏差。
为何说偏题了?是因为在这个判断里,一般要有个前提,即材料里一定有个“权威”的影响或影子在,但这个材料显然没有这样的字眼。大师兄只是按部就班照传统做法行事,没有变革想法,二师弟有思考求变的信念支撑,所以,就有了买驴行为,也对三位的练功事业更加有益了。三师弟能更上一层楼,是因为他自己不满足于两位师兄的做法,有更进一步改变现状的思考和行动,所以有意无意间,便“无聊”中有了新发现。应该说,这是“心中有目标,永不满足”的注脚,是不是有“不随权威”的动力存在?很难说有。所以,这个学生作文立意是有偏差的,甚至是跑题的。
我思考的更隐蔽的深层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时普遍有个不良的思维习惯,即阅读材料时,动不动就往大观念、大概念或成语、习惯用语等等之上去说理和靠合,换句话说,明明有更切近自己思维和写作能力水平的主干路却不走,非要去走另一条辅道甚至路的边沿。就像某些校园里,本来有一条干净明晰的石板路、水泥路供你走,有人却非要走在石板路、水泥路边的草地上。
以此观照这个材料及学生的作文,我还想告诉同学们的是,这个材料,就算你用“不随权威”立意没问题,但你立意于此,就必须要提出“不随权威”的好处、意义,举一些“不随权威”而成就事业功名的例子等,就如作者所写的那样。这样做不对吗?可以,但是你要知道,这样去写,恰恰要展示你的弱项,因为,一是这个判断太大了,太“高端”了。往阅卷方面说,立意很可能雷同,就会造成阅卷老师视觉疲劳,视觉疲劳后,就可能令阅卷者“心不在焉”,你的作文,或许就明珠暗投了,岂不可惜!二是因为你举的例子,基本可以断定都是些名人古人等,而无法是自己。缺少“自己”,滥用名人等,又是如今高考议论文评分时被老师们诟病的大毛病。而从“只要心中有目标,永不满足,并付诸行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有成绩,有欣喜,有发现,有贡献”方面立意,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加入更多的“自我”。如在第五自然段末尾,补充“我们中学生不随权威,永不满足,更多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因为,我们暂时大多数还没有质疑的资本。我们要先学好知识,打下基础。但我们永不满足,绝不放弃质疑。不满足和质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之一”,就是不错的选择。更多地去写自己,去写“我”,去使用身边的更多更鲜活的例子,也更有利于年轻人以更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从而为“立意”着色、加油。
所以,基于对材料寓意、立意的把握,我们认为,作这样的过细分析甄别,还是有必要有意义的。考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要引起充分注意,并尽可能帮助纠正。
二、说理“武断”毛病多
例文有些偏题了。全面修改主要是改动一些关于主旨立意的表述。这个不难。这里,想围绕本文现状,就另一个问题略作分析,即作文说理的“武断”毛病。这是中学生议论文的普遍毛病。
第四、五自然段,你既然认定“不随,意味着我仍是我,我有更好的办法,便是对权威最好的超越”,那么,下段“不随权威”怎么又跑回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方法”了呢?既欲表达独立性,又怕脱离桎梏,其实问题根本在说理“武断”。第六自然段,“我们无必要学习一夜崛起的美国,亦无必要效仿苏联的旧社会主义”,则深藏两层“武断”:一是并没有人说美国是“一夜崛起”,这是作者个人强加之词;二是绝对“无必要学习美国”,显然又很武断。倒数第二自然段,依然“武断”再说:“为何老一辈明白的不随权威到了现代却完全消失了呢?”显然再一次歪曲了事实。
说理“武断”,根子在观察不细致,思考不全面,阅历不丰富,也有时间紧迫、思考不周的因素,所以,要提高文章水平,关键还是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段落层次细节等问题值得推敲
大局上看,倒数第一、二自然段的位置都很不妥。最后一段,显然调到第二自然段前更合适。第三自然段“如何做出明智之举”位置亦不当,应该放在“只有”句前,如此便通畅顺气。第四自然段“不随”之后的句子,放在爱因斯坦例子后,既不承上,也不启下,且基本同于下段开头,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