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文学中急需辩白问题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文学中急需辩白问题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被赋予了一项现实的使命,即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并给予大家更多的选择。20世纪早期以来,生态文学的创作及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议题,研究者们将生态文学与自然写作、环保文学、环境文学等区分开来,初步建立起生态文学的理论体系。然而,在生态文学的研究当中仍存在断代不清、核心价值模糊、文学题材泛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为这一文学门类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危机;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50-02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学界对于生态危机的关注由来已久,自20世纪早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等重要的生态理论学科。在生态文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文学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本的框架,生态文学的核心议题即生态危机已成为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然而,许多研究者对生态危机的现代性仍然存在误读;对生态文学中人类地位问题争论不止;对“环境保护”口号疑惑重重;对生态文学的题材无限泛化。本文选取上述几个急需辩白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以厘清生态文学的误读和争论。

一、对生态危机现代性的误读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的核心议题,也是生态文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对空间和资源的需求猛增,大片森林被砍伐,长千上万的江河被污染,不计其数的物种被屠杀绝迹,深埋地下的矿产能源被开采殆尽。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空间和资源的无休止的掠夺便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并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蔓延为全球性生态危机。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文学应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生态危机的凸显而慢慢发展,并在全球性生态危机中成为研究热点。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决定了生态文学的现代性;了解清楚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分析生态文学的发端及发展过程。对于生态危机的现代性问题,有两种较为典型的误读。第一,工业革命之前没有生态危机。实际上,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联系,一个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减少,便是食物链中另一物种的危机。生态危机实则由来已久,然而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像工业革命一样,造成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第二,人类文明应该抛弃现代性。有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性的到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险景象,人类应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有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但若谈到抛弃现代性,则是对主要矛盾认识的严重偏颇。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非在于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在于人类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致命虚妄。

二、生态文学中人类地位问题

关于生态文学中人类地位的问题,学界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两者思想均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被采用,不同的是,前者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价值评价的依据,认为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后者则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罪恶之源,认为人类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价值尺度的价值体系,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发展观。

在生态文学的讨论中,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研究者认为,生态文学应围绕“生态”二字,将其核心价值定义为生态整体观,即是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终极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为了表示对生态系统的尊重,赋予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以主体的地位,并假设自然是一个能够做出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一观点有利于人们增强生态整体意识,减少甚至消除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然而,涉及到具体实践时,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往往又将人类摆在主体的位置,去替代自然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回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生态文学研究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通常认为这一思想滋生出了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控制和征服,应该为生态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上,在生态危机全球蔓延的今天,在寻求到一个公正有效的价值评判主体之前,人类中心主义很可能将唤醒人类这一自然界中唯一的理性存在,使其主动承担起消除生态危机的重任。

三、保护环境的迷云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敬畏、挑战和征服三个阶段。到了近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意识的发展,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朝着和谐共处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保护环境”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各国政府都积极鼓励公民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作为一个宽泛的行动口号,“保护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积极性,并衍生出了“节约用水”、“爱护动物”、“勿践踏草坪”等一系列行动和口号。值得说明的是,“保护环境”的口号从一开始便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保护环境”一词,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眼中,常被看作是人类中心和二元论的术语,意味着人类处在中心位置,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保护环境”这个词透露出的是人的自大和骄妄,不利于实现和谐共处的人与自然关系。然而在生态危机的现实中,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也无法无视自己的理性精神和主观能动性,而对生态危机不管不顾。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眼中,“保护环境”存在着选择上的困境,一方面,人应该发挥自身的理性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承担起改善环境的重任;但与此同时,人作为价值判断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保护环境,势必导致人类利益和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再冲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人类价值评判的主观性,共同造成了保护环境的迷云。

四、生态文学的题材问题

生态文学从20世纪早期以来便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其创作甚至已经远远领先于理论上的研究。生态文学的题材被热情洋溢的创作者们极大的泛化,许多涉及自然环境描写的作品都被不加区分地划入生态文学的范畴。本文在此列出生态文学的主要题材内容,为生态文学的创作提供参考。

第一,生态文学应取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活动,并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描写主体。

第二,生态文学在内容上应当反映生态危机这一定特定的社会存在。

第三,生态文学应努力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并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文学表现的最终价值所在。

五、结语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系统化研究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性生态危机仍在继续蔓延,社会和时代交给生态文学的任务还很繁重。确立生态文学的现代性,有助于沿着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之路寻找生态文学的发端与发展过程,但生态文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确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文学的直接创作者是人,人对于自身在生态系统中位置的思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价值取向,人的地位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又一重点。最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生态文学的题材可以有很多选择,但这些题材不能无限泛化,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共性,以作为区分生态文学这一文学门类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雷鸣,李晓彩.中国生态文学亟须走出价值观的混沌[N].河北日报,2010年.

[2]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环保思想与现实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姜桂华.读后[N].光明日报,2004年.

[4]王向峰.生态文学的自觉追求[N].文艺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