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工笔人物画“立意精神”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同时标志着一定时代的步伐,不同时代的绘画作品都相应的展示了当时艺术家的思想和觉悟。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众多艺术门类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而现代中国工笔人物画更以其鲜明的个性,精致娟秀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更具表现力、时代感和艺术个性。
关键词:意象;立意;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92-01
中国传统工笔画是古艺术家心灵的迹化,是立意造象,以象尽意,是与“天人合一”的精神性表现相联系的“意象”艺术。古代艺术家所谓“借物抒情”“缘物寄情”就是领悟万事万物的通感和共性,把客观物象和主观心理的时与空;学养与情思融为一体,借助一定的物象以形写意,以情驱笔,笔随心愿,在流动组合的节律中,追求神韵,把其艺术家作品要表达的心理气质、精神意趣表现出来并借助物质媒介如笔墨、染料等把自己的作品绘制出来。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绘画中“立意”即是指尽“意”的手段,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有这样一段:“实诚在胸臆,文墨书竹帘,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这里“实诚”与“意奋”即是指情感的思想意境。唐代张彦远第一次提出绘画表现不是单纯的表现主观,他主张主客观统一,明确命名为“意”。其论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指的是画家内在的审美情感。杜甫在《丹青引》中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即指意与法或审美的主导作用。“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则都指的是画家主观的情思。可见,传统古艺术家认为意的本源是自然、现实,意的组合因素是生活、物象对情感的刺激和心对物象的感受,情景交融,情景相撞而生成“意”。“意”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求得,而情感就必然是其核心,无情感则不能产生“意”。在工笔人物绘画的实践中妙悟“意”的存在,培养“意”的主观精神,破前人之藩篱,立新意于画中的思想艺术境界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凭借着高超的造型技法,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毅力,才能实现创“意”,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审美情愫。
画中之“意”均寄予画家情思。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情以貌求、心以理应”的精论,是对艺术想象力的概括,简要而深刻 。说到古代艺术家的“立意”就不得不提形式美,形式美即是构图。构图受“立意”的统领,要充分达“意”,就必须创造出“有意味的”构图形式。古代绘画的章法有其规范性和模式化,对我们创作而言,广涉猎,精吸收,借鉴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画构图极其讲究“势”,如:造险绝之势,造祥和之势,造平稳之势,造动荡之势,造热烈之势等。又以散点透视为主,对比上调和,动静上互衬,加上主大次小、虚实相生的主观理念等等。画面的黄金焦点是凝集视觉的审美焦点。
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美术界经剧烈震荡后,从思维方式到表现意象,从精神层面到技法法层面都更趋向于多元化。优秀和传统的得以继承并得到创造性发展,仅从近几年中国画展览中就可看出工笔画在其中占有的分量在逐步提高,不论是淡彩还是重彩,工笔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特有的韵味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我们也看到现代工画绝大多数以写实面目出现,人们戏称这些作品“长得像油画、水彩”这不能说是中国画立意一方面的悲哀和给人们的审美情趣的误导,长此以往等于是对中国画进行“种族清洗”,无疑会扼杀工笔画原有的生命力。从工笔鼎盛时期的作品看很多壁画吸收西方文化,但具有中国气息,且很有时代特征。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应有目的的去选择一些真正的能促进中国画发展的东西。而不是单从物象的造型方法上去钻死胡同。我们可以从题材式的立意选择、画材、色和墨的关系上进行一些有益尝试,使传统得以发展。从形式上看,中国画是“哲学艺术”,而工笔人物画对造型的严谨又建立在“写意”这个层面上,一味地去写实就会使中国画丧失“形而上”的本质,因此就有了写意与工笔相结合;从中国画发展历史看,人物、山水、花鸟均是作为人物的配景而存在的。写在这里我们也足以看出人物在中国画中重要性。既然山水、花鸟是作为人物的配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三者本来是一体的,画种之间相互接触,融会也是一种形式产生的方法,用笔才具有“形式美”和“抽象美”,可见这种方法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现今信息世界,画种,画材界已被打破,新的工具带动下的创新立意的作品不断涌现,使中国画的复苏处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境地。李魁正在工笔画中添加“点彩”的技法手段是将油画中的笔法运用到中国画中去,田黎明则以色代墨,将没骨、泼彩和一些西方现代绘画理念糅合在一起……如何真切的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观感、情绪、态度,显然仅依靠机械的摹拟自然界是不够的,还要靠艺术家本身理性的思维去创造画面。古人“立意”是求理由,虽无常法但有常理,故画面“没骨”、“神韵”并存。创作是一种能量的积累,也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在绘画创作中不仅需要通过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法,还需要的是画面的整体意识,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3]尚辉.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社,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