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毕业生对校园的文化构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毕业生对校园的文化构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年寒窗一旦拿不到毕业证,几乎就摧毁了十几年来的付出和努力,甚至一个家庭的期望,在这种意义上讲,毕业比找工作更重要,这是访谈中多数毕业生的心声。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利用两个法宝:考试和纪律,一味地管、卡、压,导致学生不安[3]。如果高职院校学生花高价“购买”教育,却不能如愿“买到”教育及其凭证,这种不安感最终可能会演化成压抑的情感。各类大学毕业生面对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形势,唯一的区别是毕业的学校不一样、学习的专业不一样,这个差异成为容易寻找到看似成立的借口,也是容易产生异化情感的基础。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部分毕业生通常都会埋怨老师没有真正教会自己本领;或者教会的技能已经过时,完全没能跟社会需求接轨;或者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信息帮助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等等,高职生就业率不低但是就业质量不高,使其成为责怪感最强烈的一个群体,这种看似“无理”的责怪也为两者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认同的隔阂。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让毕业生变得无比脆弱。在与部分毕业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有毕业生反馈,在6月份毕业离校时,图书馆催退证手续、学生处催离校手续,最大压力的是看到宿舍楼下的公告牌,要求几月几号之前办理离宿手续,否则就要清理宿舍,……诸如此类,都让毕业生感觉学校想及早把学生“赶”出学校,在毕业时有强烈被放逐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不再高薪,大学教授学术造假频频出现,诸如此类,以上只是分类罗列部分情况,但足以显示高职毕业生对母校情感认同缺失产生的诸多原因,复杂但真实,值得反思。

几点文化反思和培养认同感的措施

当然,学生对母校也不是一味的埋怨和不满,更多的是认同和珍惜。但是从以上访谈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母校的复杂看法和矛盾的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结合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应该立足职院精神,从更宏大立场,把自由、独立、平等、理性、创新的大学精神注入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去,进而在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中去寻找对策,从而“解放”被异化的情感[4]。学校的本质功能归根到底还是教育,而教育是学生的教育,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当前部分职院过于强调师资的建设,把引进著名教授、学术带头人、学科建设、扩招扩建作为中心工作,而这些又是争取科研经费、上级教育部门拨款的重要指标,于是产生了教育主体和客体倒置的现象[5]。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从这种异化的倒置关系中解放出来,摆正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不断扩大学生自治的权利范围,学生被重视、被尊重的氛围就会不断得到加强,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感。当前的高职院校究竟必须以“管理”为重还是以“服务”为重?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必须在行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平衡拿捏。在有的方面某个阶段必须以管理为重,有些时候和阶段必须以服务为主,在有时候又必须寓服务与管理之中。譬如,毕业生就业阶段更要强调服务,要体谅毕业生正处于最忙碌、压力最大的阶段,一些常规的制度和要求必须为毕业生开绿灯,或者用主动服务代替管理,柔性管理刚,让毕业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和找工作中。在具体管理中不要凡事站在管理者便利的立场,要以学生为立场,如果管理者用心服务,学生是能切身感受得到的,这种没有口号的关心才是建立情感潜移默化的力量。学生的毕业大权掌握在学校的手里,学生更多时候处于被“要求”而不是提出“需求”的境地。因此,母校不单单要在口号上宣传关怀学生,也不是过节到宿舍看望学生这些应景式的关心,而是在学生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落实适当的措施,让学生们安稳的度过过渡期。比如,毕业时如暂时未找到工作,租房花销不菲,投靠亲戚又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有的可能还有几天或几周才是单位报到日期,如果让学生还可以在原来的宿舍继续居住一段时间,比如延长到一个暑假等相关的措施。这就是很好的关心和帮助毕业生的人性化措施,也会在学生与母校之间建立真正的校园情感,让他们在毕业多年之后还能有美好的回忆。

学到真本领是上大学的最根本的目的,但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这三个问题是学校必要认真面对的。学什么是学院的定位,怎么学是学院的教学方式,学得怎样是学院的教育效果体现。因此,在笔者看来,高职院校作为以应用性认为为培养目标行为,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考虑,必须把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定位、个人就业取向结合通盘考虑才能落实好职院的职责。笔者在2012年发表于《职教论坛》的《毕业生就业是走向市场还是回归学校》一文中提出,母校最了解毕业生的情况,是毕业生最佳的推荐人,因此也是最适合的职业规划者。参与学生本人的职业规划,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和操心,而对学校产生感恩的情感。例如有一个中国企业家,一次性捐给美国耶鲁母校888万美金,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捐给他在中国念书的时候的母校,他说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光,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大学,这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6]。一个组织的平稳运作,背后依赖的是我们认为的繁杂甚至有碍创新和效率的制度。但是,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受到制度的管理或者“阻碍”,没有分析制度的合理性,多数都是排斥制度,一味的追求自由和宽松,而不是认同和适应以及遵守制度,以及对改进制度进行思考和意见反馈。但是,这种客观现象要求学校制度有所调整,加强对容易产生母校认同确实的群体,如贫困生、后进生等的制度关怀,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友会联络校友、优秀榜样示范、校友帮困等的作用,以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近年来,时有媒体报道关于大学实习生被安排进血汗工厂,尤其高职生成了“对口”的重灾区。职院学生谈实习色变。实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打着实践学习的旗号,做着苦活累活、无工资低工资,与专业无关的杂活。当学生在实习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母校应该真正站出来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是一个很好的时候建立于学生的情感的契机,也是建立学生对目标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时候,这也是学校的文化表现,让母校成为学生的靠山,是学生建立对母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结论和建议

大学精神没落的本质是大学文化的式微,情感是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情感建设的本质是文化建设,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如果一个学生感受到他从大学学习到了很多,是最有价值成长的阶段,也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生涯是他人生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那么这个学生必定会对母校终身感恩和深度认同。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和爱护换来的是学生对学校的尊敬、归属和认同,那么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学生对母校的回馈情节将会在中国的大学得到井喷。相反,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爱的教育和情感建设,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只是冷冰冰的工程师或者技术工人,那么这种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残缺的,为一系列的校园问题甚至以后的社会问题埋下诱因。笔者相信,随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增强,以上所述的地位认同、排斥感、不满、不安、责怪和抛弃感将得到弱化,笔者近期也正在撰写另一篇论文,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另一个维度“创新”通过一项制度进一步推动“应用为本”的高职院校精神得到落实。

作者:林淑贤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