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书·高祖本纪上》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书·高祖本纪上》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断代史、专书的词汇研究是探索古汉语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而汉语词汇的同义关系是一种重要且复杂的关系。运用“经典文献原文与训诂材料双重印证法”,对《陈书·高祖本纪上》中具有同义关系的单音节形容词进行类聚,考察其依存的文本格式,进而选择性地辨析它们在共同义位范围内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单音节 形容词 同义词 显示格式 辨析

《陈书》虽然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小的正史,但其中也收录了大量的诏令、奏疏,而且不乏浅白的对话和生动的叙事。利用此书中风格各样的语言材料,考察同一篇章,乃至全书各篇之中字词的相互关系,可以探寻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部分语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对《陈书·高祖本纪上》(中华书局1972年3月版)中语料的整理,本文对此篇的单音节形容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力所能及的考察,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

一、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概况

目前对于同义词的界定,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古汉语界,有影响的界说主要有“一义相同”说、“多义相同”说和“近义”说三种。本文将同义词界定为“读音不同而有共同义位的词”。

具体操作而言,划分同义词有“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等,但这些方法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汉语提出来的,实际运用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徐正考提出的“以‘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的手段,利用《陈书·高祖本纪上》中的连文、对文,并借助训诂书中的训释(互训、递训、同训)来确定形容词中的同义词。

依据以上界定标准和判定方法,我们对《陈书·高祖本纪上》中的单音节形容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共得到了7组同义词,列举如下:

大—巨—宏—鸿—洪—至 丰—众 遗—余

疲—劳 神—圣 崄—固 逖—悠

显而易见,2词一组是构组的主体。

二、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显示格式

宋永培先生认为,经典文献的原文已经通过字词的相互关系对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作了准确而显白的注释。据此,通过对《陈书·高祖本纪上》中每个段落、每个语句的细心考量,发现其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同义关系的显示格式主要有同义连文、对应同义和对当同义等。

1.同义连文

“同义连文”是指两个并列连用且表述相同意义的单音节实词,在小学专书或其他训诂材料中有训释与被训释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构成同义关系的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已凝结为并列式双音合成词。

1.1疲—劳:表述“劳累、疲惫”义。

“我师已老,将士疲劳,历岁相持,恐非良计。”(03)

例句中“疲”和“劳”表述一个共同的意义:劳累、疲惫,并列连用修饰“将士”。并且,这两个词在训诂材料中有训释和被训释的关系。《说文·疒部》:“疲,劳也。”《玉篇·疒部》:“疲,乏也。”在现代汉语中,两词已凝结为并列式双音合成词,仍表示“劳累、疲惫”。

1.2崄—固:表述“险要”义。

若夫表里山河,金汤崄固,疏龙首以抗殿,揃华岳以为城。(17)

“崄”,同“险”,险要;险阻。《集韵·琰韵》:“险,《说文》:‘阻难也。’或从山。”“固”,险要。《说文·口部》:“固,四塞也。”在训诂材料中亦有证明,《周礼·夏官·叙官》:“掌固。”郑玄注:“固,国所依阻者也。国曰固,野曰险。”可见,“崄”“固”的差别在于语体色彩不同。而在现代汉语中,两词并未凝结为一词。

2.对应同义

“对应同义”是指在两个或多个语义相同或相近、句式相同的并列分句中,处在相同位置的词用来表述相同或相近的意义,那么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这些词可构成同义关系。

2.1大—宏—至

宏勋该于厚地,大道格于至玄天。(14)

大哉干元,资日月以贞观,哉坤元,凭山川以载物。(14)

第一个例句中“宏”与“大”同作定语,修饰名词。第二个例句中“大”与“至”同接语气词“哉”。三者都形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玉篇·至部》:“至,大也。”《尔雅·释诂上》:“宏,大也。”《后汉书·马融传》:“以临乎宏池。”李贤注:“宏,大也。”

2.2丰—众

公回麾蠡泽,积谷巴丘,亿庾之咏斯丰,壶浆之迎是众。(16)

二者同作谓语,“丰”:多;丰富。《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众”:多,盛多。《说文》:“众,多也。”《广韵·送韵》:“众,多也。三人为众”《商君书·弱民》:“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2.3逖—悠

三山獠洞,八角蛮陬,逖矣水寓之乡,悠哉火山之国。(15)

例句中,“逖”和“远”同接虚词,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

“逖”:远。《说文·辵部》:“逖,远也。”《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孔传:“逖,远也。”“悠”:遥远;长久。《尔雅·释诂上》:“悠,遐也。”郭璞注:“遐,亦远也。”《广韵·尤部》:“悠,远也。”《诗·周颂·访落》:“于乎悠哉,朕未有艾。”毛传:“悠,远。”

3.对当同义

“对当同义”是指在一个语句中,两个词处在语义相当、结构相同的词组中的对当位置,它们在结构中的位置相当、功能相当、词义相当,那么这两个词可构成同义关系。

3.1遗—余

遗风余烈,昭晰图书。(22)

两词在例句中同作定语修饰名词。

“遗”:遗留。《史记·孝文本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傅置。”司马贞索隐:“遗,犹留也。”“余”:遗留。《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朱熹注:“言大乱之后,周之余民,无复有半身之遗者。”

4.其他类型的同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大致相同的句子表述相同的语义,其中做了替代的字虽然不同,但它们记录的是同义词。

4.1大—巨—洪—鸿

少俶傥有大志,不治生产。(01)

大功在舜,盛绩惟禹,巍巍荡荡,无得而称。(22)

滩多巨石,行旅者以为难。(05)

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崇建人皇,必凭洪宰。(13)

宜戒司勋,敬升鸿典。(14)

巨:大也。《方言》卷一:“巨,大也。齐宋之间曰巨。”

洪:大。《尔雅·释诂上》:“洪,大也。”

鸿:大。《史记·夏本纪》:“当尧之时,鸿水滔天。”司马贞索隐:“鸿,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巨”“洪”“鸿”都表示“大”,区别在于它们“大”的对象和表征不一样。

三、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辨析

构组之后,我们对《陈书·高祖本纪上》的单音节形容词中的同义词有了整体的把握,下面对其中的3组词进行相同义位上的辨析。

1.大—巨—宏—鸿—洪—至

后面五个词都可解释为“大”,但在此义位下它们修饰的对象仍存在差异。

“大”修饰的对象范围甚广,可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巨”“宏”“鸿”“洪”既可修饰具体名词,也可修饰抽象名词,但“巨”的具象感更强烈。《方言》卷一:“巨,大也。齐宋之间曰巨。”《墨子·非乐》:“三者,民之巨患也。”《公羊传·哀公六年》:“于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霤。”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深林巨木,崭岩嵾嵳。”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三:“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宏”多意为“广大”。《尔雅·释诂上》:“宏,大也。”《后汉书·马融传》:“以临乎宏池。”李贤注:“宏,大也。”《史记·夏本纪》:“当尧之时,鸿水滔天。”司马贞索隐:“鸿,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至”只可形容抽象名词,如《潜夫论·讚学》:“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2.丰—众

两词表示的共同义位为“多”,但“丰”的感彩较重,一般表示褒义性质,而“众”为中性词,不表示褒贬意义。同时,“丰”比“众”更为书面和正式,有一定的语体色彩。再者,“丰”多指事物的数量,“众”使用对象的范围更广。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杜预注:“不诈以求多。”《吕氏春秋·当染》:“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唐韩愈《至邓州北寄山襄阳于相公书》:“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左传·哀公十一年》:“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墨子·法仪》:“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汉桓宽《盐铁论·刑德》:“道德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人不知所辟。”

3.逖—悠

《陈书·高祖本纪上》中的“逖”和“悠”都表示“遥远”之义,但“悠”既可表示空间上的遥远,也可表示时间上的遥远,而“逖”只形容空间上的距离远。《后汉书·皇后纪序》:“任重道悠,利深祸速。”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寻历曲阻,则沈思纡结;乘高远眺,则山川悠隔。”

参考文献:

[1]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池昌海.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2).

[4]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中华书局,2010.

[6]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8]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9]周密.《鬼谷子》单音节同义词研究.文学教育,2012.

[10]徐正考.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1]徐正考.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研究方法与原则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2]周文德.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3]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