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外贸进出口运行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外贸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海关总署近日公布,2005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8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6865.4亿美元,增长29.7%;进口5957.3亿美元,增长17.1%。广东、江苏、上海仍稳居对外贸易前3位。11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单月最大贸易值,达1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消息称,截至2005年11月底,全国办理出口退(免)税已达3017亿元人民币,未发生“新欠”退税。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9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额达7500亿美元左右,增长26%左右;进口6600亿美元左右,增长18%左右。

1.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大幅回落。“高出低进”成为2005年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增长速度开始反弹,而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由于外贸“高出低进”,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最高纪录,前9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8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亿美元,超过2004年全年顺差(320亿美元)1倍多,比贸易顺差额最高的1998年(全年贸易顺差434.75亿美元)高出50%。

2.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2005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1-9月加工贸易进出口48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293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0%,比去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进口19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5.4%,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1-9月加工贸易实现顺差98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6.5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为44.5%,继续发挥着贸易平衡的稳定器的作用。

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出口商品中,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继续占主导地位。

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71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其中进口1770.5亿美元,增长21.3%;出口1946.4亿美元,增长32.5%。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实现新突破。前11个月,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28%的水平,达到28.4%,这是继2004年底达到27.9%之后实现的一个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相比较呈现“一低二平三超四快”的发展趋势: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低于外贸出口增速,二季度两者基本持平,三季度超过外贸出口增速,四季度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出口拉动作用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从2004年10月至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经连续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并且呈现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

前11个月重要产品出口保持量增价涨。我国集成电路、手机及其零件、计算机及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083.6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5.7%,增长33.7%;其中计算机及其部件累计出口683.1亿美元,增长28.5%,计算机及其部件出口平均单价增长10%;手机及其零件累计出口275.4亿美元,增长50.3%;集成电路出口125.1亿美元,增长30.4%,出口平均单价与去年基本持平。

4.进口商品减少。

一是多数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前8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7.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10.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仅增长19.6%,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伴随国际产业转移导致我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逐步增强,导致部分产品进口出现缓和。如,我国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并没有随着进口许可证的取消和关税的下降出现激增,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数量下降23.9%,而上年同期为增长6.3%;汽车零件金额下降23.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32.5%,我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的初步形成正是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是进口成本抬升影响部分产品进口。在内需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表现得不突出,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外贸进出口造成压力。

5.与主要贸易伙伴情况。

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11月,与我国双边贸易总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已增至6个。欧盟继续保持与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967.7亿美元,增长23.6%。

此外,1―11月份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204.5亿美元,增长20.6%;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172.4亿美元,增长23.5%,与韩国贸易总值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14.5亿美元。

前10个月,对美、欧、香港分别出口414.9亿美元、388.5亿美元和386.6亿美元,分别增长32.5%、37.4%和36.6%,预计全年对上述国家(地区)出口均将超过500亿美元。

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

6.民营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增长乏力。

海关统计,1-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71亿美元,增长25.4%。国有企业进出口3329.3亿美元,增长11.9%。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强劲。

? 1-9月,民营企业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2%,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8.3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15.9%,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5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9%,占顺差总值的76%。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8%,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7.6%,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31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87倍。

而1-9月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12.7%,低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6.5%,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4.9%,比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进出口逆差19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8亿美元。国有企业是三类企业中唯一逆差的企业类型,而民营企业已成为保持贸易平衡的中坚力量。

7. 进出口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2005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比例由75:25调整为92.5:7.5;并将出口退税退库办法改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同时要求各地制订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分担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这一规定合理确定了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比例,解决了地区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及个别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资金不及时到位的问题,促进了外贸出口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保证了出口退税新机制的平稳运行。

出口企业新发生退税的及时退付,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了企业扩大出口的信心,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2005年,国家还适时调整有关出口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部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我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IT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暂停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充分发挥了税收的调节作用,贯彻落实了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政策。

8. “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1-11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新签合同额2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加1万余人;11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6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万人。我国“走出去”业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多元化继续取得成效,亚洲独占鳌头,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

二是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三是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05年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总额的42%,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他类投资占4.2%。

四是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北京华联到新加坡兼并重组,成为第一家走出去的商业企业。

五是“走出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关系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成因分析

(一)出口方面

1.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由于年初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今年外贸企业加快出口、提前出口的现象十分突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产能扩张强化了出口动力;国际市场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促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2.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调动了各地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2005年以来,针对地方分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财政负担相对较重的问题,国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口方面

1. 宏观调控以后国内投资需求放缓,是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投资需求放缓,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大幅回落。前三季度,钢材进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93万吨;一般贸易项下的机械设备进口下降了4.4%。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

2.由于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

3.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

4.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与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有关,随着国内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加工贸易由“大进大出”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口不与出口同步增长。

三、2006年外贸进出口形势的初步判断

1.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不会有较大改变,增长速度与今年持平或略有降低。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将减慢。同时,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也在增加,主要是(1)石油价格高位波动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2)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势头正在强化;(3)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可能收缩的危险加大,如果同时导致利率提高与房地产市场降温,世界经济很可能陷入衰退。

2.2006年中国外贸形势。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美元,增长15%左右,增幅比2005年将有明显放缓,同时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2006经济增长有望保持8%以上的增速,继续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在2006年继续有所显现,民营企业进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因素初步判断,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3.外贸政策变化

(1)出口退税变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煤焦油、生皮、生毛皮、蓝湿皮、湿革、干革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下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知说,将列入《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预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的哥尔摩公约》中的25种农药,分散染料,汞,钨、锌、锡、锑及其制品,金属镁及其初级产品,硫酸二钠,石蜡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为5%。财政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上述产品的清单及相关信息。

(2)进口关税变化。

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由于此前中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降税义务,因此,2006年税率下降的幅度和税目数均明显减少,对关税总水平影响不大。2006年的关税总水平仍为9.9%。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9.0%。

2006年中国将继续对小麦、玉米等7种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3种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行滑准税;对冻鸡、啤酒、胶卷、摄像机等55种商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并根据进口平均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了部分从量税税率;对200多项进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

2006年,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中国将对原产于东盟十国的商品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其中所有“早期收获”商品的税率都将降为零。根据《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安排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国将对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商品实行协定税率。中国还将对原产于柬埔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苏丹等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2006年大陆将继续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等15种新鲜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在出口关税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停止征收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并对60多项出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此外,中国明年还将对部分税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税目总数将由2005年的7550个增加到7605个。

四、2006年有一些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值得注意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预计2006年这一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截至2005年8月底,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进一步的数据则表明,美国今年对我国6种产品发起337项调查,涉案金额约11亿美元。国外还陆续出台一系列技术法规和检疫标准,其实施后的负面影响难以准确量化。2006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更严重。下一个可能出现贸易摩擦的领域是产能增加比较大的领域,如钢铁产业明年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出口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应密切观测。

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2005年1-9月全国合同外资金额增长21.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11%,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1.01%。从国内外环境及合同外资金额的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可能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

4.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威胁进出口贸易平衡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曾经高达70美元。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中国将进口原油约1.3亿吨,约合10亿桶原油,预计每桶油价将上涨15美元左右,全年外汇支出就需多付150亿美元,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IMF预计石油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未来5年不会明显下跌。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平衡将继续产生影响。

5.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将达到1000亿左右。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应对的。

6.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

当前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方面。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企业出口效益较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之一些企业实行低价竞争,以量取胜,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与国外市场设限增多,对外贸易环境形势较为严峻;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继续升温。纺织品贸易一体化是乌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一些国家仍然试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的进口限制措施。美国频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国会和一些行业协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纺织品等问题横加指责。欧盟也可能对中国产品发起新的反倾销调查。

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更加突出。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财政负担加重。据测算,今年地方财政负担的出口退税将是2004年的3.3倍。为减轻财政压力,一些地方开始限制出口和出口型外资项目的引进,将对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