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洞庭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的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着洞庭湖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问题。以洞庭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洞庭湖地区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为洞庭湖地区的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为相关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一、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造纸企业的污染

据了解,从2000年起,洞庭湖地区的造纸厂由最初的四十几家猛增到数百家。数据显示,2005年湖区造纸行业排放废水1.07亿吨,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5.5%,是污染减排的重点。随着环湖造纸企业的迅猛发展,洞庭湖成为许多违法企业“藏污纳垢”的乐土。据了解,省政府2005年就出台了《洞庭湖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洞庭湖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十五”期间,洞庭湖所设的10个监测断面监测结果均未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到了2005年,情况急剧下降,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洞庭湖地区水质下降迅速,均变为五类水质。

(二)湿地资源的危机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洞庭湖地区的湿地是有着“长江之肾”的美誉,在维系长江的水土保持有着无可替代的生态功效。并且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洞庭湖地区的野生动物都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捕猎使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消声匿迹。时至今日渔民的有害渔具大量遍布洞庭湖,每到渔汛期,外来渔民大量涌入,增大了捕捞密度,形成了掠夺式经营的局面,导致鱼类产量和数量急剧减少,中华鲟、江豚等珍贵鱼类几乎绝迹;对鸟类的过度捕猎,特别是在迁徙季节使用排铳、地枪、毒杀等方式和手段进行猎取,导致鸟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三)航运发展带来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住房建设等基本建设业务不断,这些建设都离不开黄沙、卵石、水泥、红砖等大宗建材。而岳阳、益阳、常德是盛产建材之地。巨大的货物运输需求和优越的航运条件,催热了环洞庭湖三市的水运经济。由于大量的个体和私营业主进入洞庭湖“淘金”,导致市场竞争无秩序,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加强洞庭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层面的具体措施

1、推广生态思想,提高生态意识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对人的外在行为有内在的约束作用,是人的内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律性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同志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提高人们自下而上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部分人的内心深处,对生态环境与人的生态生活品质的内在联系缺乏理性认识。要引导干部群众学会算资源帐、能源帐、环境帐、长远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人的生活生产品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创新生态科技,构建生态系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更替。为了满足洞庭湖地区的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必须向生态化转向。所谓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指要将生态问题纳入到其中加以考虑,并考虑在生产的过程中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人们在进行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同时,而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值达到最小,更有利于重建或恢复生态平衡。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关键是充分发展绿色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创新,打造绿色技术平台。

3、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

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弘扬生态文化,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政绩观、绿化消费观,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健康消费理念。绿色消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使资源使用、废物产生和污染达到最小化;生活质量较生活的物质标准优先;满足当代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不是欲望;现代人的行为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它提倡将环境保护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它要求人们以追求精神生活为目标,不再以大量消耗资源、损害环境求得生活上的安全与舒适,要求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祟尚自然,使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傅治平.生态文明建设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