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蒙城县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效益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蒙城县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效益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蒙城县茨淮新河灌区建于七十年代,灌区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续建配套不足,水资源浪费,这些问题体现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关键词: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综合效益

Abstract: Mengcheng Ciuai River Irrigation Area was built in the 1970s, irrigation projects aging and badly damaged, water waste, these problems reflect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s imperative.Key words: corollary;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蒙城县茨淮新河灌区的现状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亳州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56′―33°29′、东经116°15′―116°49′。蒙城县茨淮新河位于蒙城县的最南边,是蒙城县的南大门,东西贯穿整个蒙城境内,西起篱笆镇,与利辛县搭界,东至罗集大桥与怀远县相邻。全长34.2公里,流经三个乡镇9个行政村。蒙城县茨淮新河灌区灌溉设计面积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现有排灌结合站13座,总装机容量5868万千瓦,是我县农业灌溉的骨干工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管好、用好茨淮新河的水资源对于蒙城县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工程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水利工程老化,渠道渗漏、淤积、塌陷现象严重,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渠系建筑物破损老化问题突出,带病运行,隐患较多,造成灌溉定额偏大,灌溉水损失较严重,且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1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2000年6月,《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评定续建配套面积近201万亩,最终规模为305万亩。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改造工程规划共需投资19.34亿元(整个茨淮新河灌区包括蒙城灌区)。

1.1世界灌溉的发展趋势

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灌溉方面仍将以地面灌溉为主,现代灌溉将有较大的发展;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污水灌溉、雨水利用等可持续灌溉农业和科学的灌溉方法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将日益发展;改进农田水土管理,提高自动控制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红外线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地得到应用。1.2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近年来,我县茨淮新河灌区的旱情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茨淮新河流域灌区由于淮河水位下降的影响,按照“丰增枯减”的原则,茨淮新河相继进入平枯水年,河流上游来水量锐减,进入茨淮新河的水量也大幅度减少,每年茨淮新河管理局在上桥都大量翻水,以供上游的用水量,保证上游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村生活用水,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农业缺水的问题。在此,我认为:要进一步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促进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1.3节水灌溉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完善,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我县田间节水措施仍十分薄弱。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不完善,很多灌区都是干渠、支渠直接进入耕地,缺少农渠、毛渠,田间小型水利工程配套不齐全、不完善,过水能力很低,大水漫灌、串灌、重复灌溉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用水户田间节水意识较为淡薄,致使灌溉定额居高不下,不仅影响了灌溉进度,还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浪费在田间。因此,节水型灌溉带有节水与高产、高效的双重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产出的农业效益。

1.4 供需用水的矛盾

我县茨淮新河灌区多年来一直种植的都是高耗水的水稻作物,林果、蔬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少,而水稻的秧田灌溉和本田灌溉用水较为集中,因此在灌溉用水高峰期,各类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即使水管部门根据各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了灌溉制度和用水方案,但为了能及早灌溉,保护各自的利益,各村庄之间、同一灌区的各乡镇之间、村组之间的争水现象十分普遍,矛盾十分突出,维护全县灌溉用水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成了灌溉期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无形之中给灌溉管理和抗旱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灌区改造后,可有效缓解供需用水的矛盾。

1.5积极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

在灌区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县近年来抗旱保丰收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在我县茨淮新河灌区自2009年以来开始推广实施的13万亩高标准节水滴灌,不仅起到了节水、省地、省肥、省工等效果,继续加大联合,进一步提高作物节水增产空间的最有效途径,是将现代农艺技术与高标准节水灌溉相结合,如在播种时可以采用双膜覆盖、滴水出苗、温室育苗等现代农艺技术,在灌溉期间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等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行测土施肥,通过现代农艺技术与高标准节水灌溉相结合,实现节水、增效、调整种植结构的“三赢”效果。

2综合效益评价 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改造项目,得以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为目标,以骨干建筑物的除险加固、续建配套、解决"卡脖子"工程和渠道防渗建设为重点,本着投资效果好、地方积极性高、配套资金落实到位。蒙城县3年共安排了茨淮新河灌区的5个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共安排投资7283.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856万元,引导地方政府和群众筹资2427.7万元。配套改造建筑物70多座,干支渠道防渗加固74.5公里。通过项目的实施,初步解决了部分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病险工程,配套了部分急需配套改造的骨干建筑,提高了输配水能力,缓解了用水矛盾,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项目建设,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应: 2.1经济效益 2.1.1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续建改造改善了灌区安全运行状况,减少了护渠劳力,降低了维修费用,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缩短了灌溉周期,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如茨淮新河灌区葛沟站始建于60年代,项目实施前,装机60kw水泵4台,由于年久失修进水池淤积严重,水泵叶轮被杂物打碎,已基本不能发挥该站的功能效益。通过项目实施,站首及泵站设备的更新,险工险段和病险建筑物得到改造加固,保证了正常供水。3年来站首工程安全运行无事故。特别是2009年蒙城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灌区从未中断供水,保证了农业高产稳产,农民增收,社会安定。 2.1.2提高了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 项目实施使渠道输水能力大幅度提高,灌溉季节渠道基本没有跑、冒、滴、漏现象。项目完成后,灌水周期大大缩短,渠道水利用系数得到很大的提高。年可减少输水损失近20万m³,

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72万公斤。茨淮新河葛沟站灌区、草庙沟站灌区,通过站首改造项目实施 ,节约水量10万m³,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万公斤,综合灌溉效益6.3万元。增加纯收入每年人均600元。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2.1.3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生产在我县占有突出的地位,现沿茨淮新河灌区乡镇粮食单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产量比较稳定。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改造后,这一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因此,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保障我县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水利条件明显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一改过去单种水稻习俗,引进大棚蔬菜瓜果、良种无籽西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有的大力发展养殖业,成为结构更为优化的粮猪型农业,部分地方已由低效平面型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迈出了一大步。

2.2社会效益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作物对灌溉的依赖程度和供水要求进一步提高。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灌溉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渠道输配水能力,部分做到了适时适量计划供水,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拉动了经济增长,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投工、投劳筹资兴办配套工程已经成为灌区内群众的一种时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成果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将成为我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对促进我县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茨淮新河灌区配套改造后可以改善村级灌区内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灌区生产、生活环境等。 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灌溉项目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必要的资金投入、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灌溉排水新技术》 徐建新主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书号:ISBN978-7-304-02958-6

2.《水资源管理》张立中主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2书号:ISBN7-304-03498-x

3.茨淮新河水利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