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沙漠里建起绿色家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沙漠里建起绿色家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建制镇,位于科尔沁沙地边缘,阿拉迪芒哈沙漠横贯东西,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特别是居住在台河左岸的莫力黑吐、爱根苏木、燕窝三个农区村,冬春季风沙肆虐,夏季河水泛滥,沙进人退,小风小沙,大风大沙,吞噬着村庄住户。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6年间已迁走46户,165口人。其实,人们对这一带环境的治理也下了很大功夫,6年间,国家、集体、个人已投入3000万元用于治河、治沙,但收效甚微。特别是1998年的洪水,使多年投入建设的台河防洪大堤毁于一旦,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爱根苏木村的533户、1789口人遭灾最为严重。

面对窘境,当时有人提出将三个村整体搬迁,远离洪水、风沙的危害,但搬迁谈何容易,需要大量资金。到底应该怎么办?2002年镇党委政府大胆决策,在生态建设上采取生物工程为主,腾出大片农田植树,建防洪工程。失地农民如何生活?他们提出在治河上采取大面积围封治理,小面积开发利用。在小面积开发上,他们瞄准了住户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围宅造田”,经过多方论证,提出了户均30-50亩生态经济圈、10亩用材林、20亩生态林的目标,按人口平均分配,最多的达到117亩。在建设上,镇党委、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模式,按照“居住环境优美、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彰显生态田园风光”的指导原则,制订了“谁开发谁受益,谁开发归谁长期使用”的政策,这一政策得到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治沙、治水的壮举由此展开。

村民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他们不畏困难,男女老少齐上阵,在5万亩村庄空闲地上围宅造田。无钱的建设十分艰难,但是家家户户都倾其所有,向土地投入。因为日子穷,向金融部门借款难,当年借款户不到10%,有的农户干脆找亲友借款甚至借高利贷。燕窝村姜国儒全家5口人,一次性投入4万余元,围宅造田70亩,第一年治理土地,第二年打井造林,除自己多年的积蓄外,还向亲友借款1万元。大部分户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一步一步地搞建设。为了使自己的田园多产出,他们改良土壤,将贫瘠的沙土运走,从河里拉土垫园。莫力黑图村的王金彦全家5口人,分得围宅田100亩,仅用于平整土地、从河里运土垫田的投入就高达5万元。爱根苏木村的金科明是个贫困户,没钱雇人,就全家3口起早贪黑用畜力车从河里拉土垫田,3年时间垫田40亩,打了一眼深水井,人均收入由过去的600元达到现在的 3000元。从2002年至今,3个村农民自己用于围宅造田的投入已达到2600万元,建设稳产高产园田5万亩,其中围宅造林1.1万亩,可控制沙化面积15万亩,沿河防护林1400亩,爱根苏木村投入20万元,修筑防洪大堤2300米。去年由于春旱,柴油紧缺价又高,三个村村民自筹资金52万元,仅变压器就安装了9台,现在每户都有一眼深水机电井,渠系配套,家家的园田都成了稳产高产田,有的成了吨粮田。

经过几年的奋斗,莫力黑图、燕窝、爱根苏木村终于沙海变绿洲,村民们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到2010年,三个村仅粮食产量就达到5700万公斤,是2001年的2.3倍,90%的农户人均达到1万公斤以上,有的户人均已达到2万公斤。三个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莫力黑图村30%的户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燕窝村的张坤家6口人,由于人口多,原来是个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他围宅造田30亩,现在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新建了5间新房,购置了农用四轮车等。现在三个村家家都有机动车,90%的户都有通讯工具。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们不满足于在园田种植玉米,有的种植小麦,有的搞起了庭院经济,种植果树、葡萄等。爱根苏木村村民张海生几年来在庭院种5亩红干椒,每亩收入达到2000多元,去年他建起了五间大瓦房。有的村民发展养殖业,最多的小畜发展到100只以上,三个村牲畜总头数已发展到5100头(只)。

现在,人们走进这三个村子,再也看不到当年那满目沙漠和荒凉,仿佛走进了农家别墅,幢幢红砖瓦舍掩映在绿色之中,每到盛夏时节,置身于庄园中,满目田园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作者单位:赤峰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