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冬病夏治的学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病夏治的学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冬病,即冬季所发之病或冬季易于加重之病。夏治,不但在三伏,夏至到处暑,炎热之时,皆可有夏治的疗效,且事半功倍。

天地之间,人就似一芥浮尘,人生不过白驹过隙。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应知生命可贵,贵生而不轻生,养生而不贪生。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开合出入化,形气神若能和谐有序的运行,则是健康。然而,外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困惑,健康的问题仍人们踟蹰不前。

中医讲,冬主收藏,夏主养长;冬有严寒,夏有酷暑。冬病,一是受寒,为寒邪所困:二是元气收藏不利,有了亏欠。夏季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气脉开张,若能待时、顺势,把这个寒邪排除;邪去正安,这个正气才能养长起来。这也就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即冬季所发之病或冬季易于加重之病。夏治,不但在三伏,夏至到处暑,炎热之时,皆可有夏治的疗效。以西医学概念阐释,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都有冬病,具体到病种,如成人及小儿的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成人的肺气肿、肺心病、风湿病、骨关节疾病、冻疮,妇科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男性不育、前列腺炎症等等。借夏季天人相应,鼓舞人体正气,内病内治、内病外治,驱邪外出,求得身心健康。

三伏贴的来历

提及冬病夏治,许多人就会想到当下盛行的“三伏贴”。三伏贴其实来源于古方“白芥子敷法”。早在秦汉就有记载,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张氏医通》对此法治寒哮有详细解释。

古药方是用白芥子净末一两(约37.5克);延胡索、甘遂、细辛各半两(约18.5克)、麝香半钱(约3.75克),杵匀,用姜汁和面儿成饼状,敷在背部和颈部的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上。

之后,身体会发麻、头目有眩晕、穴位处会疼痛,这个要忍耐。等候三柱香的时间,大约要一个半小时,才可以把药饼去掉;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午时贴敷,共三次,可以去除病根。

三伏贴,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可谓待时、乘势。酷暑之中,人的精气神有着张力和透劲。白芥子、细辛等药物的辛温、香窜,向内通过穴位、经脉影响脏腑,而穴位的红肿热痛,甚至起水泡,犹如打开了一扇扇窗户,阴邪、寒邪乘势排除。古人,三伏贴时还内服汤剂,以温中、扶阳;祛郁热,涤伏痰。这样,人体就清清爽爽了。

当下,三伏贴在大陆、台湾又兴起,且扩大其治疗范围,对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疾病皆有疗效。人群中若有百分之一的响应,也是蔚然大观。但三伏贴也不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可,之所以毁誉参半,是因为社会环境陡变。都市中,无论居家、办公室、商场、公交车多有冷气,室内外温差大增,一会儿是酷暑,一会儿清凉,身心要快速变挡,加之又过食冷饮。从皮肤到胃肠,冷冷热热,个体有许多无奈。在我看来,能在动荡中维持平衡,能积极的接受古人的思想和方法,还是聊胜于无的。

冬病如何夏制

冬病,一是受寒,二是元气收藏不利。而今,所遇疑难杂症,多是为寒所困。2008年7月中旬,父亲来京探望笔者姑妈,姑妈被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症,一直在北京天坛医院治疗。父亲告我,姑妈病情危重。因左手腕脉象要在小臂才可摸到;且眼白有青蓝色,乃肝精外射,就是肝的精华收摄不住,从眼睛浮越而出。姑妈体格本来强健,冬季受寒,外寒一层一层透进去,几年下来,身体出了问题。脉象沉弱,腹诊,中腹部痞满,拊之发硬。寒邪凝聚在肝肾,中宫脾胃有阻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能不出问题吗?西医理论,似乎微妙、高深:大脑基底节、黑质变性、多巴胺缺乏,见指忘月而已。患者,一路奔去,多是至死不明白、不回头。

能认识到这是个阴寒证,就要用阳破这个阴。笔者用了大剂四逆汤做底,制附片90克、干姜30克、炙甘草60克、细辛30克,加活血、补肝肾的药物。父亲上门亲自熬药,每服要煮两小时余。古人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是指单味用做散剂,如果吞服,容易麻痹喉管神经,造成窒息。临床医生多避讳于此,即使汤剂,也做小量用,不过3克(约一钱)。细辛久煎,药性会由辛散向外转变为温透向内,搜寒祛寒。制附片更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制附片,药典规定用量是15克,超量用医师签字,承担风险。药之毒性,乃药之偏性,先贤智慧,以偏纠偏也。西医化的现代药典,医者多是不越雷池,许多古方、古药遭遇类似,悲哉!

姑妈服药后,每天身出大汗,汗打透了身下的褥子。出汗后,周身舒坦,能沉睡。父亲煎了10天的药,再摸脉象,左腕脉象已现,也较为平和。且能下地慢慢走动。再后来,笔者在药房把药煎好送姑妈内服。某日,又去探望,其自述服药后,腰部大痛如折,像要扯断一样的痛。笔者解释乃药力归入肾,搜肾中寒邪所故。姑妈服药,大辛大热,能顺利纳入肝肾,火性不向上浮越,一是药物配伍,再是和体质有关,有容量把药力纳入。医者用药,热药难以把握,本来火性炎上,而目的地是下部的肝肾,这就要靠医者的智慧和胆识。如今两年过去了,姑妈已经77岁,还在坚持服中药,已能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

患者萧xx,女,44岁,患干燥症,鼻腔、口腔、咽喉自觉发干,咽部有异物感,鼻子失嗅10年。1999年元旦前,因赶制财务报表,连续工作一周,办公楼装修,暖气暂停,且有装修材料异味刺激,鼻子失嗅,鼻腔、咽部干燥,2009年8月9日初诊。从患者体质,病因、脉象、舌象,腹诊,肚脐四周触之阴寒森森。这个病也是个寒证,大寒证,需要能解这个寒。

寒在哪里呢?在少阴、厥阴层面,人的肝经、心包经都属于厥阴。这样,月经紊乱和心情的抑郁就能理解了,肝主血,心包关联情志。患者在外地,用药两周后,口咽部轻爽,鼻子能闻到气味,睡眠改善。后来,断断续续来诊,服药几十服。

2010年6月5日,萧xx带儿子同诊,自述近2个月,鼻子失嗅,眼涩,心情郁闷。笔者为其和参辩证,开的方子是乌梅丸的加减,去了原方中的黄连、黄柏,加了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等温补肝肾的药,这样,辛温祛肝肾二经寒邪,又能补益肝肾。

2010年7月4日复诊,自述隔日服药,已服完。前日服药后有眩瞑反应,头晕目眩,周身发麻、出冷汗,频频拉肚子,然后短时晕厥在卫生间。醒来,休息半日,神清气爽,自觉仿佛十五六岁时健康的状态,看儿子、老公,仿佛又有了做母亲和妻子新的意境。

因为患者知道瞑眩反应,到也没有惊慌。《尚书・说命》中有:“若药不暝眩,厥疾不廖。”服药不产生暝眩反映,顽固的疾病不会痊愈。中医界对这个问题逐渐又开始重新认识。

盛夏,也是心脑血管病多发的季节,其实,也是夏季得冬病。盛夏,周身毛窍腠理张开,骤遇寒冷,如运动后洗冷水澡,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出了问题。“苍蝇不叮无缝蛋”,应该是有隐患而不自觉。近来接诊两例脑中风患者,都是中年男性。细细询问,同房后不久,出了问题。这就是丢了精,元气亏耗,又在有冷气的房子睡着了,寒邪侵内,出了问题。西医也做了急诊,行走表面看来也无碍,只是一侧身体乏力,头脑怕冷、怕风。这个时候,若摸患者肚子,在肚脐周围就会发现痞结,就是发硬的疙瘩,尤其在肚脐下气海穴与关元穴之间。可以用针灸兼服汤药的方法,解这个内寒。这个寒,和人的生命信息结合,已经不是简单的受风的外寒。驱除了这个寒邪,才能固本培元,得以长治久安。

无论冬夏,无论养阴养阳,都是要顾护身心的生机。摒弃些贪求,多些平常心,才是防病治病的根本。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国人更需要智慧和勇气,饮食起居,喜怒哀乐,照顾好自个,生活或许更美好。

夏季食疗方

芫荽,芫荽又称胡荽、香菜等等。《本草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1凉拌芫荽:鲜芫荽二两,切段,熟食油、酱油、食盐、醋拌匀,佐餐食。其芳香而味偏酸。能健胃进食。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者。有口臭、狐臭、胃部溃疡者不宜。2小儿感冒受寒、发烧,可用芫荽半斤熬汤,将毛巾浸入汤中用来温熨四肢及胸背各部,然后用毛巾擦干。在就医不便时,可用之。小儿可以热退身安。或用芫荽、葱白少许熬汤内服,亦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