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80后”班主任对话“90后”高职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0后”班主任对话“90后”高职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班主任具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在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特征上、在维持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90后”高职生除了年龄因素外,还因为就读高职院校,在情感和精神上显示出独特性,这对于思政工作经验相对匮乏,自身还处于角色适应期的“80后”班主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80后”班主任如何努力成为学生满意的班主任、如何提高自身人气,以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国内许多研究通过分析工作案例,总结如何从工作方法上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但是鲜有研究将着力点放在研究班主任自身的人格特点对工作的开展所起的作用上。另外,虽然研究学生心理已经成为了思政工作的流行话题,却甚少有资料对班主任自身的心理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独辟蹊径,通过对班主任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将研究重点从以往的学生身上转移到班主任身上。它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角度分析要成为“90后”高职生心目中满意的“80后”班主任,应当具备怎样的人格特点等问题。这将有助于“80后”班主任更多关注自身发展、提高自我形象,成为学生信服、尊重并能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正面影响的班主任。本课题将研究重点从以往的学生身上转移到班主任自身,使班主任能够主动改变自己,而非一味根据学生情况被动制定管理策略,这将有助于研究新时代下,如何成为“90后”学生满意的“80后”班主任,并真正使之成为学生信服、尊重、学习的人格榜样等问题。

一、时代背景

“80后”是亲眼见证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一代,在二三十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起拼搏史。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特别珍贵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与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而“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一小部分人相比前几代人更显得有些孤僻。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正因为鲜明的时代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个性,“80后”班主任在与“90后”学生的交往中会碰撞出许多火花,两类群体如何在思想与理念存在重大差异的现实中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是极具研究意义的一项课题。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与要求,本次问卷调查从主观题和客观题两方面进行数据搜集。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90后”高职生内心的一些潜在想法,也为班主任思政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些直观的参考数据。

(一)问卷调查结果

虽然学生罗列的各种特质五花八门,但是负责和关爱学生以绝对优势分别成为学生眼中班主任必须具备的首要和次要特质。除此之外,公正和乐观依次排第三名和第四名。

1.理论依据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而来的,原意指在戏剧中人物身份和性格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是人格的最初含义。我国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1]。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以及生物性和社会性[1]。

人格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他认为人格的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他把人格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此后,人格特质理论开始出现并发展[2]。奥尔波特(Floyd Allport)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1]。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在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基础上,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一个人格模型,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四个层次[1]。除此之外,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以大量人格测验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筛选、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他通过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找到四大特制群,建立了维度理论。近年来,心理学家们继续用卡特尔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五大”因素模型,认为人格由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五个维度或特质构成[1]。

2.结果分析

(1)负责。在回答“对比高中时期的班主任,你觉得他们与大学班主任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超过90%的学生表示,高中时候班主任管得很严,万事一手抓;而大学班主任管得非常松,很多事情都要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面对“完全压迫”到“完全解放”的管理质变,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落差。虽然在高中时期,学生极其想要摆脱严格的管理,但是到了大学时期,班主任为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创造机会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恐慌。这就对于班主任放权的比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时期的管理肯定要比过去放松,但是这个放松的程度是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既要与过去高中的班级管理显示出不同之处,又要避免由于过度下放管理权力而惹来班主任不负责任的评价。“80后”班主任基本上属于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场新人,对工作充满无限热情与幻想。但是,他们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缺乏持久的工作动力与激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另外,“80”后班主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是备受父母宠爱。在与学生发生思想冲突时,甚至可能会掺杂个人情绪。根据卡特尔的根源特质学说,“有恒性”这一特质的低分者特征为敷衍、权宜;高分者特征为有恒、负责[1]。所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学班主任,虽然不需要也不应该像高中班主任那样每天往教室里跑,但应该对于班级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并时刻把握班级各项事务的总体方向,密切持续关注班干部对相关事项的处理和落实情况。处理班级事物不能只保持三分钟热度,尤其是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

(2)关爱学生。众多学生认为在高中时期班主任把他们看做孩子,凡事都要在班主任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到了大学时期,他们认为自己早已经是个成人,好不容易离开了父母的唠叨,来到一个能够完全放任自己的环境,一方面希望班主任不要接过家长的指挥棒,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远离父母的呵护,来到陌生环境的“90后”,在内心其实又渴望有个关心他们的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过分关心学生,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班主任是“雪中送炭”的使者?这要先从“90后”高职生的特点谈起。

①自理能力不强。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是独生子女,因而父母对他们生活上的爱护程度前所未有,他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4]。因此,来到大学校园,没有了家长的悉心照料,很多学生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与无助。另外,很多高职生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选择实用性强、就业前景比较明确的高职院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在读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家。所以这些学生除了自理能力比较弱以外,还非常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许多生活上从未遇见过的遭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慌。比如,在军训的时候借不到武装带不知所措,衣服纽扣掉了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还有很多同学来到了大学校园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他们对于银行卡的保管,以及丢失后应当采取的措施都不了解。在这个时候,他们第一个想起的往往是班主任。所以,要成为他们眼中令人满意的班主任,不仅要在学生寻求帮助的时候发挥实际有效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学生需要朋友一样而非长辈一般的班主任,注意自己的关爱方式与言辞。

②沉迷网络,情感冷漠。“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过分依赖网络,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及网络游戏充满无限好奇,上网成为他们普遍的娱乐方式。一方面,很多学生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对于高职院校的排斥与自卑心理,需要找到发泄情绪和寄托感情的载体。另一方面,由于“90后”大多是在父母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欠缺。然而,到了大学校园,与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几位陌生人住在一个宿舍里,就会面临许多实际的生活摩擦。当出现这些不愉快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加上高职学生受挫能力比较差,在遭受挫折后,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分享,宁愿在网络游戏中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找网友聊天。长时间流连网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挂科现象严重,而且人生没有追求和目标。“90后”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溺宠,比较缺乏改变现状的驱动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虽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接受自己就读于高职院校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很怕吃苦,对于各种能够提高自身能力和价值的等级考试或者是专升本考试等态度漠然。为了帮助高职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及方向,班主任要责无旁贷地担任他们的心灵导师,但是鉴于“90后”高职生的独特个性,以及“80后”班主任自身可能还处在心态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转型期,一味地说教可能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由于这两代人都出生在网络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80后”班主任完全可以投“90后”所好,借助网络这样比较方便快捷并容易被“90后”接受的沟通方式。由于很多学生刚入校时对班主任及同班同学存在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陌生感,班主任通过QQ等网络沟通工具可以让学生卸下心理防备,吐露心声又避免尴尬。另外,在开学时期建立班级聊天群是有效管理班级、迅速了解学生心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在群上的各种发言,班主任可以迅速对各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有比较直接的了解,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以情服人。

(3)公正。“90后”高职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他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拜金主义和浮躁意识的危害。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正确价值观的缺失,“90后”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他们会明确表达自己想当班干部,以利于评比奖学金、入党的意图。他们深知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也会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所以,拥有强烈维权意识的“90后”高职学生呼吁班主任要在评选班干部等各项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物上保持绝对的公正。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照需要层次排列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90后”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早已满足了其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所以他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有着更加迫切的愿望。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自己的实力与潜能得到肯定与认同。虽然“90后”高职生的这种功利进取的心理需要班主任和校方加强心理健康和人文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成为“90后”高职学生心目中满意的班主任,“80后”班主任就应当学会建立严格科学的班干部竞选机制和考评体系,杜绝班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私的现象。

(4)乐观。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击,又由于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社会的变化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澜也最为明显、最为强烈和动荡。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有机体对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应能力[5]。他认为个体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而学到的(社会学习)[3]。由于“90后”高职学生仍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和稳固时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另外,他们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于前几代人更为优越,忧患意识薄弱,受挫能力不高。他们对于生活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在面对陌生的大学环境,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往往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表现出不知所措。甚至有一些学生采取了极端的办法发泄情绪和疏解压力,对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1]有着乐观精神的“80后”班主任可以很好地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向“90后”高职学生传达健康的人生态度与处事方式。

三、结语

人格特质不能离开人的性格、能力和气质,但是在人的一生中,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塑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6]人格特质是人更深层、更本质的特点。一是人格特质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二是人格特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三是特质类型不决定能力但能影响工作效率。四是特质类型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对环境的适应性。[5]虽然不论具备怎样人格特质的“80后”都可以成为高职学生的班主任,但不同人格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率和效果,以及所呈现的班级文化和师生情感大有不同。虽然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取决于众多因素,但如果能够具备“90后”高职学生认为满意的人格特质,“80后”班主任就将在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焕琦,刘启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77.

[2]高美华,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49-67.

[3]苏巧荣,苏林雁.大学生心理辅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2-90.

[4]张鹏高.高职院校“90”后新生班主任工作探索[J].职校论坛,2010,(15):236.

[5]黄定华.论人格特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4):10-13.

[6][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6.

本论文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1年院级思政课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