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在完善的风险承担及利益分享机制下,共同进行技术等相关协同创新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

第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政府是整个协同创新大环境的主要构成者,政府在政策制度以及舆论等方面的作为,对整个协同创新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只有在政策制度甚至资金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第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企业占据主体作用。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方,在市场资源配置和技术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始动力,也只有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并承担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体制较简单,接受创新的速度较快,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更是重中之重。

第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大学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大学是创新活力最强的一方。独具优势的科研设施以及在不断的学术交流和专家学者自身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成果,使大学成为一个不断涌出创新成果的地方,如何成功的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使其成为市场上的盈利产品,为产学研平台上的各方创造收益,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科研机构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科研机构一般承担的是国家重要的研发项目,是受到国家支持的研究活动,其研发成功后一般能够在转化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第五,科技中介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服务机构,发挥着媒介和桥梁的作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健全的科技中介体系能够及时的发现优势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使各方的交流更加畅通。

二、当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协作层次不高。我国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例如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调查表明,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类型主要是常规技术咨询(37%)和合同委托开发(33%)。

大多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产学研的合作都集中表现在“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企业转化为产品”的交钥匙方式。这种企业急功近利,追求利润逃避风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学研三方协作在金钱关系而非信任与战略层面的低层次合作。

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协作深度不够。在我国由企业提供资金,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是最常见的协同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仅对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有兴趣,对那些事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则很少关心。造成协同创新仅仅停留在短期内,一旦不能取得预期收益就会放弃接下来的合作机会,使大量有市场潜力的项目长期滞留实验室和学术层面。

这种短期的协作,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使一些项目失去了深层次发展的机会,也使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功亏一篑。

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现阶段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多停留在较小的规模内,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足。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及项目开发都受到资金的限制。不论是哪一方都不能承担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所有资金,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在人力资源整合、技术引进、产品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的资金链状况,使整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捉襟见肘。

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动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内的各主体方处于不同的领域,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文化氛围的不同导致协作各主体追求不同,加之不同主体内部激励评价机制不同,最终导致动力不足、活力不强。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平台建设大多只是各方的简单组合,并不存在价值融合理念,各方使命不同,虽然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但理解不同,交流不畅,资源最终分散,不能形成集中优势。

第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协作层次不高的原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协作层次不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与科研方技术水平落差过大,对科研技术方期望较高,从而导致了要求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的“交钥匙”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科研技术一方即使拥有马上可以转化为成果的技术,但其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这种绝对化的技术转让使科研技术方因担心风险问题而不愿意与企业方合作。这种主体间意愿不协调的现象,最终只能导致合作发生在较简单的项目和较低的层次。

二是协作深度不够的原因。造成这种深度不够局面的原因:企业本身的研发团队能力有限,企业希望通过寻找能够迅速产生效益的项目,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弥补自身研发力量薄弱错过的市场机遇。在此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了科研一方的需求,对利益的分配过于倾向自己,致使科研一方对技术等有所保留;由于技术创新的开放性,仿制和“搭便车”现象使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匹配,使企业不愿意投资那些投资周期长难度大的项目。最后,没有足够的利益分配,就不能支持科研一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深层次的协作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资金不足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各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自身并不具备实现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开拓市场也不是他们的优势,有限的科研资金大多集中在战略性的研究项目中,而那些面向市场的项目则因为研发资金的缺少,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和学术层面。另一方面,企业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在没有明确的收益预期下,企业更多的希望其他各方能够承担风险,这种规避风险的理念必然导致企业保守出资,使平台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同时,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四是动力不足的原因。文化差异,价值观的不同是导致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首先,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当前轻长远。其次,由于整个产学研协同平台内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也使高校、科研机构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最后,企业是市场竞争的细胞,任何能够使企业维持利润的产品都会阻碍企业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短期利益行为导致了企业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三、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

第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宏观对策。

一是根据《科技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共同部署,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不同资源的不同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戏院共享模式,破解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障碍弊端。为更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是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财税、金融、评估等多种政策手段、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创新及平台建设。对现阶段拥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进行整合,构建一定形式的协同创新网络。对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的合作、协同创新项目给予引导、扶持调控。并对具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能力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备案,将这些资源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同时省级部门要加快步伐,寻求协调,加强试点和推广工作。

三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置“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由政府层面设立用于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执行与产出等的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自主和补贴。政府也可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自主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用于补充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由政府协助资金的管理,使资金的运作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微观对策。

一要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关键因素。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不仅要明确其中各主体的作用还要找准其中的关键因素,只有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顺利应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我们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在其中总结出以信息、资金、产权为关键的因素。处理好这三者在平台建设中的比例,是平台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

首先,应加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其次,应做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再次,应保证平台建设的资金供应。

二要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准备工作。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参与主体的调整工作,只有每个主体都打成了协同创新的共识,才能真正的在平台内协调运作,创造效益。

首先,要实现组织协同。其次,要实现知识协同。最后,要实现战略协同。

三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模型。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产学研各方的定位会逐渐以协同创新项目的需求为导向,发生相应的转变,原先完全不同的合作主体,逐渐变得有序,资源也逐渐的到调整。在产学研三方的关系得到调整后,一个以产学研三方为支撑的大学/科研机构知识库和企业知识库就得到了有力的衔接。各方的智力资源,研发资源能够在最畅通的渠道商进行流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