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信息获取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信息获取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市场信用缺失严重、企业信用管理落后的状况,分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了如何做好信用信息获取工作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信用信息的有效集、信用信息来源渠道、信用信息获取的技术和组织支撑。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信用信息获取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企业通常大量利用信用手段来扩展业务,如欧美企业中有90%的业务是通过赊销方式实现的,然而在我国却有一个反常的现象,企业赊销比例很低,只有20%左右,且坏账率高,平均达5%,账款回收期长,多在90天~120天之间,这些分别是欧美企业的10倍~20倍和3倍~4倍 。这说明我国市场中信用的匮乏和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不改变这一状况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制约。美国管理协会专家曾指出:“中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空白将是新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到法律环境的完善、金融创新、征信行业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工作,但不管怎样,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企业的信用管理由信用信息获取、信用分析评估、授信和债权保障、债权实现四个环节组成,很显然,信用信息获取是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开端和基础,现有的一些研究中对后三个环节有过不少讨论,但对前面这个基础环节却未给予重视,因此本文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信用信息获取问题具体包括有效信息集、信道和技术组织支撑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有效信息集:信用信息获取目标内容的确定

要做好信用信息获取工作,首先须明确我们需要哪些信息。客户信用度不是一个单一的可观察变量,而需要将一系列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反映,因此信用信息是一个集合。在完备状态下,这个集合的组成应该包括客户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二个方面的内容,偿还能力体现在客户的资产存量和资产增值预期(盈利能力、成长性、行业前景)等因素上,偿还意愿则体现在客户履约历史、违约成本与收益及信用品德等道德因素上,将这些因素不断细分,最终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可观察的指标。全部指标的集合我们可称之为信用信息全集。现实中,企业不可能获取全集,从效率角度考虑也没有必要获取全集,合理的做法是在全集中选择一个足以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最小信息子集――有效信息集。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什么是它信用管理的有效信息集,取决于它所采用的信用评估模型以及它的债项特征。信用评估模型将企业得到的客户信用信息集作为输入变量,然后得到一个客户信用度的判断。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历了定性分析模型、线性统计分析模型、非线性统计分析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四个阶段。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信用评分方法,其内含的模型主要是线性统计模型,也有的是非线性统计模型。通过综合各种各样的模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被较多模型采用且被实证证明有效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为企业确定自已的有效信息集提供参考。当客户是一般企业时,在各种模型所选择的财务指标中,流动性方面多选择流动比率;财务杠杆方面多选择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方面多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在具体计算时,多数是以利润总额作为分子,但也有的是以息税前利润或净利润作为分子);企业成长性方面多选择总资产增长率;营运能力方面多选择总资产周转率;在现金流方面多选择经营现金偿债倍数。在选择的非财务指标中,各模型选择的具体指标并不相同,但从反映的内涵来看,无外乎:行业地位、市场环境、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政府影响、企业治理几个方面。当客户是中小企业时,除与企业有关的指标外,企业所有者个人信息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些信息通常包括所有者的月收入、未清偿债务、金融资产、任职年限、住房状况、违约记录等。当客户是个人时,不同模型所选择的指标有较大差异,从反映的内容看一般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然属性信息,如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户口性质等;二是职业信息,如所服务单位的性质、行业前景、经济效益状况、所担任职位及收入等;三是家庭信息,如婚姻状况、家庭月均收入等;四是与本企业的关系,如亲属关系、业务往来历史、债务偿还记录等。

二、信道:信用信息获取来源渠道的选择

信用信息分布非常分散,既分布于政府机构、金融组织、公开媒体等外部单位,也分布在企业内部的销售、公关等部门,而且不同来源的信息质量不同。因此,在明确了信用信息获取的目标内容之后,接着要对信息的来源渠道进行选择。信息来源渠道的选择不仅要保证信息的可获得性,还要保证信息的质量,并考虑信息获取的成本。信用信息来源渠道大体有客户交往、同业交换、公共信息、专业机构四种,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根据这四种渠道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组合利用。

1.客户交往

这是客户信用信息最重要的获取渠道,因为与信用管理工作相关性最强的信息多来自于客户本身,企业的一些部门如销售部、客户服务中心直接与客户打交道,与客户有着密切联系,将这些部门有意或无意获取的客户信息收集起来将给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提供丰富、实用的信息。当然,客户有时会隐藏一些重要信息或提供不实的信息,这就需要业务人员耐心细致地进行有关工作,眼光敏锐的业务人员懂得利用一切机会搜集有用的信息。信用管理部门对收集来的信息也要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与客户交往中,获取信息的具体方式有:

(1)在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客户初次接触时,通过分析下面几个问题获取信息:一是客户所使用的信笺、信封是否规整?二是客户对你的信件或咨询是否能迅速给予答复?三是客户的来函是否显得具有专业知识且信息完备?四是客户对本企业可提供的产品是否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如在分析后发现客户的态度不诚恳,或素质欠佳,令人产生不良印象,则表明该客户将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麻烦,信用管理部门应及早注意。

(2)在业务人员对客户进行实地走访时,通过分析走访后形成的印象获取信息。尽管印象的主观色彩较浓,但仍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不管企业手头已掌握了多少客户资料,总是间接获得的,只有业务人员亲自与客户接触,才有机会了解已掌握材料的“幕后”情况,并有可能直接与客户的经理、董事或其他管理人员交谈,从而增强业务人员的感性认识和直觉判断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弥补从其他渠道获得信息的不足。

(3)在与固定客户频繁发生交易时,从交易记录中提取相关信息,例如客户对待各交易环节的习惯态度和做法,特别是对于偿付货款的一般做法。

(4)从分析客户的文件资料或证明中获取信息,例如,从分析客户的注册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客户的准确名称、注册地址、客户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法人代表、董事长和总经理、经营期限和执照的有效期限等;另外,从查阅客户的制造许可证、行业生产管理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和其他相关认证文件等也可以了解到一些有用信息。

2.同业交换

同业之间通常是处于竞争关系,但也不乏合作的空间,关键是要能发现企业之间的互补之处。信用信息交换就是同行企业间具有很强互补性的一个领域,因为信用信息的交换不仅可以改善单个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将促使整个行业信用状况的改善。这种与同行的信息交换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会议等形式进行,不拘形式。同业交换的具体信息内容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信息有无情况,从经验来看,那些反映客户违约历史的黑色信息(Black information)是同业之间交换比较多的。当然,在同业交换中,企业也必须防止一些同行企业出于私心有意散布有关客户的不实信息。另外,从国外经验看,同业交换这一渠道的可利用程度与行业组织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那些较早建立行业协会且其职能较强的行业,有更大的可能通过同业交换获取客户信用信息。

3.公共信息

各类公开的或半公开的信息资源是企业获取客户信用信息的另一类重要渠道,这类信息包括司法部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行业机构、研究机构等所的一些直接或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的信息。例如,政府工商、税务、银监、证监、保监等职能部门会经常性地向社会一些处罚或整改的信息,其中常常会披露一些企业的内部资料。

4.从专业机构获取信息

企业可从两类专业机构那里获取客户信用信息:一是商业银行,企业可以申请客户的开户银行出具客户的银行资信证明,有时企业还可以从关系密切的银行机构获取更为丰富的其他有用信息;二是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目前国内已具备相当数量和一定专业水准的资信调查及评估专业机构,当企业面对那些陌生而洽谈交易额较大的客户时,可以考虑向专业资信调查机构购买该客户的资信报告。这类资信报告不仅提供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信用信息,而且还可以对客户信用度做出评估。

三、信息系统:信用信息获取技术和组织上的支撑

如前所述,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渠道信息的相关性和可信性又千差万别,如果信息获取工作全凭手工方式进行,其实际获取范围将非常有限,处理效率也会非常低下,尤其是对于业务量大的企业而言。因此,在明确了信息获取目标内容和渠道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定以何种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来开展信息获取工作。信息工作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的统一体可称之为信息系统,现代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一定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安排下进行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应用的系统。对于信息获取工作来讲,一个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扩大企业获取信息的有效范围,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存储效率,并降低有关成本,是信用信息获取技术和组织上的强力支撑。

1.技术支撑

信用信息获取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信息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软、硬件就是一个技术系统,它体现了企业对某些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为了保证信息获取的高效率,企业应当应用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选择合适的技术结构。

在信用信息获取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工具就是数据库技术。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有三种数据库技术值得采用,一是数据仓库技术(Data Warehouse,简称DW),它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匹配、加工、抽取、分割、断层、细分、存储;二是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简称DM),它能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各种信息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进而建立数据模型;三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它能利用多维分析、数理统计等进行数据表现。以这几种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能较好地适应企业信用管理中信息获取的渠道多样、数据量大、数据不规则等特点。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多种技术工具,须以合适的结构组织在一起才能有效率地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信息获取是其功能的一部分),对于较大规模企业可考虑采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B/A/S)三层结构,整个系统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三个层次。数据层负责从各个信用信息存储机构获取信用数据。考虑到各个存贮机构的信息平台的异构性,需专门设计用于解决异构平台互通问题的通信中间件,数据层要负责把数据交换平台采集来的原始数据转换、匹配、整合形成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应用服务层处于B/A/S三层结构的核心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利用OLAP技术建立一些共享的逻辑模型,用于处理商业逻辑。而浏览器层负责与使用者的交互。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整体性能,可在用户层与应用服务层之间加入安全防护部分与负载均衡部分,同时可考虑建立异地容灾中心,以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可靠性。这种结构具有柔性好、稳定、高效的优点。

2.组织支撑

信用信息获取工作还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信息系统除了软、硬件外,它还表现为一个组织系统,也就是说与信息系统运行相关的组织机构、操作人员和工作流程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信息系统所应用的技术不同,对组织系统的要求也不同,所以一个企业建设信息系统时通常需要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如何设置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才能符合一个先进信息系统的要求,从而为信用信息获取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撑呢?具体的设置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信用交易量的大小等因素而区别对待,从大体上讲,我们认为采用“3+1”模式[ ]是比较合理的,“3”是指工作流程分为交易前期对合作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交易中期的风险转移和债权保障,交易后期的应收帐款管理和催收;“1”是指建立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目标是争取在服务销售部门扩大销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将坏帐和逾期帐款控制在最低限度。专门信用部门的设置,有三种做法:一是设在销售部下,二是设在财务部下,三是与其他部门平行的信用部门,即独立的信用部门。信用交易量小的企业可采用前两种做法,但这两种做法会因为信用部门被其所属部门的特性同化而削弱其功能,对信用交易量较大的企业,有必要采用第三种做法,设立独立的信用部门,以保证其功能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