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短信“忽悠”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短信“忽悠”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通信交流的常用形式之一。可与此同时,一些不法之徒也利用短信实施诈骗犯罪。由于短信诈骗犯罪应用了现代通信技术,其传播速度、区域及被害人的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传统诈骗犯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法分子的诈骗开始升级,利用便捷而快速的掌上通讯系统,那些刻意行骗的违法者对手机用户进行了轮流 “轰炸”。警惕手机诈骗,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不断被这样的陷阱“套牢”。

泛滥成灾的手机“牛皮癣”

2005年10月27日早上7点,还在睡梦中的浙江磐安人邓女士突然被手机短信声惊醒。她打开手机翻看,短信提示:“工商银行贵客户,你已于10月26日在沃尔玛刷卡消费4800元整,将从本月结账日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021-××××××××,发送短信到86136560一××××。” 邓女士清楚自己并没有在沃尔玛有这么多的消费,就打了手机上的咨询电话查询。对方在听了邓女士的反映后,回答说可能搞错了,要邓女士提供卡号、账号和密码帮助核查后尽快答复。事后邓女士在打了几个电话后,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就急忙赶到工商银行去查实,可是卡里剩余的1.6万元钱早已被人全部取走。

记者收集了不少类型的手机短信,发现了不少风格各异的短信行骗方式。这其中,当然也有手机运营商的“功劳”。如:“您的朋友13×××××××××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 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你拨打9××××收听”。(回电话听歌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

屡次听到铃声,一接电话又挂。按照号码回拨,对方的录音提示:“欢迎致电香港……为广大彩民爱好者提供信息,透露特码。联系电话1395983××××。”(以非法“”招揽客人,而回电话可能既损失话费又容易上当。)

“本集团供应黑车、黑枪……”“嗨,哥们,玩把速配交友游戏怎样?说不定今夜大行桃花运啊,别让美女们等你太久。回复YYA痛快接受来自人鱼爱吧的火热诱惑……”(一回电产生高额的话费还不算,还容易遭到讹诈。)

“武汉蔡甸集团为庆祝上市突破80亿,特在全国举行手机号抽奖活动,你已喜获二等奖现金14万元。请你带着本人身份证和1400元的公证费去××处领奖。”(回电话就遭骗。)

“换个号码给你发短信就不认人啦,我们难道朋友都没得做了吗?”看到这条消息,陈先生想都没想就回了短信。5分钟后,他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利用绝交手段,一回电话可能被骗。)

“爸爸,我已到学校,请把钱汇入农业银行:9559981700675521714,收款人:何永。我用他人手机。”短信让赵先生感到非常纳闷:儿子的学费已缴,为什么还要汇钱呢?孩子有手机,为什么要用别人的呢?(假冒“熟人”进行诈骗)

“我是×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将对你手机进行检查,为配合检查,请按#90或90#。”――若按指示进行按键,SIM卡号可能被骗取,行骗者利用该卡肆无忌惮地打电话。(假冒工程师盗取SIM卡)

以上手机“牛皮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均发生过大量短信诈骗案例,但其中最大的3起均发生在浙江。2005年7月13日,温州王女士被骗53万元;11月22日,乐清胡先生被骗65万元;11月24日,丽水徐先生被骗112万元。

据浙江省公安指挥中心的消息,从2005年11月1日到12月1日,浙江省共受理手机非法短信案件9600多起,目前经查证后已停手机800余只。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发案较为集中,占全省发案总数的73.4%。

手机诈骗如何布局

形形的手机诈骗案,让人产生了诸多不安全感。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骗子都是如何布下骗局的?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类犯罪的模式常见的有“四步曲”。第一步是冒充银行卡服务部,进行“善意关照”;第二步是冒充警察,“提醒报警”;第三步是冒充银联部门,提供“技术帮助”;第四步进行“安全转账”,所谓“类码修改”就是输入对方的卡号。

骗子的幌子常常是:一、你中奖了,请交所得税、手续费到某某账户。二、你中奖了,请把你的银行卡号告诉我,以方便我们把奖金打到你账号上去;对不起,刚才忘了扣除个人所得税,请把你卡号及密码告诉我们。三、提供非法服务,如提供走私的汽车或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或提供非法或低价等,或提供雇佣杀手替你杀掉仇人等,请往某某账户汇款。四、这里是某某银行,你某月某日在某处消费,如有疑问,请同某某银行电话号码联系。在被害人将信将疑而同其指示的电话号码联系后,则进一步指示被害人将其账号及密码告诉他谎称要进行核查,或干脆让被害人将其银行帐户上的资金转到犯罪人指定的账号上,随后转走。

从被手机短信诈骗的受害人的人群来看,多为老年人、外来务工者,或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以及一些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这部分人大多防范意识不强,对外界的讯息比较闭塞,有些人则抱有好奇、贪图便宜的心理。

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2005年11月底破获了一起涉及湘、粤两地的10万部手机的特大手机诈骗案。嘉兴市警方发现,类似这样的案件,从事手机违法短信的作案人都以团伙居多,并且团伙内部分工严密,各司其职。有的购买手机、手机卡,有的开设银行账户,有的专门负责群发手机短信,有的专门从ATM机提款,得手后立即隐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在这起案件中,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越来越多的犯罪团伙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一次可以发出成千上万条短信息,具有侵害的快捷性、广泛性,社会危害很大。 发送手机违法短信时使用的多为异地的手机号码,为躲避追踪,犯罪分子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这几个环节通常在不同地点进行,而且区域分布相当广泛,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

而且不少异地手机与本地的“一号通”号码捆绑起来,容易使被诈骗对象误以为是本地的固定电话,因而放松警惕,从而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诈骗分子冒充金融部门或公安机关人员,利用群众对金融部门和公安机关的信任进行诈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欺骗性。

让人更为震惊的是,这起特大手机诈骗案的作案者都是些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在“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走上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来诈骗的罪恶之路。

各方提醒用户:建立防范意识

利用手机诈骗是通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为什么利用手机诈骗犯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首先,由于手机短信诈骗成本低,收益高,犯罪分子不需要和被骗者面对面;另一方面,短信诈骗门槛低,无需申请经营许可证,不要求办公场所和学历,只需花费数千元购买SIM卡、手机、手机短信群发器等简单设备,犯罪分子即可以通过发送短信骗钱。而这样成本带来的收入少则数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其次,部分用户缺乏信息甄别力,财迷心窍上圈套。所谓苍蝇不盯无缝的蛋,短信诈骗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因为部分用户想走发财致富的捷径。其实有些犯罪分子的欺骗痕迹非常明显,他们发送的短信常常是提供特码、低价出售商品、办理证件、出售假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些短信置之不理,偏偏一些人财迷心窍,被骗之后才追悔莫及。

再次,打击活动不持久,犯罪分子屡屡作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信诈骗绝非一次运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消灭殆尽,而我国目前打击短信欺诈基本是紧一阵,松一阵。犯罪分子在打击期间“停业休息”,之后又可以出来兴风作浪。

最后,管理和立法不完善,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虚拟世界中诈骗活动的立法界定,没有规定相关的责任人和义务承担者,使执法机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无法可依的窘境。此外,取证难的问题也影响了对犯罪分子的刑事界定。很多受害者或者因为被骗金额小,或者碍于面子不去报案,致使对犯罪分子定刑过轻,没有处以应有的惩罚,犯罪分子在出牢之后往往重操旧业。

另外,据公安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如果违法交易行为没有发生,即使找到违法短信的发送人,也不能给予任何形式的处罚。因此,对那些发送数量庞大,但没有形成侵权或犯罪事实的违法短信,公安部门很多时候对其无可奈何。

面临着严重的手机短信诈骗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呼吁,打击欺诈活动需要各方面共同做起。追根溯源,用户需要建立基本的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任何发财的谎言,而一旦被骗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政府应尽快启动相应的立法程序,对犯罪分子实施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运营商和公安部门的联合打击活动应该常抓不懈。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向广大持卡人发出3点提醒:

第一,提高对各类短信诈骗的防范意识。虚假短信中不会包含发生交易的银行卡卡号信息。

第二,增强安全用卡意识。不要对外泄露银行卡信息,更不要轻易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第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如对银行卡消费确有疑问,应亲自到银行柜台办理,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 。

公安机关也提醒广大用户,防骗要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轻信虚假信息,要仔细甄别;

二、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的诱惑;

三、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

四、不要泄漏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

五、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的账户。

专家支招:防范银行卡诈骗伎俩,要有最起码的用卡知识和安全意识。认真阅读发卡银行提供的有关使用说明和安全防范要求;牢记发卡银行的服务电话和中国银联服务电话,遇见可疑电话、短信等,应直接与发卡银行、银联取得联系和证实。

联合整治,重拳打击手机诈骗

许多人在看到垃圾短信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的?据业内人士介绍,诈骗者获取手机号码的途径大致有3种:一是通过一些街头的社会调查获取;二是参与一些消费活动进行会员注册登记留下了的手机号;三是利用不法途径一次即可购买到上万个有效的手机号段。

面对泛滥成灾的短信诈骗行为,从2005年11月中旬开始,国家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7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手机市场整治行动。整治手机诈骗,开始在全国上下拉开帷幕。

为了制止手机诈骗,从2005年11月2日起,杭州市警方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做法,他们将群众反映的可疑手机号码一律停机,如是外地的,则建议外地警方将可疑号码停机。而随着市民防范意识空前强烈,短信诈骗报警电话不断,110指挥中心线路十分繁忙,以至夜间开通的20多条线路仍不够用。至今为止,已有上千个可疑手机号码被停。

同时,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通信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3部门也宣布联手开展严厉打击有害手机短信违法犯罪活动,将对实施短信诈骗的手机、账号实行停机、停号(简称“双停”)。 同时,江浙沪三地联网,也就是说从上海手机发到浙江的诈骗短信被发现,浙江警方可通过上海警方请上海通信管理部门对实施诈骗的手机停机,或者请上海金融部门封锁涉及短信诈骗的银行账户。

浙江省公安指挥中心的王英对记者表示,浙江的联合整治行动在措施上形成了一定的合力,这在打击手机短信诈骗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就浙江省目前的形势来看,即使诈骗手段日益翻新,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手机短信诈骗打击行动将会把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控制到最低限度。就目前浙江省公安指挥中心受理情况看来,打击成效明显.省内各地非法短信案件数量呈现前后高低现象,杭州市局从11月初,5天内平均每天受理1400余起,下降到11月末5天平均每天受理400余起,说明浙江省在加大专项打击力度后,犯罪分子嚣张气焰得到了初步遏制。

有关人士还表示,根除违法短信,下一步是希望能在社会上形成合力,让所有运营商通力合作,自我把关,从源头进行控制,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经验。日本在短信业务快速成长时,也曾遇到违法短信问题,去年,日本的移动运营商都建立了监控平台,效果很好。如果我国各地运营商也都能增加流量控制实时拦截系统,并进行有效监控,肯定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违法短信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