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秦岭北矿带秦南矿段矿化分带及找矿意义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秦岭北矿带秦南矿段矿化分带及找矿意义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秦岭北矿带秦南矿段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西部, 最低巷道控制矿体480米。矿区石英脉型矿化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在空间上不同矿化阶段的垂向分带特征明显。即由浅部到深部, 矿化类型的变化趋势为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对深部找矿意义重大。

关键词: 小秦岭北矿带秦南矿段; 矿化分带; 深部找矿

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识码: A

1成矿地质背景

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断隆主要由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和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组成。断裂构造除太要和小河区域性断裂外,还发育一系列韧脆性剪切带。含金石英脉多赋存在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中,小秦岭金矿田由北矿带、北中矿带、中矿带组成。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主要控矿构造为一组近EW 向展布、向N 缓倾的韧性剪切带及断层, 自北向南依次排列为F1,F35、F5。围岩蚀变主要有: 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其中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与金的关系密切。矿区共发现大矿体1个,矿体产于F5构造带中,。构造东西方向总体长2000m , 南北宽约20m ,主体沿N E 向侧伏展布, 形态复杂, 为不规则大型脉状体, 蚀变现象明显, 但产状比较稳定, 走向60°, 倾向NNW , 倾角41°。矿体平均厚度4 2 ,属稳定型, 矿体平均品位w (A u) = 2.23×10- 6, 属不均匀型。该矿体矿石自然类型, 在浅中部以石英脉型矿石为主, 深部及矿体边缘多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石。

3矿化类型蚀变分带规律

北矿带秦南矿段有含金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两种矿化类型。两种矿化类型在垂向空间上有序分布。矿体浅部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深部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 二者之间存在有过渡带, 形成矿化类型在垂向上的蚀变分带。矿化蚀变类型在垂向空间的有序分布方向为矿体的侧伏方向。构造蚀变型矿化的另一种产出形式是分布在石英脉型矿体的两侧及间隔部位。

(1) 矿体浅部为单脉充填型矿化, 深部为网脉状、浸染状交代型矿化。矿石向深部网脉状、浸染状矿石过渡。

(2) 矿石的矿物组成。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以石英为主, 金属硫化物含量较多 , 其中以褐铁矿为主, 方铅矿、黄铜矿少量; 而深部的蚀变岩型矿石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为主, 绢云母、角闪石次之, 金属硫化物含量低于较低。

(3) 两种矿化类型的矿物组成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 造成金矿床矿石化学成分在不同空间部位上的差异。矿体从浅部到深部, 从石英脉型矿石化学成分富Si 贫K、其他组分含量较低, 到富K 贫Si、其他组分含量高, 发生规律性变化.

(4) 从浅部到深部, 从石英脉型到蚀变岩型矿石, 金品位由高到低, 矿石由富变贫, 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4原生矿化阶段蚀变分带规律

4.1秦南矿段原生矿化阶段蚀变分带规律

北矿带秦南矿段的成矿作用可分为5 个阶段, 其中表生期为次生富集阶段, 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该阶段分布局限, 含金性微弱, 无工业价值, 因此, 这里只讨论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 ,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3 个矿化阶段的垂向蚀变分带规律。从垂直剖面来看, 黄铁矿石英阶段矿化分布广泛, 从深部一直延伸到地表,即形成单一矿化阶段的含金石英脉, 又可与石英黄铁矿阶段 , 石英黄铁矿阶段共存于中上部, 形成品位较好的矿体, 为灵湖竹峪金矿床的主要矿化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矿化的分布较黄铁矿石英阶段有所缩小, 深部基本不发育, 主要分布于上部。

4. 2小秦岭地区原生矿化分带

竹峪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在区域上也有所体现, 尤以矿化富集段的分布最为明显: 在秦岭- 樊岔一带, 控制矿体标高范围1000~ 2 100 m , 矿化富集段集中在1 200 m 以上, 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 ,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化均有发育, 小秦岭金矿田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化在此带发育最好, 金属硫化物含量最高(占10%~ 20% ) , 种类齐全, 伴生组分银、铅、铜等甚至可形成独立的工业矿体;金渠-苍珠- 抢马一带, 控制矿体标高范围800~1 800m , 矿化富集段集中在1 300m 以上, 以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为主,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化减弱, 金属硫化物含量降低(5%~ 15% ) , 虽种类仍较多, 但伴生组分不能形成独立的工业矿体; 桥上寨- 大湖-秦南一带, 矿体赋存标高在1 000 m 以下, 最低控矿标高为灵湖竹峪金矿床的98m , 但矿化富集段一般在500 m 以上, 以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为主。

从以上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小秦岭金矿田从深部到浅部, 矿化阶段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深部以黄铁矿石英阶段为主, 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次之,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不发育, 中部以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为主,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有所发育, 上部以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发育为特征。

5矿化分带规律的指示意义

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 为确定本区金矿化的剥蚀深度、推断金矿脉深部矿化特点以及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不同矿化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不同地段剥蚀情况可以推断, 在未遭受剥蚀以前, 除矿化强度稍有差别外, 不同地段的矿化阶段分布情况应大体相同, 即以文峪岩体为中心, 由近及远, 矿化强度逐渐降低, 但各阶段矿化在现有矿床分布区均有发育, 也就是说, 均具有从深部到浅部, 从蚀变岩型到石英脉型矿化, 从黄铁矿石英阶段到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 再到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阶段 +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垂向分带规律。之所以出现现在北矿带的黄铁矿石英阶段矿化为主的特点, 是由于区域上剥度较浅, 所以现在各矿化阶段都仍可见到, 北矿带剥蚀深度较大, 原有的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阶段 +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已被剥蚀殆尽, 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阶段也大部被剥蚀, 只留下以黄铁矿石英阶段为主的矿化现在可以见到。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中矿带到北矿带, 矿化类型逐渐减少, 是由于剥蚀深度逐渐加深的结果, 而其原始矿化阶段分布形态应基本相同。

结论

( 1) 北矿带秦南矿段的矿化蚀变具有典型的垂向分带规律, 从浅部的石英脉型矿化过渡到深部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化。

( 2) 北矿带秦南矿段的蚀变分带规律在区域上具有普遍性意义。

( 3) 北矿带秦南矿段的金矿化从浅部到深部的变化规律为: 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构造蚀变岩型矿化。

参考文献:

[ 1] 小秦岭秦南矿段地质调查报告. 地调一队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