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助产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龄产妇7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产生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高龄产妇;护理干预;围产期;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3-02
笔者对医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龄产妇病历资料作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龄产妇78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综合行分析。纳入标准:①均为初产妇;②未伴随出现妊娠期疾病;③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②巨大儿。将本组7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患者中,年龄为35岁至39岁,平均年龄为(37.12±1.06)岁,孕周为35周至41周,平均时间为(37.15±0.81)周。对照组39例患者中,年龄为36岁至40岁,平均年龄为(38.09±1.34)岁,孕周为36周至42周,平均时间为(38.06±0.74)周。
1.2 一般方法
观察组行常规护理,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分娩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行助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②记录两组患者第一产程时间以及第二产程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39例患者中,护理满意人数为39例,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39例患者中,护理满意人数为28例,护理满意度为71.79%,两组患者的护理满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产程时间
3 讨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育年龄逐年推迟,从而导致临床上的高龄孕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高龄产妇在生产前往往担心胎儿状况、恐惧分娩疼痛等均可能造成其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因素,一定程度上行会其分娩情况造成不良影响。助产护理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对围产期高龄产妇行心理干预和生理干预,达到提高产妇分娩质量的目的[2]。
3.1 产前护理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产妇分娩期间出现不良妊娠的结局的几率相对较大。因此,很多产妇分娩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状况。为降低消极心理情绪对产妇产程的影响,护理人员应通过合适的沟通技巧与其沟通,该方式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有利于了解患者消极情绪的来源,并行针对性护理[3]。
3.2 健康教育
相关研究表明,很多产妇未对分娩知识形成系统认识。针对该现象,护理人员应采用一对一教育、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其分娩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患者进行产期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缓解分娩期间的疼痛症状。告知产妇分娩期间可能出现不适症状以及处理的方式,使其提前做好准备。
3.3 加强产检
产妇在待产期间,护理人员辅助产妇产检检查,并告知其产前的检查的重要性,达到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的目的。医生根据产妇的产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方式辅助其分娩。基于产检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状,并取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加强用药后观察,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
3.4 产时护理
第一产程:当患者伴随出现宫缩症状后,应将产妇转运至待产室,护理人员应全程陪伴,增强其安全感。对于因疼痛引发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使用肢体语言抚慰患者,例如:按摩等,缓解其紧张情绪。待患者处于间歇性疼痛期间,可辅助其进食保持体力。第二产程:护理人员应使用语言抚慰产妇,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检查,并了解其宫缩症状,并遵医嘱取宫缩剂辅助其宫缩。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应避免先告诉其分娩状况,否则可能导致产妇情绪出现变化,影响其正常宫缩。
3.5 产后护理
分娩后2小时内,加强对其阴道出血状况的观察,了解其是否大出血症状。指导产妇行母乳喂养,并介绍喂养期间的注意事项。
综上所述,加强高龄产妇的助产护理干预,能够消除其消极心理情绪,缩短产程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卫君.分析助产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85-187.
[2]莫丽萦.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11):1998-1999.
[3]谭亚杰,覃媛,彭欢.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