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趋同化视角下的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之管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趋同化视角下的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之管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推进,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2014年间,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速为13.19%。其中,学历生的增长尤为迅速。2014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64394人,占来华生总数的43.6%,比2013年增加16504人,同比增加11.16%。每年新入学的学历生中,大多数是入系学习的,即大多数的学历留学生跟中国学生一起或者应该有能力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对被录取参加以汉语教学语言项目(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汉语项目”)的留学生来说,各校录取时基本以HSK成绩为依据,即要求学生通过新HSK-4或5级。那么通过新HSK-4或者5级的留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地完成课堂听讲和课后自学呢?结果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多数的留学生在完成预科教育,初入专业学习阶段时,常常会抱怨“以前学习的好像不是汉语”“完全听不懂”等等。

与此同时,对留学生实施“教学趋同化管理”,即在教学方面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采取一样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无论出于管理成本还是管理效率的考虑,都占据主流意见。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2012)作为专业教材语言代表,以HSK-4级和5级真题为预科阶段所学语言代表,分别考察专业学习阶段的教材语言,与预科阶段学习的汉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再讨论预科汉语教学和学历留学生录取的语言要求问题。

一、已有研究

参加汉语项目的学历生绝大多数经过1-2年的集中汉语培训,初步具备入系攻读本科或研究生的语言能力(目前较为常见的判断标准是通过新HSK-4或5级)。2005年开始,为了给这一部分的留学生提供较为统一、规范的教学、考核办法,教育部指定了天津大学等高校提供预科教育,并指出“培养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教外来[2009]20号)不管是教育部指定的预科教育,还是各校自行摸索、尝试的学历生学位前教育,当学生转入专业学习阶段时,都存在着共同的学习问题,即学习的不适应:听不懂老师讲课,词汇量不够,看不懂板书,记不下笔记,阅读专业书籍困难等等。(刘超英1993,岑文2005,何修文2005,吴晓丽、李炎婷2009,崔永华2010,于淼2011等)留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适应性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有不少学者尝试解决这一困局,如洪材章(1985)、史世庆、吴勇毅(1985)、张桂宾(2011)等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另一方面,汉语内部的差异(如语体差异)使得留学生汉语教材的语体问题近二十年来广受关注,丁金国(1997,1999)、吕必松(2000)、李泉(2001,2003,2004)、冯胜利(2006)、曾毅平(2009)等先生论述了语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倡导要建立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此外,出现了大量以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如汲传波(2009)、赵永桂(2009)、卞晓琼(2011)、周爱珍(2012)、黄婧(2014)等,他们选取一套或多套汉语教材,对其词汇或课文的语体分布进行分析,进而指出教材在语体编排上的问题。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对预科汉语教学的目的,以及语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广泛认识,但囿于汉语语体本体研究的不足,较多学者关注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二元对立,以及基于使用域的书面语体下位分类,如报刊、法律、文艺、公文等,忽视了语体内部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这些理论背景下的微观分析,较为集中于教材在词汇、修辞格等层面的语体安排,未能深入句法层次的语体差异,而对语篇层次的语体特征更是关注寥寥。这也造成了市面上科技汉语、专业汉语等教材,虽出版者众,但令人满意者少。

二、专业教材与新HSK考试真题的语言分析

目前的预科教育阶段(无论教育部指定与否,下同),虽然汉语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入系学习的语言能力,但是最后多落实在HSK的考试上。可是HSK考试的语言要求与专业教材的语言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选取了新HSK-4级和5级真题各五套中的“阅读”环节的第二、第三部分,以及《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2012)的前四讲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观察两种语料的语言差异。两种语料例释如下:

(1)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比起来,城市是后来兴起的。但自从城市出现后,它就成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它们大小不等,历史或长或短,功能各异,有工业城市,也有旅游城市,风貌与特色各不相同。(H51003,新HSK五级真题第三套)

(2)可是,如果中国现在落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挑战自然的价值取向,那又如何解释一千多年前中国强盛和领先世界的原因?因为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所以文化决定论尽管也许能够解释中国现在为什么落后,但却没办法解释中国过去为什么强盛。因此这个理论并没有真正揭示中国在现代落后的原因。(《中国经济专题》,第二讲)

* “平均句长”中,句子以句号、问号和叹号等计;“停顿”指以句号、问号、叹号以及分号、逗号所划分开来的语言片段。

上表反映了几种语料语言差异的基本倾向。首先,专业教材的句子及停顿长度比HSK试卷相应语言片段长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受句长影响,专业教材的句内停顿数也较多。其次,与语言难度最低的HSK-4级相比,后两种语料中,“在、就、得、与”等虚词高频使用,而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把不同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单位。综合这两点可知,专业教材通过联合、嵌套等组合手段建构一个一个的长句,使其与普通汉语教材乃至考试的语言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也是留学生初学专业“看不懂”的主要原因。(详见第3部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高频词中出现一些实词,如上表“中国、国家、技术”以及随后的“经济”等,这一方面反映了所调查教材的专业取向,它们也必然随着所调查教材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证明,在专业教材中,实词的复现率很高,这对专业学习者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三、留学生专业学习困难的原因

如前所述,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不适应”主要集中于听不懂、看不懂、记不下等。不少学者归因于,留学生此前积累的词汇量不够,特别是专业术语和专业背景不足。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我们认为这却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教师口音和专业词汇问题对中国学生也是难关,不少大学生直至期末可能只能听懂主讲老师85%的话,而专业词汇作为专业学习的重点,本来就是要学习的对象,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对某些口音的接受度高一些。而留学生习惯于在标准汉语中学习,几乎对所有的口音都有不良反应。但是正如中国学生面对重口音老师一样,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找到老师的发音规律,能够比较轻松地听懂老师的语言。

其次,句子长且结构复杂,是学生读不懂的主因。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把教材中每个专业词汇乃至每个不熟悉的词语都查了词典,可是还是不明白该句话的意思。这

个原因应该从表1中求解。专业教材中的句子太长,句子结构必然复杂,而对之前未学习过的留学生来说,想要学习无从下手。按照HSK考试大纲的说明,“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再看汉语教材的普遍做法,汉语学习材料主要是以日常交际为目标的叙述材料,这样的内容通常句子较为自由、短小,语篇组合不那么严谨。但是专业教材以论证、说明概念或事理为主,要求大量严密复杂的长句,这样一来,两个学习阶段,学习材料的差异就像当头一棒,给学生很大的打击。加之,受短时记忆规律的制约,读长句时很容易产生“读后半句忘前半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留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另外,还有个原因不容忽视。近年来留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但质量参差不齐。不少留学生或其国家缺少扎实的基础教育,导致学生来华之前欠缺一些基本知识、思维能力。比如应该在中学学习的立体几何知识、力学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的欠缺,成为他们学习的拦路虎。

四、汉语预科教学该何去何从

虽然经过预科教育的留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专业学习,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预科教育的成果。接受预科教育的学生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经过1-2年的学习,能较为流利地使用汉语交流,这是很大的成功。

结合预科生的培养目标考虑,留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能达到并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那么在设计预科阶段汉语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一点。刘超英(2002)指出“把HSK(初中等)作为衡量预科班教学的一个尺度是合适的。当然,HSK(初中等)本身不能成为预科班的教学目标。”删去其中的“初中等”,今日仍然适用。那么在规划、组织、实施汉语预科教学时,有一些问题不能不多加注意。

首先,HSK考试已经不成文地成为了绝大多数高校录取留学生的语言标准,针对特殊需求的考试设计及教学亟待重视和探索。在对外学历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HSK考试从只关注日常交际能力(听读)到兼重专业学习能力(读写)的发展变得极为迫切而必要。特别是已经具有了专门考察口头表达能力的汉语口语考试(HSKK),与书面语读写相关的汉语考试也应尽快提上建设的日程。另外,教学者们应该特别警醒,即使学生们短期内是以通过HSK考试为目标的,也不能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HSK的因素。

第二,初学者学习一种语言从日常交际口语开始,进而使叙述性语言、说明性语言,乃至论证式语言。依照这一思路,在预科阶段前半段,不妨按照目前的模式继续进行。但是在预科后半段或者预科结束之后初入专业学习阶段,可以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选择一两本有代表性的教材一起读,一来体会教材语言、篇章、思维的特点并通过反复操练形成语感,二来通过关键词语的复现,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专业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高校在录取学历生时,应注意考察学生汉语阅读或写作的能力。在美国高校,无论是本土学生还是国际学生,申请学习时都应该提交若干页的习作材料。这一环节不仅考查学生的英文能力是否足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而且可以管窥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路安排等。它对全面了解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具有重大意义。国内高校采用这一做法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让留学生畏难退步,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培养质量来看,或许已是箭在弦上。

最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都要求学习者随着等级的升高在不同的领域正确运用汉语。不同领域汉语的差异不应该像以往的教材所体现的那样集中于词汇层面。各语体的内部差异需要更多细化的微观研究。只有本体研究透彻,才能为教学和应用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未来数十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将上新的台阶。如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如何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专业教材语言与HSK考试语言的差异,指出了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较少接触、学习以长句为主的书面汉语,并就解决这一困局,从HSK考试规划、教学设计与安排、录取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参考文献

[1]刁晏斌.港澳台地区标准书面汉语的共性与个性[M].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2]刘超英.预科班教学与HSK[M].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3)

[3]史世庆,吴勇毅.关于预科留学生的预科教学[M].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

[4]张桂宾.理工专业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实践与构想[M].高校教育管理,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