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晶宫”珍影旧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晶宫”珍影旧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届中的“第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本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水晶宫影集。影集长21厘米,宽18厘米。红色的封面下是12张珍贵的照片。照片有点泛黄,昭示着她的年代的久远。其中有一张是水晶宫外景照,其豪华壮丽,曾受到全球人们的赞誉;另外有两张为水晶宫外的自然风光,变幻着优美几何图案的大片草地、绿树、水池和喷泉,不禁让人遐想水晶宫曾经的飘逸与洒脱;7张为水晶宫内景照,来自世界各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还有两张也是内景照,不同的是我们从照片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工艺品、艺术雕塑等展品,映入眼帘的还有那玻璃穹顶下的一株株植物。旧影为证,150多年前,水晶宫在展现工业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还体现了人们最初的环保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1851年5月1日,伦敦世博会正式开幕,超过50万的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人流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在长达140天的展期中,共有600多万人参观了展览,相当于当时英国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参观者惊奇地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产品,当然,最受赞誉的还是水晶宫。人们赞美这座通体透明、庞大雄伟的建筑,为英国人能开创世界建筑奇迹感到无比荣耀与自豪。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不料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宫成了世博会的标志。

开历史先河的名人

说到世博会大门的开启,我们自然会提到英国女王的丈夫、时任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主席的阿尔伯特亲王(为了纪念这位世博会第一人,伦敦海德公园里至今还矗立着一座手中拿着首届世博会参展名单的阿尔伯特亲王的塑像)。他强烈而又坚定地倡导博览会必须是国际的,而不单单是国家的。但是,当时的不少英国人难以接受国际性的大型展览会,英国民众对此顾虑重重,一些政客和媒体更是发表了激烈的反对意见,《泰晤士报》率先掀起反对万国博览会的浪潮,认为外国人来到英国,会引发革命,会刺杀女王,建设新共和国;会导致瘟疫流行;国内不法之徒集聚伦敦会害及民众;引进外国产品会冲击英国市场。有人甚至对德裔的亲王进行人身攻击。所幸的是阿尔伯特亲王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全力支持。皇家委员会亲自挂帅,为博览会摇旗呐喊。

英国人动用全国的经济力量,开始精心筹划伦敦世博会。1849年底成立的世博会建筑委员会向各国发出展馆设计的邀请。三个星期的时间,共收到245个应征方案,其中38个来自国外,但遗憾的是所有方案都是古典的永久性建筑样式,既不符合临时建筑的要求,也无法承受昂贵的建造经费和漫长的建筑周期。于是,建筑委员会取各个方案之长,推出了砖石结构的建筑方案,并选定海德公园为博览会场地。消息传出,又掀起了一场抗议,有人认为如果把公园建成博览会场地,公园里的大榆树就会被砍伐,伦敦唯一可供人们休闲的绿地将会失去;还有人认为这一砖石结构的庞然大物长久耸立,会破坏海德公园的原来面貌。况且这一方案预计将花费15万英镑,造价太高。建筑委员会这份集众家之长的设计方案,被大家讥讽为“可怕的杂种”而遭到否定。世博会面临着夭折的危险。正当阿尔伯特亲王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园艺师一个不经意的设计方案拯救了世博会。

转折点上的园艺师

这位园艺师的名字叫约瑟夫・帕克斯顿,是一个庄园的首席园艺师,他从一个英国探险家那里得到了由南美圭亚那带回的王莲种子,经过精心培育,王莲长出了巨大的叶子和花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七岁的女儿居然坐在漂浮在水面的绿叶上赏花,于是他从叶片经脉呈纵横环形交错的结构中获得了灵感,用铁栏、木拱和玻璃等材料首创了结构新颖的温室。当他得知征集展馆方案的风波后,毛遂自荐向世博会建筑委员会提供了自己的设计方案。鉴于他刚刚设计的用钢铁和玻璃建成的百合花房的经验,他递交的设计方案也是钢铁和玻璃结构的,是百合花房的扩大设计型,报价79800英镑,省钱且美观。帕克斯顿还大胆地把他的设计方案刊登在伦敦新闻图报上,让公众来评论选择。建筑委员会最终接受了帕克斯顿的提案,但要求帕克斯顿根据民意,在原设计方案的屋顶上增加一个穹顶设计,以容纳海德公园中的大榆树。同时还决定在博览会结束后于1852年6月1日拆除建筑,恢复海德公园原貌。

1850年6月方案交给承办公司FoxandHenderson,8月开始动工,不料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帕克斯顿不是职业建筑师,没有工程师文凭。业内专家们纷纷质疑帕氏的资格,并声称玻璃房基础不扎实、会被风吹倒、会被暴风雪刮倒、会承受不起机器和人的重量而倒塌等等。在一片闲言碎语和责难声中,到1851年1月,仅用了17周的时间,一座耗用约4500吨钢铁,近10万平方米玻璃的晶莹透亮、令人目眩神迷的大型展馆在著名的海德公园内拔地而起。一位名叫道格拉斯・杰罗尔德(Douglas Jerrold)的英国作家称之为“水晶宫”,于是“水晶宫”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人眼中的奇观

中国人王韬从1867年起游历了欧洲数十国,他用浪漫的中国式笔调记录了第一届世博会的纪念性建筑物――水晶宫。他看到的水晶宫,已经过重建。这个玻璃巨室令王韬目眩神迷,他这样描写水晶宫:“……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日光注射,一片晶莹。其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必备。”这是有幸接触到新科技发展魅力的中国人,对以往不曾了解的强大世界发出的一次颇受震撼的惊叹。

另一位亲眼目睹水晶宫的中国人张德彝,于1866年在《航海述奇》中写道:“……一片晶莹,精彩炫目,高华名贵,璀璨可观,四方之轮蹄不绝于门,……灯火烛天,以千万计。奇货堆积如云,游客往来如蚁,别开光明之界,恍游锦绣之城,洵大观也……”1868年,张德彝在其撰写的《欧美环游记》里再次描述了水晶宫在白天和夜里呈现的不同光彩,他由衷地赞美着:只见周遭玻璃环身,仰望天窗蓝天白云,左顾右盼窗外绿草喷泉,明晃晃的透明体洒进大片阳光,置身其中,似幻似真。

永不消失的星辉

风雨消失冬去春来,水晶宫依然屹立在海德公园。帕克斯顿因设计这座维多利亚时期建筑风格的杰出表现而获得5000英镑奖金并加封爵衔。人们越来越喜欢水晶宫了,新闻媒体也忘记了曾经率先掀起的反对波澜,纷纷撰文夸奖,全国上下都对之充满了赞美之声。但世博会结束后,水晶宫还是按原计划于1852年拆除,1854年移置伦敦南部的辛顿汉姆,重建的水晶宫与原先的略有不同,但风格依旧,并以此为中心建造了水晶宫公园,成为许多大型会议、展览、音乐会和体育活动的活动中心。很可惜,1936年11月30日,水晶宫被一场大火焚毁。

作为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展品和世博会历史上第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水晶宫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根据展览功能要求,提供巨大的内部空间和最少的隔阂,建造工期短,并大幅节省了造价,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座由王莲叶片创意而成的“功能主义”建筑,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庞大、笨重的建筑风格,其轻、光、透、薄的特点,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建筑美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尊为现代建筑的典范和资产阶级精神的象征。

水晶宫作为建筑实体已经不存在,永远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今天,人们只能从早期图片上目睹水晶宫那雄伟而独特的风姿。然而,水晶宫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可以历经时光的流逝,永远地在人们的记忆中闪烁。首届世博会后的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和美洲举办的博览会上,很多展厅都效仿水晶宫的框架玻璃结构,一时成为建筑领域的时尚。今天,现代生活中建筑形式千姿百态,然而,细细探究,当今许多建筑并没有脱离水晶宫的影响,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变化拓展着帕克斯顿的创意理念。水晶宫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