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团山,从十九世纪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团山,从十九世纪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它依山面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恬静。在这个滇南的小村庄,借助个旧锡矿大富起来的张氏族人,斥巨资修建起一座座精美豪华、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年后,团山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六百年的村庄史

我们显然已经无法猜度,在张福决定落脚于团山村时,是否真的看出这里是“藏金埋银之地”,又是否能想到其后辈会在这里“子孙繁衍,竟成巨族”,给后人留下一片壮丽辉煌的古建筑群落?六百多年后的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悠闲地坐在皇恩府的老院子里,边喝着清香淡雅的茶,边听宅院的主人张立永老人聊他的祖先张福,聊张氏家族堆金砌银而不失文雅的过往烟云……

实际上,在张福到来之前,这个村落就已经存在。那时,它还是一个纯粹的彝族小村庄。就连现在“团山”这个村名,也是从当地的彝族话音译过来的,原意是“藏金埋银之地”。而今,张福的后人们已经挤满了这个村庄,成了团山首屈一指的大姓。全村80%以上的人口属于张姓,是一座相当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而张氏族人在人丁旺盛的同时,也在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家族的传奇史。

张氏家族的始祖张福,来自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据民国初年修撰的张氏族谱记载,大约是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张福从鄱阳一路经商到云南建水。当时,正是明王朝或鼓励、或强迫地将内地汉民大规模移入云南、开发云南的时期。

到建水后,张福曾择里三迁,先是居住在西关外的蓝头坡,后来搬迁至张宝石寨,最后见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式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境”而定居下来。之后张福在此娶妻生子,并以“百忍家风”为训,世代相传。

张立永老人说,张福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张海,一个叫张山。张海长大后移居到大理的洱海边,前几年其后人还回团山来认祖归宗。张山则留在了团山村,并和他的四个儿子一起创家立业,在团山扎下根来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百世之业,房屋栉比,子孙繁衍,竞成巨族”!

团山村现有的大致轮廓,差不多在明朝末年就形成了。善于经商的张氏家族走江外、跑马帮,虽未能大富大贵,但在艰苦中小日子却也过得有滋有味,与周边的村寨相比算得上是显赫一方。但团山村真正显赫起来,是在清朝末年。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海关,个旧大锡成为最吸引外国人的商品之一。眼光敏锐的团山人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一批批张氏族人沿著名的“临安大道”走到邻县个旧锡矿区淘金。虽然矿区的条件异常艰辛,采矿人犹如在鬼门关行走,但张氏族人坚韧不拔,在开采过程中连获富矿,收入丰厚。继而建立炉房炼锡,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兼营的大商家。到19世纪末,团山人张福来的“福来祥”,张国义、张国明的“吉昌”、张桂明的“天吉昌”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大商号,生意做到昆明、上海、香港等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氏族人联合成立了颇具财力的“天吉昌”集团,短短几年就跨入了建水商号行列,被人们称作“团山帮”。他们一方面经营着集采、洗、冶、销为一体的锡矿大商号,将精锡运到中国香港、越南等地销售,同时兼营棉纱、布匹、百货等进出口贸易。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的全线通车,更为精锡的外运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由于团山天吉昌商号出了巨额资金,中国首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也在团山设立车站,使得滚滚财富不断流向团山。

可以想象的是,获得了巨额财富的团山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斥巨资大兴土木,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并重金延聘技艺高超的木匠、书家画师,精雕细作,书“唐诗晋字汉文章”,画“谢草郑兰燕桂树”,留下了张家花园、皇恩府、将军第、营长府等迄今声名显赫的“院”,彰显富贵的同时也昭示着自己的风雅。

如今的团山村,就坐落在离建水古城13千米的一个山坡脚底。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动,河岸边是个碧石铁路。现在这条铁路已不再繁忙,只是偶尔会有一列货运的小火车慢腾腾地驶过,路过村子时会拉响低沉而悠远的汽笛,似乎想要唤醒这座沉睡已久的村庄。

百年豪宅的芳华

几乎就在三五年的短短时间里,许多暴富起来的张氏族人就纷纷掀掉了他们原来居住的土掌房,建起了一座座青瓦雕梁画栋的大宅院。房屋的主人们比完建筑规模,又在装饰细节上相互效仿攀比,从房屋的斗拱、梁枋、廊檐、门窗、坎墙到须弥座、柱础、木雕、石雕、砖雕等,形式繁多、各具特色,雕工巧细,精美绝伦。四壁和梁上布满的诗词绘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楹联,使封闭的庭院营造出一个“修身”、“齐家”的文化道德场所。

张立永老人说,六百多年来,张姓族人与村子里的原住民彝族始终和睦相处,文化交融。在清代以前,团山村的建筑还是汉、彝结合的土掌房,到乾隆年间才有少量瓦房出现。现存的大量汉族样式宅院,是直到清末民初张氏族人靠锡飞黄腾达后才开始大量出现。所以在团山村,我们可以看到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风格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体现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张氏族人营造并保留下来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汉族民居建筑,院、四座寨门、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祠堂等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团山村的不同方位。故而穿行在团山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巷道里,心中不禁会生出曲径通幽的感觉。这些老宅院从外表看十分平实,既不高耸也不辉煌,但随手推开一道道老旧的院门走进去,不用拂开历史尘埃,心中早已禁不住地惊叹。张家花园、皇恩府、保统府、司马第、秀才府、将军第这些深宅大院的厚厚院墙里,所隐藏着的芳华忽然间呈现,让人眼前一亮。宽阔的天井把采光发挥到极致,让那些雕梁画栋的瓦檐、梁柱、木格门窗显得气派十足。

说团山村的古民居建筑,不能不说的是张家花园。这座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15年才完工的豪华民居,位于团山村东北部,占地面积达3495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花园祠堂和碉堡组成,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是一组城堡似的私家花园,与建水古城中以江南风格为主的朱家花园相比,平添了不少乡野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