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就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有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习错误来源于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于这些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一、巧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的一个案例,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拼摆图形。学生很快就按要求操作起来,反馈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都已经摆出了四种图形,少数学生有点疑惑。教师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个圆来。”这时,同桌将剩余的4根小棒给了他,他没有再提问。对于学生用有限的几根小棒拼成圆的错误结论,教师没有直接捅破,在摆出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条边。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学生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回答圆的时候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有人说圆有7条边,有人说圆有12条边,更有学生说圆有20条边,到底圆有几条边呢?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我就拿出一个圆让学生来数数有几条边。学生们困惑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拿出来的圆数不出来有几条边。”“那么书本上的圆能数出有几条边吗?”教师追问道,学生摇摇头。这时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圆片,动手摸一摸,学生一下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学生说:“圆的一圈是弯弯的,我们拼出来的都有角。“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棒不够了,多一点就会像的。”马上有学生接着说。教师让学生在四人组里试一试,学生体会更深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把许许多多的小棒都拼起来,它就会越来越像圆了。

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圆的特征,并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二、巧用错误,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我们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并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出示了这样一题:“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50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2/5,这时候剩下的与修好的相等,求这条路有多少米?有的学生见了这题马上列出如下算式:500/(1-2/5)+500=1333(米)。这时候,教师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检验,发现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候同学们就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教师,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进行画线段图,学生马上来了兴趣。经过自己画出线段图,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随后另辟蹊径修正解法,并列出了如下不同的算式:①方程解:设余下的长为x米,则得方程1:500+2/5X=X-2/5X。解得X=2500,2500+500=

3000(米);方程2:(1-2/5)X=500+2/5X,解得X=2500,2500+500=

3000(米);方程3:X-2/5X-2/5X=500,解得X=2500,2500+500=

3000(米)。②算术方法解:500/(1-2/5-2/5)+500=3000(米);500×6=3000(米)。其中算术方法解法2显然是最简单的,我要学生说明理由,学生则说出理由为,因为修了500以后,剩下的刚好是5份,而第一天修了500米,第二天修了第一天修好后剩下的中间的2份,这时候剩下的与修好的相等,即修了两天后剩下的是修了第一天后剩下的5份中的(5-2)份,也即为第一天和第二天两天也正好修了第一天后剩下的5份中的(5-2)份,这样,可把这条路平均分成(5+1)份,500米恰好是其中的1份,因此,可得,这条路全长为:500×6=3000(米)。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才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如能顺其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围绕错误展开非预设性“生成教学”,则能收获意料之外的“精彩”。

我在实习中教学《可能性》时,本想通过摸球实验验证白球的个数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大;黄球的个数少时,摸到的可能性小。结果发生了意外,连续摸的几次都没出现白球,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并没有惊慌,而是动员学生从刚才摸球入手,查找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原来在摸球之前没有充分把球摇均匀,摸球的次数还没有足够的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怎么办?再重新做一次显然太费时费事。老师就请同学预测一下,如果断续摸下去,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异常激烈,断续摸下去会出现“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也就是摸到白球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的结果。我又让学生继续摸了20次,随着数据的逐渐变化,果真的出现了大家预测的结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来达到使学生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