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制造”与中国动漫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制造”与中国动漫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中国商务部“中国制造”的广告在海外高调播出,一场提高中国商品信誉度、加大中国文化资本外扩力度的“持久战”拉开了序幕。缘何要重提“中国制造”这个称谓,因为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国外曾经是“低价”和“低质”的代名词——虽然在利益配比上“中国制造”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要占据更广阔的空间,为其正名实是大势所趋。

中国动漫产业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之一。在这短短的十年中,一批动漫产业园拔地而起,大量院校新增动漫专业,无数动漫制作公司“前仆后继”……可以说,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中国动漫产业都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着。而在这种热闹的表象下,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受众群体,其实都在刻意地回避着一个事实:中国制造的动漫产品并非纯粹的“中国制造”。

没有了外国制造,中国动漫还剩什么?

在日本,2008年2月曾经有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档“没有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还剩下什么?”的节目。内容是对日本数个普通家庭进行生活用品调查,拿走所有中国制造的东西,看他们是否还能正常生活。惊人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出现了无法正常生活的窘态,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游戏用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对此,主持人在节目中意味深长地“劝导”各家庭成员:“为了更有保障的生活,日本制造也需要大家的支持。”

而这样的情况如果拿到中国,放到动漫产品的调查上,却戏剧性地出现了与之相似的情形。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典卡通形象几乎没有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勉强可以提到的“喜羊羊”,作为一个国际性品牌动漫形象而言也还为时尚早。

自万氏兄弟拍摄《铁扇公主》以来,中国动漫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也曾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现在的事实是,外国的动漫形象正用自己所代表的文化与思想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说没有了“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给外国人带来的是一时间的生活不便,外国的动漫产品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思想和意识上的影响则可能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是当前,我们需要的不是多么先进的技术追赶,而是理念塑造。属于民族的东西才属于世界,才能被世界所承认。丢掉了我们最宝贵的民族资源,再大规模的制作也只是为了眼前利益、短期发展。日本在发展动漫产业的时候并没有倾向于与世界尖端技术比肩,而是选择了简单易于操作的二维动画制作,将最大的拓展空间留给了动漫形象的创造、确立与推广上。这种过程是有序且充满了日本本土特色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观看的不仅仅是动画,更是日本文化、日本传统以及属于日本人的精神物象。这种传播方式不是一时间盛行的动态发展,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性的渐趋渐进的过程。我国所急需的,也不是美国好莱坞式的“快餐”制作,而是稳步前进的发展姿态。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摆脱被外国动漫形象所笼罩的阴影,在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对本国动漫失去信心之前抢回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市场。

“中国制造”中为何缺少中国动漫?

在中国初期的动漫制作中,象征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征的作品也曾获得过异文化的赞誉与尊重。极富民族风格的脸谱化作品《大闹天宫》《天书奇谭》《骄傲的将军》,中国特有年画人物造型的《哪吒闹海》,表现中国水墨写意特有神韵的《鹬蚌相争》《小蝌蚪找妈妈》等获得肯定的原因只有一条:它们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中国制造”。

中国的这种制作理念未能延续的原因,首先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所造成的人才分流以及旧制作体系的迅速解体。在上述动画片制作的年代,制作人员虽超负荷工作却工薪微薄,但基于固有的模式只能硬着头皮进行艰难的创作。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主创人员开始涌向深圳等地,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高额利润。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潮影响了大部分人的创作思维,从前的精工制作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于是国外已成型的制作方式甚至制作内容就成为了借鉴的蓝本,“创作=劳务”的无意识工作模式便逐渐诞生。

其次则是中国动漫推广体系的机械化所造成的投资与回报的严重失衡。一个公司制作一部动画片想要全国推广,最好的途径就是中央电视台。而中央电视台又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播出权呢?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分钟的动画片给予的报酬是8元到10元,即便现在,也仅仅为40元到80元之间。可以想象,在没有建立完整的衍生产品运营体系的情况下,完全自己创造制作一部动画片几乎无利可图,相比之下,不如寻找现成的外国形象进行模仿加工。

而从意识形态上看,造成“中国制造”难有中国风貌的原因最直接的应是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所谓“上层建筑”的取舍倾向。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失去信心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文化实体的入侵。在经济强者就是文化强者的生存规则下,中国人接受外来文化的速度在不自觉中加快,而与此同时,属于自我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形态一同渐渐被消融甚至隐退。对于中国后进文化产业的动漫来说,这种文化的无归属感更加明显地被表现出来,也就是纯粹而真实的产品的缺失,而这种缺失远比任何运营体制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更为严重。

“中国制造”的动漫应是什么风格?

中国动漫曾拥有过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但在中断多年的情况下,在发展空间持续变幻的背景里,我们现在应提倡的风格是什么?风格又应该包含哪些东西?

中国风格不能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相脱节,因为对于中国特征而言,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表述的基础。对于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这也正是他们最为薄弱的环节。当代的年轻人大多只能从被改头换面的影视作品中了解历史,从这种简单认识衍生出的艺术创造,要想使它具有传统的文化味道和特有的民族风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知名的日本动漫作品中,也有不少民族特性模糊的作品,比如《蜡笔小新》主要讲述日本普通家庭小孩的成长趣事;《我的一家》注重于生活技巧、家庭琐事的再现;还有一些作品则直接改编于外国题材,如《三千里寻母记》《海蒂》《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们不属于日本,不是“日本制造”。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动漫的发展已被世界认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只有日本人才具有的思维方式。

因此,要建立现代动漫的中国风格,不是传统形式上的单纯承接,而是思想意识上的再次“塑造”。这种塑造又必须与现实生活接轨。换而言之,就是在不得不模仿、借鉴外国作品的制作手法与技术的现阶段,纯粹的传统中国风格已经难以形成的前提下,提倡的不应该是怀念与形式上的“复古”,而是将更多抽象的文化意识渐渐渗透到现代性质甚至异文化性质的作品当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被诠释,进而发展形成新的风格。

为动漫的“中国制造”,我们该做些什么?

首先,应注重意识倾向的引导。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都是世界共同完成的,其原材料、零部件、软件、制造设备等诸多元素,可能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阶段不可避免,也不必过于恐慌,但需要重视的是进行的传统文化意识上的宏观控制与微观定位。必须在具有文化危机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与汲取,不能在盲目依赖外来技术的同时失去了最起码的身份认知与认同,抛却了最应该保持的文化自尊与自信。

这种文化危机意识必须在人才培养的阶段就加以重视。日本为了使学生成为更扎实的本土性人才,在培养动漫创作人才的前半期主要在理论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认知能力,学结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与流变特征及日本动漫形象系谱;在实践操作上却只是反复进行最基本的“手绘形象——胶片拍摄”训练,让学生在制作理念上接受日本动漫的基本操作方式(二维),其训练的主题也大都限定在本土所定位的“符号”式形象特征(五官、表情、动作)的风格传承上;在后半期则开始进行“分流——合作”训练,即脚本创作、角色设计、作曲和剪辑等各种动漫人才的专向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团队合作训练。这种教育形式使人才在形成的阶段就产生了以本土文化、本土风格为创作原点的“本能”意识以及个性与共性并存的创作理念。而现在中国各专业院校注重培养的却是单纯的技术性人才,往往不去进行理念培养教育。对动漫来说,文化才是创作的灵魂。通过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艺术造型、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更是创作的基础,而不是机器和科技。中国动漫人才培养应该“软硬都要抓”,教会学生理解文化、消化文化和表现文化,以此形成真正的中国风格。

其次,要解决思维定势所产生的形式与内容的僵化问题。很多人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动漫是“孩子的东西”。这种思维定势造成了我国动漫作品题材拘谨,内容更倾向于教育、引导等。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孩子的思想意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年龄表象,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安于接受单一的教育灌输。因此,“中国制造”的动漫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灵活机动,以人性教育为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营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影视制作公司与电视台以及其他推广媒介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定位为“监督与服务”的协调双边关系的中介性团体,在监督两方利益配给的基础上力争使两方互利互赢,并藉此推进整个动漫市场有序化的良性运作。而中国的各动漫制作公司则处在一个无序竞争环境中,看似大浪淘沙,其实是耗费资源的循环作业,是一种非常态的市场运营方式。这种方式根本无法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更无法推动中国动漫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意在保护国有动漫的相关政策,但实际上中国动漫需要的不仅仅是针对播出平台的政策,更需要结合国情现状完善或改革现有产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我国动漫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环境。

“中国制造”从单纯的服务性量产到实力性品牌的形成,历经数十年,而中国的动漫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个面临异文化正在成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最容易失去自信继而失去自尊甚至自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意识到:我们可以暂时成为异文化商品的生产车间,但绝不能成为没有自我思想的机器群;我们可以成为异文化资本的发展媒介,但绝不能成为其成长的温床。这一切都源自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传统的传承。这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可能很短暂,也可能很漫长,但无论怎样,都不应该失去自信和希望。[本论文获教育部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支持]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