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瓜打针?不可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瓜打针?不可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中旬,一则关于“打针西瓜”的微博,在网络上被人们不断转发。按照这则微博的描述,一些无良商贩用注射器将甜蜜素和色素打进西瓜里,以便让西瓜的瓜瓤看上去更红,吃起来更甜。但这种“技术”真的存在吗?

在这则介绍“打针西瓜”的微博里,博主还配发了颇具“冲击力”的图片:一只切开的西瓜里,两根白里带黄的“细线”,从西瓜底端出发向瓜瓤内延伸。博主解释说,这两条发黄的线,就是注射器插入西瓜之后留下的“针痕”。

“这种俗称‘西瓜筋脉’的现象,在很多西瓜品种当中都存在。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通过西瓜与南瓜嫁接得到的品种,就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中国西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家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著名的西瓜品种的“标准像”,在这些照片上,类似微博中指出的“针痕”那样的结构并不鲜见。

所谓的“针痕”属于自然现象的说法,也得到了已经种植西瓜近半个世纪的大兴区老瓜农宋宝森的证实。他说,这种民间俗称的“大白筋”的现象,在很多时候可以归因于瓜农的管理不当,比如为了追求产量而“猛浇水”、“猛施肥”,就可能让西瓜来不及“长开”,导致影响口感的“大白筋”出现。

西瓜里的“筋脉”,其实是这种植物的维管束,或者说输送养分的通道。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说,从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来看,西瓜中出现“筋脉”,可能与西瓜和其他植物混种导致的“串秧”、农民使用化学药剂不当,以及浇水不均匀等因素相关。

如前所述,所谓的“打针西瓜的铁证”,只是网友对西瓜内部结构的误判。另一方面,从农业生产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打针西瓜”也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万荣说,向西瓜中注射物质来提升品质是无法实现的。“无论在瓜棚、瓜田还是市场,直接对西瓜进行注射都不能实现无菌操作。在炎热的气候里,这只会让破皮的西瓜迅速腐烂。”

宋宝森等多位大兴区瓜农也表示,“给西瓜打针”无助于西瓜品质的提升。如果对西瓜进行注射,不仅针孔中会不断渗出液体,极易“露馅”;而且,这种做法和弄破西瓜的瓜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破皮”的西瓜保质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在市场上完全无法生存。

一位瓜农告诉记者,西瓜的成熟速度和品质取决于品种、自然条件和种植者用心的程度,违背自然规律的“捷径”,很快就会被市场和自然规律所淘汰。“在外省曾经有人对西瓜使用‘催红素’(实际上是乙烯利),这种化学物质如果被涂抹在西瓜表面,可以让生瓜在短时间内看起来像熟了一样。但被‘催红素’处理过的西瓜,保质期只有24个小时,而且有害健康,于是这项所谓的‘高科技’很快走向了衰落。”

行文至此,也许您还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些西瓜的底部,会有一个像针孔一样的小孔或者圆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那里曾经是西瓜花和西瓜连接的位置。随着西瓜果实的成长,凋谢的花最终会脱落,但在一些品种的西瓜的果实上,人们仍然能找到花朵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另一方面,一部分品种的西瓜在成熟之后,果实顶部与瓜蒂连接的位置和果实底部会向内凹陷。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北平)市种植的主流西瓜品种“黑崩筋”,就存在这样的现象。一部分“黑崩筋”西瓜的底部,甚至会看上去像被人打了洞,但它其实仍然是完好无损的。

事实上,目前仅仅在北京市各区县被种植的西瓜品种,就已经超过了100个;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西瓜新品种正在被研发出来,以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舌头。“很显然,西瓜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在于新品种的选育,以及让西瓜享受到更为自然的生长环境。”史亚军说,“摒弃化学药剂,依靠有机农业手段和精心的管理种出来的优质西瓜,才能真正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并可以为打造农业品牌提供助益。”

男人喝豆浆会变“娘”?

网传男人不能喝豆浆,因为豆浆含雌激素,男人喝了会出现发育、不长胡子、变娘娘腔等女性化特征。

由于“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只有药物雌激素的千分之一,只要摄入的剂量不大,是不可能逆转激素平衡,影响到男性性征或男童正常发育的。

豆浆中的植物激素主要是大豆异黄酮,并且含量不高。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1类豆类食品、共计51个样品进行测定发现,豆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小于100微克/毫升,豆奶粉类小于100微克/克,喝一杯200毫升的豆浆摄入大豆异黄酮才不过20毫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食用大豆类食品30~50克,通常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为3.5毫克/克,按照推荐食用量,一天摄入的大豆异黄酮不过105~175毫克。这个剂量水平不可能使男性出现女性化的特征。 (本文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