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起手机“失窃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起手机“失窃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五午饭过后,六(3)班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充电的“苹果3”手机不翼而飞,当时办公室的老师都去吃饭了,屋里只有我们班5个留在办公室补作业的学生。我初步判断学生“私拿”的可能性比较大,可是怎么询问和寻找呢?我决定尝试运用“心理应急微反应”的方法来解决。

首先,晓之以理,得当事人的配合。我把5个学生集中到小会议室,我讲了发生的事情后,说:“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帮助大家把这件事弄清楚,还大家一个清白。”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希望证明自己的清白。此时我又说:“私拿他人财物是偷窃行为,如果确实有哪位同学因为一时好奇而顺手拿走了李老师的手机,可以悄悄告诉我,归还给李老师。”

然后,我和他们分别谈话,关注他们的反应细节。5个人的陈述中几乎都没有破绽,只有B男生故意隐瞒了看李老师手机的细节。我又重新找B男生谈话,问他为何隐瞒,他一时语塞,双腿僵硬,双手局促,不知如何放置才合适。仅凭这一细小动作,还不能得出他说谎的定论,因为有两个同学证明他看完李老师的手机后又放回了原处。况且他家境很好,早就拥有一个“苹果4”手机,当时还拿出来对比了,似乎缺少将手机窃为己有的动机。

此时正好上课铃响,我就带着5个孩子去教室上课。课上到一半,年级组长跑来悄悄告诉我,手机在办公室旁一个杂物室的垃圾箱里找到了。我故意把这消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知大家,以便观察那5个学生的反应。5个学生都表现得异常开心,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尤其是B男生,夸张地大喊一声“好”,似乎迫不及待地想用行动告知我:他终于可以洗清嫌疑了!

我不动声色,一直到下课才带着这5个学生到一个僻静处,直截了当地告知他们:“通过观察,我已经锁定了私拿手机者。给你们5分钟时间思考,5分钟之后我逐个找你们谈话,我相信拿手机的同学会主动承认的。”

我故意把B男生安排在第二个谈话。B男生进办公室后坐在我对面,我故意盯了他一分钟,他也用眼睛直盯着我,但只一会儿就转移了视线,有些不知所措。我用平和的语气问道:“有没有拿李老师的手机?”B男生略一迟疑,回答:“没有。”“为什么要迟疑?”我加重了语气。只半分钟,他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

答案终于揭晓。原来,B男生最初并没想到要把手机据为己有,只是因为开学前父母刚送了他“苹果4”手机,所以对李老师的“苹果3”手机很感兴趣,想要对比一下两者的区别。他故意让大家看到他看了老师的手机后又放回了原处,但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做了个手脚,让手机脱离了充电器,然后顺势换了做作业的位置。他趁大家不注意将手机悄悄放入口袋,可没想到的是他拿到手机还没来得及对比,李老师就发现手机丢了。他想还回去已经来不及了,就趁乱放到了杂物室的垃圾箱里……

这起“失窃案”,我通过对学生声音、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发现了问题,并最终使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反思处理的过程,之所以比较顺畅,得益于处理中对学生“微反应”的关注。

所谓的“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因此,“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这个案例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教育虽然无法可依,但是却有章可循,当面对一些在学生中发生的形形的案件时,只要我们不急于草率处理,冷静地观察学生的言行并给予合理分析,就能从一些细微反应中发现问题所在,从而使事件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