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扶正涤痰解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扶正涤痰解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扶正涤痰解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收治的7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用自拟方扶正涤痰解痉汤治疗,对照组30例用常规西药治疗,均治疗15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总结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扶正涤痰解痉汤;中医药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较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本症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发作时痰鸣气喘,呼吸困难,甚是痛苦,但由于其成因复杂,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2009年以来,笔者自拟扶正涤痰解痉汤治疗本症45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结果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5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3~63岁,平均47.25岁;病程1~34年,平均11.5年;病情属轻度者22例,中度者2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58岁,平均51.5岁;病程1~39年,平均12.4年;病情属轻度者16例,中度者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中诊断标准[1]:具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按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符合轻、中度,年龄18~65岁。临床表现:胸闷喘急,喉间痰鸣,身困乏力,气短声怯,腰膝酸软,纳差食减,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腻或黄腻,脉濡缓或弦滑。

1.2方法

1.2.1治疗组 45例均用自拟方扶正涤痰解痉汤加减,基本药物:菟丝子15g,白果仁10g,西洋参15g,茯苓15g,黄芩15g,金银花25g,炙麻黄10g,炒杏仁15g,半夏10g,胆南星12g,地龙15g,苏子15g,葶苈子15g,橘红15g,炙甘草10g。加减:身寒肢冷加桂枝、干姜;痰热壅盛加海浮石、桑白皮、瓜蒌仁;高热不退加柴胡、板蓝根、生石膏;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食欲不振加建曲、炒莱菔子、炒麦芽。1剂/d,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

1.2.2对照组 氨苄西林胶囊0.75g,4次/d,口服;氨茶碱0.2g,3次/d,口服;盐酸氨溴索60,3次/d,口服;酮替芬1,3次/d,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治疗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忌辛辣油腻鱼腥食物,禁烟酒,保持充足睡眠,防止情绪波动。

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考《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1]拟定。临床控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除,相关医技检查均显示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明显缓解或改善,相关医技检查显示大部或部分改善,发作频次减少;无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医技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45例中临床控制23例,占51.11%;有效19例,占42.22%;无效3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中临床控制10例,占33.33%;有效12例,占40.00%;无效8例,占26.67%;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

3典型病例

江某,男,36岁,2012年11月10日初诊。自诉自幼体弱多病,25岁时因食鱼虾又感风寒致发热咳嗽,痰鸣气喘,不能平卧,某院诊为支气管哮喘,住院治疗月余病情缓解,但此后每遇寒冷或食鱼腥哮喘即发作,曾多方求治,收效甚微,今感寒病发,故来求治。刻诊:胸闷喘急,痰鸣有声,恶寒发热,身困乏力,气怯声低,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泄,面色白,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濡数。此乃感受风寒触动宿疾使然,素体亏虚,卫外失职,寒邪入里与宿痰蕴结,蕴而化热,痰热壅阻肺道,故致哮喘。治宜扶正祛邪,涤痰平喘。予扶正涤痰解痉加减,处方:柴胡15g,荆芥15g,菟丝子15g,西洋参15g,茯苓15g,黄芩15g,金银花25g,炙麻黄10g,半夏10g,胆南星12g,地龙15g,苏子15g,葶苈子15g,橘红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1剂/d。11月17日二诊:服药后恶寒发热症除,喘息程度大减,身觉有力,此乃药已中的,上方去柴胡、荆芥以扶正涤痰解痉汤原方7剂继服。11月24日三诊:诸症悉除。痼疾缠顽,不易根除,当扶正固本以为久计。扶正涤痰解痉汤去黄芩、葶苈子、地龙、炙麻黄、金银花加山茱萸15g,山药15g,补骨脂 12g,肉苁蓉12g,核桃肉15g,再服30剂以资巩固。随访1年,病情稳定,几无复发。

4讨论

支气管哮喘成因极其复杂,因此目前西医采用的常规疗法只能控制症状却不能防止其复发。而中医治病基于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每从病机入手而获佳效。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当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中医认为哮喘一症病因虽杂,体虚邪凑是其主要病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哮喘虚之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今脾肺肾皆虚,脾虚则运化失健,精微不生则不能滋养先天,水湿不运则蕴而成痰;肺虚则气失所主,气不卫外则六淫易侵,肺府空虚则痰湿易潴;肾虚则精气不藏,精气不藏则不能纳气归元,气浮于上则易触动宿痰。故支气管哮喘一症病因虽多,脾肺肾亏虚,湿痰蕴结,气道不利,外邪侵袭是其主要病机。其治也当以扶正祛邪为则,扶正以固肾培土生金为要,祛邪以涤痰解痉平喘为先。自拟扶正涤痰解痉汤即以菟丝子、白果仁、西洋参、茯苓补肾固元,培土生金,以扶助正气;麻黄、杏仁、半夏、橘红、胆南星宣肺平喘,涤痰除湿;苏子、葶苈子降气化痰,通调气道;金银花、黄芩清泄郁热,肃肺解毒;地龙清热凉血,解痉定喘;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补肾固元,健脾益肺,涤痰除湿,平喘利气,解痉止哮之功。因药证契合,故取得显著疗效。从临床观察看,中医疗法较之西医疗法虽在迅速控制症状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减少发作频次即远期疗效方面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