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转变。面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我国企业应该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 企业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竞争环境的转变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范围和手段进一步扩大,企业竞争环境和规则不断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巨大挑战。

1、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过去,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片面强调排斥竞争对手。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能力,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传统的追求单一企业利益最大化已不合时宜。因此,如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强调的是合作竞争,是一个跨国集团与另一个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连锁组织与另一个连锁组织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大,运行效率越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就越强。

2、区域市场的竞争转变为全国统一市场的竞争。过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体制原因全国市场被条块所分割,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WTO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活力,机制转换不彻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带来的严峻挑战。参与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运行机制等要逐步符合国际经济原则,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受到抑制,进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企业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转变为全国统一市场的竞争。

3、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入WTO后,中国和其他WTO成员国互相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商品和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国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WTO成员进来,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降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发达国家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这对我国弱小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面对相互融合的国际大市场,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企业原有的本土优势被明显地削弱,曾经在政策保护下拥有的市场份额也将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这些对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十分不利。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1、企业规模小而弱,企业竞争力与经济规模不匹配。一般而言,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多是一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而我国企业的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经济规模不匹配,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例如,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年销售额仅为世界最大工业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8%。在其他诸如电子、航空工业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业比较中,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之间的差距更大。

2、技术创新能力差。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竞争优势的源泉。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是靠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实力很强的研发机构,而且投入大。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大多数企业不仅开发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低,而且技术装备差,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物耗和能耗比重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低,这正是入世后我国企业受到冲击的基本原因。

3、企业国际化水平低。世界著名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都是依靠全球化经理人才,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生产和销售,而我国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之低,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出口,做到海外生产的极少,能够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更少,能够实现融资国际化的也不多。在组织结构上,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不具备“多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特点,在经营战略上也没有哪一家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微乎其微,出口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

4、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以高效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上对我国企业产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普遍偏弱,一是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价格竞争,质量差,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弱。二是品牌管理落后,国际名牌产品不多。国内的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创新能力差,很多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导致品牌在竞争中被外国企业所挤垮。三是企业的营销渠道不畅,营销观念落后,造成了我国企业大量的潜在收益流失,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管理水平滞后。加入WTO后,大部分企业都是被动地、随机地参与竞争,许多企业缺乏立足长远稳健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导致核心竞争力减弱。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经验的经理人,缺少具有国际水平的市场营销文化和企业文化。企业仍然没有充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许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等。这一切,都使得企业难以高效率地运作和运转,导致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竞争力低下。

三、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

1、促进企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必须尽快提高其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这是关系到整个产业能否有效提高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我们要继续发展小型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使小型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厂家;其次必须集中力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大型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带动小型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的企业,从而解决中国企业布局散、规模小、企业有效益无规模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制高点,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是新时期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因此我们一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恰当选择实现跨越的领域,并积极组建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围绕主业进行技术引进和开发,加强自主研究开发的力度;二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创新带动研发投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技术开发人才的积极性;三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在企业竞争力还相当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民族企业要自觉融入国际市场,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以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培育和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明确企业的核心主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多个行业、多种业务上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业务,突出主业,并围绕主业开展竞争;其次,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一方面努力培养一批辐射力强,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流动,调动社会资源壮大名牌企业规模,使现有名牌企业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

4、继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首先应加强市场机制对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功能,通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和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培育各种要素市场,营造有利于企业之间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加强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支撑体系,提高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调节力度,进一步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同时优先支持有明显竞争潜力的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主导作用。

5、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管理创新。规模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同国外企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而我国企业制度上的落后,恰恰又是我国一些大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必须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的公司化改造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落实企业的法人资本所有权,并为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创造条件。同时,强化管理创新,实施科学的管理策略,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按国际惯例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企业的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2] 郭克莎:我国工业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 李建明、张永伟:中国大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4] 朱腊云: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 蓝庆新: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考察及提升对策[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