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地区褐斑白蚕蛾的发生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地区褐斑白蚕蛾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褐斑白蚕蛾的特征特性、分布及危害特征,并选用50%乙酰甲胺磷、立刻净、必歼、40%氧化乐果等4种内吸性药剂采取钻孔注药的方式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乙酰甲胺磷和必歼的防治效果较好。

关键词 褐斑白蚕蛾;特征特性;危害;防治;重庆

中图分类号 Q969.4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21-02

重庆市位于副热带内陆地区,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湿度大。年平均气温为17.0~18.8 ℃,年降水量959.5~1 293.8 mm。而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类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3~32 ℃,非常适应重庆市的气候条件。重庆市行道树以小叶榕和黄葛树为主,2种树均为桑科榕属植物,是褐斑白蚕蛾的最适寄主。随着重庆城市建设进程及园林绿化的迅速发展,2种树得以大量种植,目前在主城区的总量已达到30万株以上。大面积栽植单一的树种,造成褐斑白蚕蛾发生发展迅速,危害面积加大,给城市绿化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防治,保证园林绿化充分发挥其观赏、环保等作用。

1 褐斑白蚕蛾的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褐斑白蚕蛾属鳞翅目(Lepik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成虫翅展19.1~34.2 mm。体翅棕褐色;触角色淡;腹面深黄褐色。双栉状;前翅前缘色稍淡,中部及近顶角处有深色斑。中线及外线赭棕色,波状。亚外缘线在各翅脉上呈赭色点排列。后缘中部色淡。中室端有新月形黄褐色斑,缘毛赭色;后翅赭褐色,中部略外方有花瓣状线纹。后角向外略突出,后缘略内陷,有赭褐色斑点[1-2]。

卵:圆形或近椭圆形,扁平。径约0.7 mm,初产时为淡黄色,后逐渐变桔红色,至孵化前呈黑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1~39.3 mm。灰褐色或棕褐色,有黄白色斑;头部沿头裂有两深色条斑;腹部第5、8节背面有两较大色斑。腹足4对,趾钩缺环单序,尾部有一尾角;幼虫初孵黑色被长毛,2~4龄为白色,5龄后逐渐呈灰褐色或棕褐色,具色斑。蛹:纺锤形,长9~10 mm,黄白色,末端钝圆;无臀刺;外被白色或黄色的茧。

1.2 生活史

褐斑白蚕蛾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4~5代。以第5代的4~5龄幼虫在树上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底化蛹,4月中、下旬出现成虫并产卵;第1代幼虫5月下旬出现,6月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第2代幼虫7月上旬出现,7月下旬化蛹;第3代幼虫8月上旬出现,8月下旬化蛹;第4代幼虫9月上旬出现,10月上旬化蛹;第5代幼虫10月中旬出现。各代有世代重叠(表1)。

2 分布及危害特征

褐斑白蚕蛾在重庆市园林绿地中危害严重,在1987、1988年曾暴发成灾,重庆园林科研所曾做过专项研究,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近年来,大量种植单一树种、长期不变的施药方式,使该虫的分布及危害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1 由全树危害转为背街面危害

在以往的调查中,褐斑白蚕蛾对市街黄葛树和小叶榕多为全树冠危害,整株虫口分布较均匀。历年对市街黄葛树和小叶榕进行施药防治时,因采用车载打药方式,造成行道树临街的一面受药多,背街的一面受药少,因此临街一面杀死的虫量较大[3]。多年的施药习惯促成褐斑白蚕蛾在行道树临街一面虫口分布较少,背街一面分布较多,加上农药的杀伤作用,造成小叶榕和黄葛树临街一面的树叶比较完整、茂盛,而其背街的一面虫口数量大,叶片缺失严重。

2.2 由市街行道树转为绿化小区危害

重庆市各市街街道树由各区市政绿化单位负责管护,管护较为及时,管护水平较高,对褐斑白蚕蛾的控制较其他绿地为好。2007年5—10月,重庆市园林科研所对黄葛树和小叶榕的褐斑白蚕蛾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与1998年相比,市街黄葛树和小叶榕被危害的面积和程度均有所降低,在调查的点中,有10%的行道树受害程度为重;但在社区公园、小区和防治不力的其他偏僻街道和绿地,褐斑白蚕蛾的危害程度有所增加,在调查的点中,有40%以上的树受害程度为重。究其原因,大量黄葛树和小叶榕引入小区,使褐斑白蚕蛾随树迁移,加上后者的管护水平较低,虫害更易发生。

2.3 由小树转为大树危害

2007年5—10月,重庆市园林科研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各绿地系统中,因为防治方法和器械的限制,高大乔木防治较弱,褐斑白蚕蛾在小乔木上的危害程度较高大乔木轻,一些大型古树、名木的防治状况堪忧。

3 防治方法

3.1 防治器械

针对行道树背街面树冠和高大树种不易施药、社区及人口较密集的地方不能大量施药等情况,可以采用对树干钻孔注药的方法进行防治[4-5]。目前,新型的背负式钻孔注药机能同时完成钻孔和注药2个工作步骤,在市街行道树防治上具有对环境污染小、用药少、农药利用率较高等特点,在对高大乔木的防治上具有优势,并利于在交通不便的绿地上进行使用。目前有BG-305背负型,适于市街行道树等大面积防治时使用;也可选用GSR14.4等手持式充电电钻,适于古树、大树、名木的防治工作。

3.2 防治药剂

选用50%乙酰甲胺磷、立刻净(25%丙溴磷)、必歼(30%敌百虫)、40%氧化乐果4种内吸性药剂进行对比试验,以清水为对照。

3.3 防治方法

将各药剂按植株胸径,设计出每1 cm胸径用量(将药剂的单位面积用量换算到每株树用量),1 cm以下差异的数值进行4舍5入处理。每树钻孔3~5个,钻孔数量及深度以能将药剂完全注入为准。每孔垂直距离20~30 cm,水平方向均匀分布。钻孔走向与树干上夹角30°~45°,离地最近一个钻孔以便于操作为宜,注药后用湿泥封堵注药孔。施完药后,在每株树上选择1~2条树枝,用透气的袋子将其套住,以备调查[6]。药效调查在药后24、48、72、120 h进行,记载活虫及死虫数,每株取样幼虫量应在30头以上,调查完后将口袋套回直至结束调查。试验表明(表2),50%乙酰甲胺磷20倍液和必歼2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必歼20倍液在72 h内的杀虫率达到100%,50%乙酰甲胺磷20倍液在120 h内的杀虫率达到100%。

4 参考文献

[1] 张维球,戴宗廉,张之光,等.农业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85-463.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蛾类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408.

[3]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实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45-155.

[4] 李群.0.6%阿维菌素防治褐斑白蚕蛾试验[J].植物医生,2004(1):24-25.

[5] 丁文川,汪良芳,曾治中.黄葛树褐斑白蚕蛾生物学及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3):33-36.

[6] 刘国祥,张晓健.银杏大蚕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3(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