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向市民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向市民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盲流”到“农民工”,再到农民名正言顺地转变为市民,这一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艰难

日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民工工作座谈会。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第一次专题研究农民工问题的全国性会议。

这个会议强调,当前要围绕农民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着力抓好十件实事:清理工资拖欠;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监督企业改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严厉查处使用童工;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进行技能和安全培训;推进工伤和大病保险及探索养老保障办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并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传染病防控和计划免疫范围。

相信上述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强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就业环境定会有明显改善。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大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计划经济年代,凡被政府批准转为市民的农民,他们的就业、住房、社保和子女入学等,也都由政府负责。可惜有幸获此机会的农民凤毛麟角,农民在整体上却因此更难以摆脱土地的束缚。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择业权日益扩大,不仅可以自主流动于农村的各产业之间,而且开始尝试着向城镇流动就业。但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20余年来,农民工从被斥为“盲流”而遭四处围追堵截,到进城后被限定于脏、累、苦、险的岗位就业;从辛苦一年却因拿不到工资而无法回家团聚,到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被排斥在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大门之外;从缺乏最基本劳动保护的就业条件,到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居住环境;从夫妻不得已天各一方,到被撇在家里的孩子孤独而无奈的“留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农民工的道路是如此艰辛,但这支“寻梦大军”的队伍仍在年复一年壮大,足见农民对文明富裕的向往多么执著,足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容抗拒。回首农民工群体20余年的历程,再看上述座谈会强调要做的这十件实事,确实令人感叹不已!

中国现代化究竟难在何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无人能否认的是,农民数量庞大、城镇化水平低,乃其中之一大难。自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民就开始在狭小的耕地之外寻找着其他就业机会,于是就有了乡镇企业,有了涌向城镇的“民工潮”。农民工们则以其20余年的坚韧和付出,换来了国家政策要为他们办好这十件实事的承诺,也促成了全社会对于农民数量减少及国家现代化之间联系的共识,何其不易!

然“农民工”一词尚存,说明农民虽能进城务工却仍难改其身份,这又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之艰难。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粮、棉、油供给不足,一个统购统销政策就堵死了农民向城镇转移之路;农村改革后吃饭渐不成问题,然而一统城市且大多效率低下的城市公有制企业,却难以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机会。到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就业机会迅猛增长,眼见农民转为市民已无大碍,恰逢城镇实行福利制度改革,社保和住宅问题犹如两座大山,又横在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途中。农民变市民之路的坎坷真乃一言难尽。

从“盲流”到“农民工”,再到农民名正言顺地转变为市民,这一过程在我国将注定是艰难且漫长的。

据统计,1978年,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为2182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包括外出流动就业者)已经达到20412万;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却从1978年的28456万人变为2005年的29976万人,不仅没能减少,反而增加了1520万人。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包括进城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已达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但若按户籍统计,农业人口仍达94908万人――由此得出的城镇化水平仅为27.4%。因此,目前按居住地统计的城镇人口比按户籍登记的城镇人口多出了20364万;而依居住地统计的城镇化水平,也比依户籍登记的城镇化水平高出了15.6个百分点。

这几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都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艰难。

然而,希望总是在前方召唤。若在20年前,别说是为农民工办这十件实事,就算想一想上亿农民工进城这样的事情,只怕也是无人敢为。因此,只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不断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矛盾,“农民工”这个令人费解的特殊概念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为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