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生态 最民族 大情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生态 最民族 大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在文学、人文甚至美学的框架里来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视野、思辨能力、人文情怀、语言个性。由于大多数考生将备考目光聚焦于热点时事或文化名人,结果造成选材撞车,一些有思想的考生开始将备考视野扩大到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文化既可指特定地域的风俗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可指民族民间传统形成的某些文化特征。在文化作文类型中,民俗底蕴最鲜活、最民族、最世界、最深厚、最质朴、最生活,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水的最原生态呈现。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是写在湘西的简体字,讲述着古老的想象;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是江南水道上行走的招牌,是游离在水上和陆地间的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民族传递的文化各各不同,考生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在高考作文中能结合考题巧妙地融入文本,往往能新人耳目,折射出考生与众不同的大视野、大情怀。考生如能学会将文化还原为生活,同时从生活中提炼文化,你就有了一双聚焦民俗文化的慧眼。请看下面的佳作:

视角一:抓拍街头场景,再现民俗

最真的风情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民族文化表现最丰富、最原始的,也是一种品类宏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的文化。在高考作文中融合民俗风情,能够有效地表现生活中的文化传统,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气息。

【佳作呈现】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北京一考生满分佳作《冰糖葫芦》片段)

【温馨提示】生活中的文化因子,需要一双文化的眼睛才能捕捉。在这里,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作,而是在抓拍一幅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民俗风情画,在这幅画面里,有冰糖葫芦的香甜,也有清脆的吆喝声,还有走街串巷留下的脚印。这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也是民间最真实、最动人的心跳,这声韵,一端连着生活,一端连着文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文章里面,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视角二:融入地域文化,再现民俗

真实的心跳

风俗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现象,一种风俗的出现和存在,反映了特定时空范畴内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地域文化以建筑、服饰、方言俚语、地域风景、生活习俗等再现着文化最原始、最底层、最真实的心跳。

【佳作呈现】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直到我一个人在南方小城张家港第一次感受到北方的时候,我才明白,上半句诗就是写的我。风又从北方吹来了,越过广阔麦田与茫茫天空,越过水瘦山寒的旷野,越过苍凉的秃树林,越过积雪的路、结冰的河,一路向南一路向南,如同我一路向南一样,来到这潮湿、多雨的南方。北方,北方,不觉之间,家乡已经在千里之外了,自己已经是江南人了。

梦想总是在别处,总是在我们没有到达或已经离开的地方。当时我不是坚定地来到南方吗?当时我不是确实看不惯家乡的一些丑恶吗?当时我不是对故乡交织着忧或愤吗?那我为什么在南方会真诚地想念北方想念着北方的生活、北方的风俗呢?

你要晓得,曾经付出过精力、时间与心血的地方你很难忘记;毕竟,付出过“爱”的地方,才能“能长出金麦穗与赶车谣”。

其实我的爱与忧,都留在故乡。北风扑面而来,这一刻,我像风中的一粒种子,身边没有了熟悉的土壤,没有了知根知底的朋友,没有了心灵的抚慰,我差一点潸然泪下。风从北方吹来,凄厉的风声又从家乡的楼角掠过了吧?麻雀又在风中踉跄地飞着,苍劲干瘦的枝条又在寒风中抖动。阴霾掩来了吗?孩子的小手没有吹裂口子吧?

风从北方吹来,我在南方生活着,估计我回北方的机会不可能太多,以后会越来越少。我的许多北方老乡也都愉快地生活在南方,有的也是多年没有回去过,我不清楚他们是不是有时还会真诚地回忆起遥远的北方,那片生长的地方,留下过欢喜与伤痛的地方,乡音难改的故土。

(江苏一考生满分佳作《忧与爱》片段)

【温馨提示】民俗是生活最真实的底片,记录着文化生态的密码。地域风景是民俗固有的内涵,民俗的风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反复中不停地展示着、过滤着、沉淀着。正因如此,文中一个从北方来到南方的游子才会念兹在兹时时不忘北方的民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粗犷的北方民俗、民风、民情,而作者作为游子的浓浓的忧思、美丽的忧郁跃然纸上。

视角三:触摸民间心跳,传达民俗

消逝的忧伤

民俗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有着民间真实的心跳,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的传统习俗、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历史古迹,在人类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文化遗存日益减少,如何善待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成为考生关注的问题。

【佳作呈现】

记得那段日子,从网上看到南京梧桐树被砍的图片。曾经枝干挺拔、满树碧绿的梧桐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躺在冰凉的马路上。满地的断枝残叶,仿佛城市记忆的碎片。“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和我说话”,看到这般伤感的留言,眼眶终不由得有些润湿,对这个城市的忧与爱一起涌上心头。

姑姑家在南京,所以经常去那儿。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庄严雄伟的中山陵,也不是烟柳繁华的秦淮河畔,而是那一棵棵挺拔秀美、矗立在街头两旁的梧桐树。碧绿硕大的叶子摇曳着赏心悦目的青翠,为夏日火炉般的南京注入一潭诱人的清凉。齐齐向外张开的枝干仿佛一只只有力的臂膀,共同撑起这千年古城的浩荡长空。

梧桐与南京是一体的。芳华既在之时,风姿绰约,潇洒不凡;芳华摇落之后,寂寞宁静,疏朗苍远。梧桐,让我喜欢上了南京这座千年古城。

姑姑说,这些梧桐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梧桐伴着南京,走过百年的沧桑,一起静看岁月的流逝。以前没空调时,人们便三五成群地坐在梧桐树下乘凉聊天。我记得作家苏童曾经说自己就是因为这满城的梧桐树才定居南京。梧桐与南京人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可是,这些年,南京的梧桐被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地铁,一座座摩天大楼。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变化最大十大城市》中,南京位列第七。六朝古都被描述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或许,一些东西终抵挡不了时代的滚滚潮流,可为什么站在繁华的新街口,我的心里会涌出丝丝淡淡的忧伤?

我看见南京的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梧桐在南京住了七八十年了啊,它们被‘斩首’了,剩下的我们这群南京人是不是也快了?”或许我这个外地人终不能有切肤的感受,只有那些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有最深的感触。

只是忧伤是不够的。我看到网友们在网上大声地疾呼,一条条灼热的微博包含满满的对梧桐的关切。我看到南京人自发走上街头,一条条枝干上飞扬的绿丝带,蕴含着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的无限的爱。

因为深爱,所以忧伤;因为伤痛,所以更爱。梧桐,留下了不少。忧与爱,继续生根、发芽……

(江苏一考生满分佳作《忧与爱》片段)

【温馨提示】历史遗存属于大民俗的文化范畴,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梧桐见证了南京城近百年的历史沧桑和几代人的温馨记忆,作者巧妙地选取了最能触动南京人心弦的“梧桐”,作为文章的切入口,可谓“棋高一着”,几幅对比鲜明的画面,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不能不与作者一起“忧与爱”。文章结尾耐人寻味:“梧桐,留下了不少。忧与爱,继续生根、发芽……”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视角四:关注日常生活,打造民俗

生动的韵脚

在传统与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民风与民俗,可以陶冶情操、弘扬美德、传承文明。譬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还有各种风味的饮食文化,令人口馋……这些节日与风情,是民俗最生动的韵脚,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佳作呈现】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姥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人生的作业。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一年又一年的端午,每一只粽子都是姥姥一叶一线写成的作业。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姥姥的端午始终是一年年、一页页写满呵护和慈爱的作业,姥姥用半辈子的光阴认真而辛劳地书写着这本页码厚厚的作业。姥姥的这本人生的作业,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南通二模一考生满分佳作《人生的作业》片段)

【温馨提示】民俗是积淀在每一片独特的土地上未飘散的诗,作者采撷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在演绎“人生的作业”这个命题时,以端午这一传统民俗为抒情载体,以包粽子、煮粽子这一风俗来书写姥姥“人生的作业”,表达了对姥姥怀念、赞美、歉疚的复杂感情。文章以小见大,巧妙嫁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总之,民俗是原汁原味的作文素材,是考生素材积累的动感特区,是考生具有大情怀、大境界、大思想的体现,考生在享受现代时尚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沉淀在骨子里、奔腾在血液中的民俗的诗意。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的时尚与远古传承下来的民风之中,只有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脑思考,隐藏在生活表象后面的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才会浮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