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49.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3-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我国曲棍球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即:重视曲棍球运动员的选材、关注曲棍球教练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训练过程坚持教体结合的学校化培养模式三点。

关键词 曲棍球 后备人才 培养建议

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曲棍球运动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曲棍球运动水平能够不断得以提升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不断推动我国的曲棍球运动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一、 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国内对曲棍球运动比较重视的省、市或者自治区以运动训练基地的形式进行培养的。在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生活、训练、学习三者相集中的专业训练方式来开展的,以致常常出现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不同步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而且,我国的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还没有一个健全的培养体制,对后备人才的选材并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运动员选材的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大部分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较大,从而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了我国曲棍球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基地的教练员的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虽然每年都会针对曲棍球教练员开展学习班,但是由于经费、时间等诸多因素,参加学习班的至今为止仍多数为专业队的教练,而基层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教练员则很少有机会参加,以致教练员的知识结构老化,很多教练员长期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训练,与最新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理念想脱离,直接影响了后备人才训练成效的提升。

二、 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 重视曲棍球运动员的选材

优秀的人才资源、完善的人才梯队,是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融合了体操、田径以及球类等多个体育运动项目特点的综合性体育运动项目,选材是影响其运动水平的关键之一,在选材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根据曲棍球运动项目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分析运动员是否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一般来说,针对曲棍球运动进行人才选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重点选择先天条件良好,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在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材的阶段,应尽可能的扩大选材的范围,多层次、多类别、多角度的进行人才选拔,特别是在业余足球、篮球以及田径等项目中表现出色的人才,应尽可能的观察并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质,并从中筛选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来丰富我国曲棍球的后备人才队伍。

其次,全面考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并进行相应的运动能力测试和评价。在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应注意全面的考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技能,并依据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综合评定,评价指标应注意既要客观全面又要能够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曲棍球人才。通常来说考察的内容有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运动素质等多个方面。

最后,要注意考察所选拔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仅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紧张的比赛中,游刃有余的做到自我调控,进而正常甚至常超的发挥自身应有的运动水平,在赛事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在曲棍球运动员选材的过程中,所选拔的是我国曲棍球运动队的后备力量,他们心理素质水平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成绩和竞赛水平,因此在曲棍球运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察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 关注曲棍球教练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练员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必须要重视曲棍球教练员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的提升。概括说来,要想提高曲棍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注意建立和完善系统的教练员考核体系,以起到有效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其次,定期针对教练员开展培训或者学习,以不断拓宽教练员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第三,鼓励教练员进行自学或者深造,以不断提升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从而为科学训练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 训练过程应坚持教体结合的学校化培养模式

要提高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效,就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而教体结合的学校化培养模式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培养模式。教体结合的学校化培养模式,科学的融合了体育训练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和“体”各自的优势,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曲棍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是一种十分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因此,在我国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教体结合的学校化培养模式,大胆采用学校教育与体育训练纵向联合培养的模式,让曲棍球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教育、回归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体结合,人才共育”,才能推动我国的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荣,徐勤儿,于楼成.中、荷、澳三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9).

[2] 王杨.中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2(05).

[3] 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4] 赵裕虎,徐勤儿.中国与荷兰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对比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