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豫东地区常见小麦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豫东地区常见小麦病虫害及综合防控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豫东地区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笔者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现将豫东地区常见小麦病虫害情况总结如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豫东;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06-2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为豫东麦区常见病虫害,常常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本文根据豫东地区小麦常见病虫发生危害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也称立枯病,该病病菌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

1.1 症状特征

小麦染病后,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该病主要感染小麦叶鞘和茎秆。在幼苗的感病初期,会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呈现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感病后期一般会导致感病植株基部的茎节腐烂,最终导致死亡。小麦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并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1.2 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一般会以菌核或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冬前发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冬前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早春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病菌由病株表层向茎秆扩散,严重度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病害的发展受日均温度影响大,20-25℃时病情发展迅速,大于30℃即停止生长。

1.3 防治方法

(1)种植抗(耐)病品种;(2)合理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3)药剂拌种,用1.5%三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g拌种100kg;(4)在小麦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g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g进行防治。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专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发生该病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减产10-50%。

2.1 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染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后逐渐扩大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裼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2.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热的一旬平均气温小于23.5℃地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闭囊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夏并不断形成初侵染源,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中上部或叶片组织中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传播方式是借助气流传播,当传播到叶片上时,如果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就会萌发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即形成了附着孢和侵入丝,它会穿透叶片的角质层,侵入到叶片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吸器,同时它会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而后在菌丝中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就会从叶片脱落,随气流进行下一轮的传播。当病菌成功越夏后,首先感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染这些地区秋苗,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大为害。

2.3 防治方法

2.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2.3.2 农业防治 越夏区麦收后要及时进行耕翻灭茬,除掉自生的麦苗;合理密植,避免过量使用氮肥,适当增加使用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3.3 药剂防治 通常于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5%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防治效果最佳,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进行防治。生长期施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有效成份8-10g进行防治。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为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三种。

3.1 症状特征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同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呈鲜黄色、长椭圆形、呈虚线状排列,后期表皮破裂散发出铁锈色粉状物。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小麦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偶而叶鞘和茎秆也会感染此病。夏孢子堆橘红色、中等大小、圆形或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散生。通常情况下,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成熟时不破裂。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夏孢子堆呈深褐色、较大、长椭圆形,排列较散乱无规则。秆锈菌孢子堆的穿透力较强,能够穿透叶片,叶片背面的孢子堆大于叶片正面的孢子堆。

3.2 发生规律

三种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当夏孢子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15℃、叶锈15-20℃、秆锈3-18℃)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病叶组织内生长,潜伏期长短因环境不同而异。条锈菌入侵后,当有效积温达到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200万倍),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至4300m的高空,吹送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进行再侵染。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晚熟春麦和晚熟冬麦自生苗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完成周年循环。

3.3 防治方法

3.2.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3.2 药剂拌种 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25%三唑醇干拌剂140g拌种100kg。

3.3.3 大田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防治,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切实加强控制,防止其蔓延扩展,当大田达到0.5-1%的病叶率时进行全面防治,用量:每亩用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50-100g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喷雾防治。

4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称为烂麦头、红头瘴,该病病原菌为镰孢属真菌里若干个种,如燕麦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

4.1 症状特征

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感病会引起幼苗的枯黄及腐烂,中、后期感病会造成小麦茎秆和小麦穗的枯黄及腐烂,其中,小麦穗部腐败的危害性最大。病菌首先侵染的是花药,接下来为颖片的内侧壁,一般情况下,小穗先染病,而后快速蔓延到穗轴,从而造成其他小穗的缺水枯死。

4.2 发生规律

赤霉病病菌在田间麦秸、玉米秆、稻桩等各种植物残体上以菌丝体越夏、越冬。春天田间残留麦秸、玉米秆上的病菌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度15-20℃、湿度80-100%)条件下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麦秸、玉米秆上越夏、越冬。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尤其是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品种穗形细小、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反之则易感病;上年发病重的麦区为下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小麦抽穗至灌桨(尤其扬花期)内雨日数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抽穗扬花期遇3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将可能发生流行。

4.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做好栽培避害管理: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多雨季节,适量增加磷、钾肥的使用,以达到培育健壮苗,防止倒伏的目的;(3)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第一次施药是在大田中10%的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进行,前一年发生较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一次补施。一般用量为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粉50g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g进行防治。

5 小麦蚜虫

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

5.1 症状特征

麦蚜一年可发生10-20代,以成、若虫越冬,来年气温回升,麦蚜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繁殖为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麦蚜繁殖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为害最为严重。

5.2 防治方法

(1)调整作物布局,提倡冬麦和油菜间作,减轻蚜虫为害;(2)保护和利用天敌;(3)防治苗期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防治穗期蚜虫,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每亩用25%吡虫啉•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6-20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J].垦殖与稻作,1997,(02).

[2] 董臻,宋朝阳,常金齐,等.小麦病虫害的病症状识别与防治[J].河南农业,2006,(12).

作者简介:孙桂丽,(197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市植保植检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