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发性高血压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发性高血压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7-0878-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有关,其发病机制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上扰,肝风内动;下虚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肝阳偏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痛,腰背部怕冷,夜尿多,易口舌生疮,易上火等症状,舌淡苔白腻而滑,脉弱而沉,尤以肾脉为甚。这类患者用滋阴潜阳方法未能取到理想效果,从阳虚论治,通过温通潜阳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阴阳辨证更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清代名医郑钦安老先生在《医学三书》中云:“余思之日久,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内经》亦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知阴阳辨证是临床中医辨证论治的重中之重。临症要牢牢把握阴阳辨证,不被高血压一些症状所迷惑,不落入阴虚阳亢治疗高血压的俗套之中,而是在阴阳辨证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本发病原因是阳虚而不是阴虚。

原发性高血压的动脉病理变化与阳虚证相符。现代医学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阶段全身小动脉痉挛,长期反复的痉挛使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增加缺血缺氧,出现玻璃样改病,最后形成血管壁的纤维化,血管管腔内不可逆的狭窄改变。全身小动脉痉挛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在中医理论中痉挛属于收引范畴,而引起收引的原因就是寒气。《内经》云“寒主收引”,导致寒气内生的主因就是阳虚。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流行病学提示,长期从事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音及不良刺激、经常熬夜者易患高血压。这些情况中医属“烦劳”,《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在烦劳的状况下,人体阳气被激发出来,处于高度运行状态,久而元阳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元阳不足,阳气虚则阴寒内生,阴寒引起络脉的收引及小动脉痉挛,引起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存在全身小动脉痉挛外,还有血浆成分改变,多表现为水钠潴留、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这些都属于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现代人由于膳食结构改变,大量、长期摄入肥甘厚腻、寒凉食物等均易损伤脾阳,再加上劳心过度,思虑过度更使脾阳受损,运化功能下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水湿停滞而生浊邪。水湿浊邪停滞于络脉之中就形成血浆成分改变,水湿浊邪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阳气的运化,加重阳虚。故高血压病血浆成分改变也符合阳虚的理论。高血压所见的“火”“热”情况,阳虚即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炎所致并非真正的实火,也不是阴虚导致肝阳上亢。临床观察到越是虚寒的患者越容易上火(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自觉有气往上冲、头痛等症状),出现上盛下虚的格局。笔者观察到阳虚患者逐渐导致上盛下虚、经络不通的格局是引起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故对阳虚型高血压患者温通潜阳,引火归元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典型病例:男,45岁,高血压两年余。问诊:经常头晕,伴畏寒怕冷,尤其腰背部怕冷,腰膝酸痛,夜尿多,易口舌生疮,易上火,常觉有一股气从腹部往头部上冲等,纳呆;触诊:四肢不温;望诊:面色偏黑,舌淡苔白腻而滑;脉诊:脉弱而沉,尤以肾脉为甚。患者两年来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每天2次;厄贝沙坦片150 mg,每天3次;辛普利片10 mg,每天3次。但是血压仍居高不下,血压经常在165/100 mmHg以上。就诊后四诊合参阳虚为其根本病机,阳气亏虚,特别肾阳,亏虚则畏寒怕冷。脾阳不足则胃纳差。阳气亏虚阴盛格阳阴火上炎则口舌易生疮,易上火。脾肾阳虚则痰湿不能健运,则舌苔白腻而滑,舌淡及脉沉弱亦为阳气亏虚之证。治则:温通潜阳,健脾化湿,引火归元。方药:制附子15 g(先煎),干姜25 g,炙甘草10 g,磁石20 g,龙骨20 g,牡蛎15 g,山萸肉35 g,桂枝15 g,淫羊藿15 g,杜仲15 g,巴戟天15 g,茯苓5 g,砂仁10 g,白术25 g,川芎15 g,红花10 g。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服3次,一个月为疗程。方以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四逆汤温阳扶阳;磁石、龙骨、牡蛎潜阳,协助四逆汤达到温潜作用;山萸肉、桂枝、淫羊藿、杜仲、巴戟天辅助干姜附子温阳化气;茯苓、砂仁、白术运化脾胃、畅通中焦,有利于温阳的药物能够直达下焦;川芎、红花取到温通作用。全方共同达到温通潜阳,畅通中焦,引火归元的作用。服10 d后血压开始平稳,血压降为145/95 mmHg,头晕、四肢不温、胃纳差等症状有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血压降为140/85 mmHg,停服厄贝沙坦片及辛普利片。两个月后血压降为135/85 mmHg,舌苔白腻滑明显好转,已无头晕、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夜尿减为每晚一次,腰膝酸痛症状消失。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每日1次。以原方随症加减又服3个月血压平稳,血压降为(128~135)/(75~85) mmHg,停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嘱隔天服用一剂中药维持疗效。服药1年后仅服中药血压稳定,自觉身体素质大有提高。

中医温通潜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型高血压,不仅在于降低血压,重点还在于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以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发病、发展的内在原因[1]。西医治疗要求在适当锻炼,饮食控制外更侧重降压药物运用,强调长期每天给药。这必将加重自身调节的负担,削弱自稳调节能力。中医辨证调治机体阴阳的平衡,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如一部分顽固性高血压,长期耐受过高的血压,使得血压下降到160/90 mmHg,即有头晕,头重脚轻不适感。通过中医的进一步调治,可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而无不适感。

参考文献:

[1] 吴存莉,何香,李靖.丹菊葛芩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60例[J].陕西中医,2009,30(10):1306.

作者简介:陈晓锋(1972―),男 ,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邮编:530001)。

(收稿日期:20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