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察人,观己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察人,观己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要知道其他人的事情实在是太简单了,只需把微博打开,你所关注的那些人便~个个在你面前晒出或真实或矫情的自我,大到人生梦想细到一日三餐,真正是一网打尽。

时间常常就这样流过去,我们在电脑屏幕前慢慢变老,却鲜有人挣脱得了。如果不反观自身的生命状态,那么在网上闲逛便成了一种慢性毒药,让人越来越依赖也越来越迷茫。 有没有想过,每个人每件事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不应只流下自己的泪,还要看到自己的心。

[例文一]

有人晒就有人伤

蒋方舟

昨天我在机场候机厅,班机延误,我旁边的中青年男子开始低声发牢骚,好半天我才明白他在跟我说话,我胡乱回应了几句,那人忽然大受鼓舞,砰然撂倒他的大行李箱,翻箱倒柜撖了一地衣服裤子,找到个埋藏在最底下的公文包,再打开取出一个小包,翻出一个相机。他满头大汗,亢奋欣喜地潮红着一张脸,开始给我看他的照片:他在郊区的房子前举V字,他在亲戚的、邻居的车前举V字,他在东方明珠前举v字,他在阿联酋某油田前举V字,他在机场举V字,他在金钱豹自助餐的餐桌上对着满桌残骸举V字……

一共一千多张照片,大概涵盖了他近十年生活每个惬意自得,羡煞旁人的时刻。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招致此祸,让他以为我对他的生活很感兴趣。我心想这真是一个怪人,简直是暴露狂,引吭高歌自己每个能得瑟的片段。

机场V字男的方式只不过密集和拙劣了些,企图在一分钟之内把憋足的旅游展览项目以快进方式播放完。可是仔细一想,我发现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被迫窥视他人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地成了手拿望远镜偷窥对面窗户的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迫评论,被迫赞颂,被迫羡慕嫉妒恨:每个日出的时候,都有被他人晒生活所伤的受害者,在某个黑暗的角落咬牙怄到吐血。

比如,放假的时候,我回了家。我们家万年如一日地没有变化,我每天在狭小的家具间打转,惶惶不可终日,无助如过街老鼠。我生活得越是黯淡萎缩,对他人的生活就越是感兴趣,总是疑心此时别人的生活比我好,别人的日子比我多彩,形同受虐。我忍不住登上校内网,看同学的空间贴出的照片。看他们出国旅游,购物败家,吃西餐中餐,看他们晒朋友,晒家人,晒小狗,晒包包,晒阳台上的葡萄架……渐渐地,我的晒伤点变得很低。起初,只有出国的同学让我自惭形秽,到了后来,看到别人一脸幸福状地吃甜品都把我刺激得不行,半天才能缓过劲来。

过大部分人过不了的生活,这本来是明星们区分于一般人的特征,来自他人的崇拜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养料。可是现在,普通人靠博客,靠播客,靠微博,靠校内,靠世纪佳缘,靠网络相册……靠有意无意地晒自己,也能用优越感搭起高高的阶梯,伤人于无形。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拿不出手,晒无可晒。本来想晒晒淘宝里买的新衣服,但手机里可怜的自拍,总是在宿舍阳台上不干净的镜子前完成,身边环绕着脸盆,扫帚,鞋架,半个拖箱,以及未关进箱子的衣服一角……这样一想,我们的生活进入一种十分变态的网络新纪元。那就是穷困潦倒、晒无可晒之人,只好选择遁形。我们的生活是由一派奢华和光鲜靓丽组成的虚幻世界。

无论是炫耀着晒生活的人,还是去窥视他人生活的人,驱动力都来自自己本能里恶劣的一部分。劣根才能使人上瘾。于是我们无法自拔地陷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境地。

古代传说里有种梦貘,靠吞食人的梦境为生。而现代,新的物种已经产生,生命的动力来自吞食他人的生活。

这个世界仍需维持一种平衡,无论在哪个方面。网络,让普通人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极容易让一些不够智慧的人将自己看得过高,都端起了名人的架势,都承担了拯救世界的责任,仿佛全世界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殊不知这种所谓的“自信”与“责任”却恰恰是自卑和不负责任的体现,那些真正成熟而又自信的人,是不需要通过“晒”这种行为去向世界宣告的。网络本身其实也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在它面前,我们的真实人格脆弱不堪,无所遁形,只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看罢了。

[例文二]

为啥我们找不到偶像了

草威

作为一个等待开饭的胃,我虽然在信息如潮涌的时代能够饱食终日,但无奈吃进去的都是地沟油。带不来美好的感觉,还添了一肚子恶心。我们正在被一种速食和无聊文化所困扰,这种东西的可怕之处即在于,它虽然也提供想象空间,但却规制了想象的方向,而且这方向是朝着无法回头的恶趣味而去的。

从前,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偶像,凭借内心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意识里把一个姑娘打扮成仙女模样,可今时今日,网络仿如一面照妖镜,我们沉浸在发现妖精和抓住妖精的欢乐中。从前我们的乐趣来自于仙女,是欣赏和幻想:现在我们的乐趣来自于妖孽,是调笑和发泄。审美在下降,我们全盘接受了一种劣质的消遣方式。而更骇人的是,我们普遍假定了世界上只有妖孽,只不过有些化了妆,有些是素颜。

其实,没有仙女不可怕,但没有了对仙女的憧憬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再退一步,憧憬没了,也不会要人命,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总该有吧?可后来,竞也没了。

比如路上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这种事,在我看来毫无争议。我接连听到的那些案子,做了好事却倒了大霉,我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悲催的事情在这个国家发生,并可能还会持续存在,但这毕竟是概率极小的事件,怎么能把每个跌倒在路旁的老人都想得居心叵测呢?同事问我遇上这事会怎么办,我说我当然把他扶起来,他们问我理由是什么,我说因为我相信我不会这么背。

一个人习惯冷漠,看起来他是在规避伤害,可实际上他已经中伤了自己。也许,你幸运地避开了万分之一的被碰瓷的概率,可你毕竟百分之百地加剧了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我们如果只是丢掉了偶像和明星,那么无所谓,他们不重要。但是假如我们对周围世界再也无法给予信任,再也无法全情投入地进入到原初的健康的生活,那我们就等同于活在了人造的灾难里。你若盼望着一个相互取信的社会,那么就先付出一点儿信任;你若想着还能再见到仙女模样的姑娘,就先把自己心里的妖孽踢出去。

荣获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韦塞尔于1999年为冷漠下过定义。他说,冷漠的社会中只有三种人,即凶手,死者,旁观者(the killers,the victims,and the bystanders);冷漠是一种奇怪而不自然的状态,人们分不清黑暗和光明。分不清早晨和黄昏,分不清罪与罚,分不清残酷与同情。分不清好与坏。这位出生于罗马尼亚。受尽纳粹折磨的犹太人把冷漠看得通通透透。

无论是摔倒者、助人者,还是旁观者,我们最需要付出的,是自己真实的良心,是对人性中善良规则的遵循。而不是坐在电脑前满口的道德规范,却从未真正在生活中扶起过任何一个摔倒的人。

[例文三]

我们需要出走

蒋勋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创作力也难以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19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里面是两件衬衫。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里一群年轻人睡在里面。他们问我:“你怎么没带报纸?要铺报纸的。”他们就分给我。早上5点,警察带了一大桶的咖啡,当――当――当,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火车站要营运了。

不要问该准备什么先问你爱什么

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翡冷翠(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14岁的苏格兰小孩,戴个毡呢帽,用一个学期存的钱到意大利旅行。钱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

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觉得我在欧洲很久,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今天小孩的经济实力、语言能力,绝对比当年拿着商品样本在欧洲闯的台湾商人好,但是他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

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

我常常跟朋友说,《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么厉害,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是唐僧取经?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僧有动机,虽然没有取经的能力。但是动机比能力重要。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连起跑点都没有。只要有动机。都很棒。最怕的是无所爱。如果年轻人想要走出去,我会问他:“你爱什么?”如果喜欢摇滚,要去玩重金属。想要跟乐团,我都觉得很好。此外,“壮游”的“壮”字,不只是炫耀。这个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比较之下,才了解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就像写《裨海纪游》(清朝康熙年间记录台湾山川风物之著作)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来拖牛车,下雨他们就淋雨。他就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屋檐下躲雨?”翻译官告诉他:“他们其实跟动物差不多,他们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叹了一口气说:“亦人也。”所有好的旅游书,都会有这个观点。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那里的气候。他不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今日的柬埔寨),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不主观,在旅游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好的旅游。

不只向外观察还要向内反省

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现在信息真的很发达。在出发以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到现场之后,尽量检讨自己的主观。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后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的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体验。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都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外在的风景,其实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还要向内的反省。

在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

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行道树上小鸟的唧喳?

如果说,通过看其他的人能反观自己的内心,那么除了阅读之外,旅行自然是极好的一种观己方式了。不但将我们的身体从电脑前解放了出来,让我们一路上与形形的人相遇,而且那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冲击力,是更容易让我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慑的。我们会更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富有、那么值得骄傲,我们会更谦卑也更勇敢,更善良也更懂得珍惜。 请记住这句话:“读书,或者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们最终要做到的,是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来越来越了解那个最难了解的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