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生如何应对课改后的诗歌鉴赏考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生如何应对课改后的诗歌鉴赏考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贵州省新课改之后高考语文试题中如何解决诗歌鉴赏题出发,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卷)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研究,找到作品变化规律,分值变化规律,题型上与原题型的差异,并对此作出了分析,旨在从中找到应考策略,指导教师日常教学。

关键词:诗歌鉴赏 应考策略 鉴赏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8-02

1 试题分析

笔者以新课改后2010——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卷)为探究对象,对三套试题中诗歌鉴赏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三套试题三首诗词,分别是2010年江总的《雨雪曲》,2011年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晏几道的《思远人》。这三首诗词类型上分别属于边塞诗,怀古诗,相思诗,三首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诗词阅读难度都不是很大,学生基本都能看懂。

(2)三首诗都有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3)三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有明确的方向,如《雨雪曲》表达戍卒身处辽远、艰苦、荒凉的边塞征战时,内心的愁苦和对家的思念之情。《春日秦国怀古》则借眺望秦国故地表达一种怀古伤今之情。《思远人》则表达了对远方行者的思念之情。

(4)三首诗设置的考题有很多相似交叉之处,分值都是11分,三套卷每卷分别设置诗歌考题两大题,共6小题,10个问。其中涉及到景色描写的问题有4个,涉及情感的问题有4个,涉及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的问题有2个。特别是2011年的问题问得更干脆,第8题“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试题分析结论: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虽然有新课改的旗帜在飘扬,其实诗歌鉴赏考题在实质和内容上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考的仍然是一些诗歌鉴赏常见题型,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诗歌鉴赏时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所有题型几乎都建立在对诗歌景色描写,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和艺术手法的掌握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之中还是要把这些内容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

2 应考策略

要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很好地应对诗歌鉴赏题,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增加学生诗歌鉴赏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让他们知道面对诗歌鉴赏的相关问题时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考虑,做到理论先行。我们要结合教学经验,针对考点,让学生从理论上对诗词规律性的东西有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使他们在鉴赏诗词时不迷糊,不混乱,有据可依,有路可探。

2.1把握诗词鉴赏的相关规律

明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倒装现象。对诗词的情感的理解建立在对它的内容的了解基础之上,而古典诗词语言跳跃性大,浓缩度高,而且倒装现象多,阅读的时候,要把倒装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理顺,并加以想象,尽量在头脑中还原诗歌描绘的画面,并能让推导出的情景,情感,经验能在现实生活中说通,存活。比如,《春日秦国怀古》中的“云和积雪苍山晚”中的“晚”应该是时间状语,应提到整句话的前面,对整句话的情境进行了时间上的限制,描绘了暮色苍茫中,从天到地广阔空间里,云在天空飘荡,远山苍苍茫茫堆满积雪的那幅苍凉,空旷,寂寥的景象。

了解诗词的一般结构,比如绝句往往会把主旨句压在第四句。律诗往往前两联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后两联抒发作者情感。词则是上片写景居多,下片常常抒情。

引导学生搜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传统意象,并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义,作者往往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传达自己的某些情感。如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中通过一组意象很好传达了情绪,“荒郊”“古碑”“苍山”“残阳”“黄沙”等,这些意象营造出暮色中作者眺望秦国故地见到的荒凉,凄清的氛围,传递出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情。

了解诗词常见类型,按诗歌内容一般分为边塞诗,怀古诗,思念诗,羁旅诗,写景诗等等,不同类型诗歌往往表达作者不同情感,学生可以对这些类型诗的情感进行了解和总结,然后对照类型去揣摩不同情境之下各种类型诗的情感。

让学生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见艺术手法,并熟悉使用这些艺术手法的一般效果,学生要熟悉诗歌鉴赏有哪些艺术手法,并能形成一定量的储备,特别对常见艺术手法更要了解和清晰,比如,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只有头脑中有这些艺术手法方可在考试中针对具体情况去鉴赏诗歌。

积累诗歌鉴赏相关的专业术语。诗歌鉴赏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它的一些特有的专业术语,比如说到情感,往往会用愉悦,悲愁,哀伤等词语;说到氛围,往往会用凄清,悲凉,萧条等词语来概括;说到艺术手法,往往会用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语言来表述(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平时上课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多使用专业术语来上课,让学生养成使用这些术语的习惯),专业的表达更能显示出学生在诗歌鉴赏认识上的深度。

除了艺术手法外,诗歌还有些角度也是可以深入进去鉴赏的,比如从色彩,听觉的角度。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猿”的哀鸣是借声音传递哀愁,而“渚”的清冷,“沙”的凉白都是借冷的色调传递悲情。

2.2指导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小技巧

诗歌标题常隐含着重要信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有的标题包含人物,情境,作诗的背景或诗歌的类型等等信息,这对我们了解诗歌情感,把握作品主题很有好处。比如2012年的《思远人》一的“思”字表明了作品类型和主旨。2011年的《春日秦国怀古》透露出季节,地点,诗歌类型,《雨雪曲》借冬日雨雪纷飞的环境渲染了氛围,明确了这些标题的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作品的主旨了。

关注诗歌的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他们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往往会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关注作品提供的注释,一些考诗会在下面标注作者创作该诗的特定时代,当时的境遇,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原因和特定境遇之下的思想状态。

阅读诗歌时,养成勾画好词,提领内容之词,表达情感之词的习惯,它们可能是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副词等,如《雨雪曲》中“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中的“坏”,“低”就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和环境的艰苦及士兵们在这种环境之下低落,压抑的心情,而“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中的“愁”和“别”则是主观情绪投著在客观事物之上,借写云,路表达士兵们内心的愁苦和对家的思念之情。在《春日秦国怀古》中“牛马放多春草尽”“烟伴残阳绿树昏”,一“尽”一“昏”,描绘的尽管是春天但目力所望之处却是黄昏时分一幅昏暗,荒秃,凄清之景象。

引导学生善于针对语境对诗歌含义进行推敲。比如2012年诗歌鉴赏题第9题第二问“‘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就要结合完整的语境作答,否则只单纯结合前一句理解为主人公用情至深,眼泪模糊了视线,看不清眼前的字就不完整地理解了诗歌内容。结合前文完整语境“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我们不难明白“红笺为无色”的真正原因是主人公思念远行人太甚,眼泪掉个不停,这种思念无法排遣,把它投著在写给远行人的信上,泪滴到磨墨的砚里,就着泪墨给远行人写信,写到情深之处,眼泪更是掉得急促,一滴滴都滴到信笺上,字迹全被眼泪浸湿而褪色。结合完整语境,联系情感,就可推敲出这层浓烈的相思之情。

当然,除了我们介绍给学生的诗歌鉴赏的一些规律和技巧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去阅读古典诗歌,并真正从中去领悟它的美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