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交锋思想 碰撞智慧 让网络教研在合作中飞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交锋思想 碰撞智慧 让网络教研在合作中飞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7月28日至30日,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数百支代表队参加了教师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角逐。

三天的比赛,紧张、忙碌而又充实。从第一天上午拿到参赛课题——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一刻开始,我们团队经历了个人教学设计、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兄弟团队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等过程。赛场内外,经历了同伴互助下自我完善的头脑风暴;一路走来,在一次次分享信息、碰撞思想、激发智慧中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飞跃。在大赛的磨砺与融合中,我们最终获得了网络教研团队一等奖,同时被授予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兴奋之余,带给我们的是思考:网络教研团队竞赛不仅仅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深深影响教师对教学途径、方法的思考,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设计在思辨中完善

1.基于课标,找准定位

经历了对007团队的评价后,我们更加明晰了自己的思路。同时,我们看到了005团队对我们第一稿教学设计的评价,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但是仅仅就哪一点进行修改,感觉是在添补丁。因此,我们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为准绳,重新对教学分析部分进行了准确定位,制订了新的教学目标。

思辨与升华:

【薛琦】我认为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向多维度深化。在立足整个单元安排结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摸清文章线索,了解文章的语文学习价值。

【马慕菡】文章包含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一两种进行重点指导。

【张旋】文中还暗含了不起眼和不平凡的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应当作为解读目标。

【薛琦】教学对象的分析要充分考虑四年级学情,以学论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

【马慕菡】博客的充分使用,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能够体现对信息技术的整合。

【张旋】教学方法分析要立足略读教学。《新课标》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增加了略读教学要求:“学生略读,略知文章大意。”

【马慕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略读的味儿。

经过反复研磨、缜密思考和激烈碰撞,我们在教学分析方面把握更加准确。

最终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学、集体交流,认识六个生字,粗知课文大意,能就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开展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领会扫路人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有效整合,巩固学法

最初,我们把第一个教学环节定位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思路。

原始设计:

①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

②明确要求,检查反馈。

初读要求: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不连贯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反馈:

褪色、扫帚、沏茶、颇有、瘦削、黝黑。

顶天立地、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炯炯有神、豁达开朗。

每一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③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进入循环评价环节,007团队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交流、提升的窗口。我们又认真研读了005团队的评价。综合两支友队的见解,结合两日来我们的思考,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次修改。

思辨与升华:

【薛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预习解决一部分问题。

【张旋】我们可以借鉴007团队的做法,将预习的内容放在博客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避免了预习中的盲目性、低效性。

【马慕菡】学生可以在课前搜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留言、评论等形式展开交流,发表自己预习的收获,倾听不同的声音,扩大学习的范围,实现思想的沟通与思维的碰撞。

【张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一系列的思想碰撞之后,我们对本课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入博客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简约高效。

最终设计:

①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写人的文章,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语言、外貌、动作)

今天同学们要自己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

②培养预习习惯、汇报疑问。

过渡: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按照要求预习课文,今天老师特别想看看你们预习中“问”的效果: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

③自读课文、获取信息。

文章不厌百回读,相信你们通过自己阅读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读后把解决的问题从电子白板上划去。

④再读课文、提炼重要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需要共同解决哪些重要问题?(选取学生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3.儿童立场,多方对话

在第一次综合教学设计时,我们在第二部分“多方对话,自主感悟”这一环节,抓住文本的重点语段贯彻教学。

原始设计:

①与山对话——赏“山之险”

读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讨论: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怎样的?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能读出它的险吗?把我们的感受一起读出来好吗?

②与人对话——品“人之乐”

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再与同桌交流。

解读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

解读扫路人的动作描写。

解读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

老人的语言描写课文有几处?依次指名读出。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从哪看出?

老人累不累?说说理由。

从“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读懂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总结:把工作当成享受,这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出示:“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

你认为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读出什么?

抓住“我能舍得走吗?”改写句式。

你们向往老人的这种生活吗?老人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怎样把老人的“悠然”读出来。

小结:乐于付出,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从老人说的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齐读,读出老人的自信。

小结:老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开朗。

③与作者、编者对话——明“其之意”

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大家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也可以对自己说。

第二天,我们认真研究了友队对我们的评价,再次回头重读课标,发现我们的设计仍显拘泥,预设环节、教学内容仍显过细,过于饱和。一方面一个课时可能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很容易受到冲击,最终回到“被教师牵着走”的老路子上去。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在课标的指引下、基于儿童立场来设计课堂多方对话。

思辨与升华:

与山对话——赏“山之险”

【薛琦】学生前期已经做过充分预习,进入文本可以以一个问题引领: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张旋】这里的重点词句较多,学生说不充分。

【马慕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果学生谈不充分,就请其他同学补充。

【薛琦】学生潜入文本,透彻地学习,充分地讨论,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旋】这个环节是否可以加入一个成语扩充,交流后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薛琦】这个有难度,与之相关的成语学生掌握并不多。不必加。

【马慕菡】只要是可以在课堂上争取的积累机会尽量不要放过。学生没有,老师给,不加重学生负担,只满足学生的需要。

与人对话——品“人之乐”

【薛琦】关注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才能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马慕菡】这些侧面描写是文章的重要描写方法。以此入手,教学仍显拘泥,按部就班,没有大胆放手。

【张旋】我们可以试着从课后题入手。“一位70多岁的老人早该享受晚年生活,为什么他仍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一个问题的提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薛琦】这个建议很好,但四年级学生总结人物描写方法,略有拔高。我们要对写法的学习进行取舍,仅仅就最有特点的“语言描写”做具体感悟,而且目标定位为“渗透”。其他的描写方法不做具体分析,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意会。

【马慕菡】对,这是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对略读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

与作者、编者对话——明“其之意”

【马慕菡】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作者、编者对话稍有难度、不够自然。

【薛琦】孩子喜欢做游戏,我们就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猜一猜”、“议一议”再下结论。

【张旋】这样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层次,培养了略读能力。

最终设计:

①与山对话——赏“山之险”

通过预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交流,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试着把理由说充分。此时你还想到哪些成语?

②与人对话——品“人之乐”

讨论课后题:一位70多岁的老人早该享受晚年生活,为什么他仍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呢?

学生交流讨论,相机板书(热爱生活、乐于付出、充满希望)。联系上下文和老人的经历,现在你对“自信、豁达”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这一人物如此鲜活、丰满以致走进我们的内心呢?(学生归纳主要写作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你们感觉到了吗,老人的语言特别有特色。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具体体会语言描写的特色。问:你有什么发现?小结:这是值得我们平常在写作时学习的。

③与作者、编者对话——明“其之意”

猜一猜,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编入教材呢?

课件展示:擂台赛

这篇文章涉及的景点很有名气。

文章不仅文字美,主题也有教育意义。

这件事情令作者难忘。

整合处在争论中擦亮

【马慕菡】我认为,信息技术整合点是在班级博客的设计上,它有效地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张旋】学生按照博客中的六步预习法,提交预习作业,课堂上共同交流,习得预习之法。

【薛琦】学生进入博客“课外拓展”这个板块,可以根据喜好选读文章,以习得的方法进行阅读,实现了学法迁移。

【马慕菡】这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授之以渔”的思想。

亮点一:追本溯源巧整合

我们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定位于“以教材为例,以网络助读,以自悟为主,为培养略读能力服务”,建构了一个集文字、图片、音频为一体的班级博客,包括原文赏读,预习园地,课外拓展与延伸等板块,这样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

亮点二:引进活水求高效

首先,利用博客,自主预习,习得“预习之法”。学生按照博客中的预习指导“读、划、查、思、写、问”六个步骤预习课文并与同伴对比交流,长期坚持必能习得预习之法。

其次,迁移运用,自主感悟,习得“略读之法”。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感悟,多方对话,为学生习得略读之法铺了路架了桥。

最后,基于学情,有所取舍,渗透“表达之法”。本文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考虑到学习对象为四年级学生,我们仅对最具特点的“语言描写”做一番“渗透”。其他描写方法仅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行意会。我们认为,这是智慧的取舍。是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对略读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

专业技能在竞赛中成长

【马慕菡】我虽然曾多次参加过各种教学大赛,可参加网络教研团队大赛是第一次,全新的比赛模式,让我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力求精益求精。争辩的过程是激烈的,取舍的过程是痛苦的,改变自己的过程是难熬的,但在过程中的真实地成长,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薛琦】短短的两天半时间,我们共同经历了NOC大赛的磨砺,从最初粗糙的教学设计到最终完善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教学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一些思路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共同推敲所产生的奇思妙想常常使我们振奋不已,不时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团队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我们三人之间,还体现在团队之间的循环评价,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发。正是这样的通力协作,团队互助,才使我们做得更好!

【张旋】在参与网络教研团队比赛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启迪。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对话—碰撞—研讨中,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闪光点不断迸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次又一次地延伸,专业能力在一轮又一轮的思想碰击中提升。

后记:

在NOC活动十年的庆典上,我们心潮澎湃,能够在北京,在国家会议中心,代表网络教研团队登上领奖台,我们感到无上荣耀。同时也感到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视,我们意识到这并不是比赛的终点,而是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尝试创新的起点。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是NOC活动的思想理念,展望今后的语文教学,我们将继续探索网络教研的合作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我们坚信:智慧源于合作。NOC活动将助推我们在教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委之深度评析

从以上网络教研过程来看,整个团队是在经过一次次痛苦的磨砺中一路走来,伴随的是他们一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留下的是他们一路智慧的芬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一个“学”。该网络教研团队在整个教学思想和教学流程中始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立足于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折射出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该团队尤其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做到“先预习后上课”,利用网络技术将“博客”这种既简单实用,又利于学生进行多方交流的载体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简明高效,通过“读、划、查、思、写、问”这种六步具体的预习步骤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博客进行网络交流,互通有无。博客中的“课外拓展”为学生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主积累、自主探究的空间。

2.崇尚一个“简”。从整个团队磨砺的过程来看,教学设计越来越简,教学目标越来越明,做到“简约、简单”语文,轻松高效。把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感悟、品味涵泳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表情达意,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些转变得益于他们对课程标准一次次的解读与审视,以及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准确把握。在“与山对话”、“与人对话”、“与编者对话”三个教学主要流程中,各以一个统领性的学习问题贯穿主线,带领学生学习文本的言,品悟文本的意,达成“言意兼得”,使语文教学回归于本真。

3.彰显一个“法”。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变化上来看,该团队在设计思想上力求彰显教学中阅读方法的传递和引导,从感悟阅读方法逐渐向习得表达方法自然过渡,体现出对学生语文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在该教学设计中,此团队十分重视对文本中显现出的描写方法从学情出发,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人物语言描写作为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相互结合的训练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深入体会,习得方法。而其他的写作方法则注重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潜移默化,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留出空间。

纵观整个团队磨砺的过程,在以下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1.留下一个“质疑”。质疑是学生思辨不断成熟的标志,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该团队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一个“问”的环节,而在最终的设计中却将“问”的环节省去。建议在设计中结合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能自主发现并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再经过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思考感悟探讨,走向自主释疑,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一个个思辨的过程。

2.体现一个“评价”。纵观该团队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自主预习的整个流程,对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缺少一个评价的过程,采取教师评价激励与同学相互评价补充意见相结合,相互启发智慧,碰撞思想,达成多元互动、共享共赢的学习氛围。而评价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有效方式。建议该团队从学生预习到课堂教学设计发挥出评价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让学生的学在评价中目的越来越明,思路越来越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