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让课堂讨论变了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让课堂讨论变了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讨论机制,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无论是随堂课,抑或是公开课,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都时有出现,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引起笔者思考的是,课堂上的讨论似乎有泛滥成灾之势:有的课堂讨论过多,该讨论的讨论,不该讨论的也讨论。笔者在参加了县语文老师优质课展示的听课活动后,感触更加深刻。

一、课堂讨论中流于形式的表现

1.没有疑问的时候滥用讨论

一位老师执教《诗歌鉴赏复习》时,在分析其中一首诗歌时,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诗句中的表达技巧稍微打愣,事实上,当时台下学生中已经有好几个人准确说出了答案。但教师对这些正确的声音听而不闻,依然安排学生讨论: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表达技巧?结果是学生们叽叽喳喳交谈了一番,答案依然是之前几个学生的见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群体中仅仅一两个人对某个问题不敏感,而不是全不懂,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讨论。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打愣之处稍加点拨就可以,不必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2.有讨论却无呈现机会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对“船长哈尔威最后在所有乘客和船员逃生后,为何不弃船而逃?”有疑惑,有的说已经没机会了,有的说船长要与船同在,还有的说这是船长的信念。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争论得很热烈,不知不觉间快下课了,教师一看势头不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迅速打断学生的讨论,直接说明原因,把一帮迫不及待要发言的同学晾在一边。可以想象的是,长此以往,学生讨论的热情一定会消散。

3.讨论不能契合问题的关键处

一位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抛出这样的话题:“父亲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了N种方法,但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并没有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位老师因没有抓住契合问题的关键处,就没有价值,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倘若从“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讨论,思维空间和价值较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走进文本中的父亲,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不恰当的问题根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动起来,但怎么动,往哪个方向行动,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以上种种课堂讨论不能让人满意,其实都与教师有关。

1.有的教师尚不能理解课堂讨论的必需性

课堂讨论不是花瓶,不是装饰,而是一个必需品,就像做菜用的盐一样。学生何时需要讨论?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尚不够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多样并且对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就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当学生在自己坚持的路子上走得更远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了,理由想得更充分了,在达到“愤”“悱”交加的时候,学生进行想法的呈现,教师再做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必要的。无疑而讨论,对概念名词、识记成分比较多的内容进行讨论,是无价值的讨论,完全没有必要。

2.有的教师缺乏引领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生成。讨论过程中无所事事、站在讲台上闲看的教师现在很少见了,但有一种情况还是会时常出现.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闲的时候讨厌他,在他有钱的时候希望他回来,在他破落的时候躲开他,这看不出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教师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过时的政治角度解读它,而且强迫学生接受,天长日久,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说出真实想法,对讨论失去兴趣。

3.有的教师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讨论后,必然会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或者准确点出学生答案中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走出错误的泥沼。一位老师在执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快乐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伤。此刻,教师没有急着给予回答,而是出示了一些类似诗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在古典诗歌中这是一种写法,让学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再教给学生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

恰当开展课堂讨论,需要在如何布置讨论话题、如何把握讨论进度、怎样总结等方面下工夫。

1.讨论话题要合适

课堂讨论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因时、因材施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事前对话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感悟,才会有与组员交流和讨论的基础,发言才会踊跃而切题。正是有了思考的储备,才能讨论得深入,才能达到认识的趋同。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话题的设计应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讨论,新知识、新观点才会不断涌现和迸发,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2.主动介入学生讨论

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导”。讨论不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师生共同投入,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及时引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介入,注意观察与辨别:哪个小组的声音最多,争论最激烈?这表明这一组里形成了对立性比较强的观点,思考比较深入,可以展示。哪个小组的学生面有难色?说明这个小组集体陷入了困境,需要教师点拨,推动讨论的继续进行。哪个小组讨论不热烈甚至没有交谈?说明这个小组的学生比较被动,需要弄清楚原因。教师在主动介入各个小组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想法及时与自己的预设碰撞,提前构思好应对策略,甚至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内容。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问题是为了深入思考问题,是为了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度,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积极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上,放在易混淆处。只有这样讨论,才是恰如其分的课堂讨论,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