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考古发现谈我国牡丹的种植年代及相关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考古发现谈我国牡丹的种植年代及相关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出土文物资料考证了我国古代牡丹种植的地区、年代诸问题,提出早在汉代牡丹即在我国西北开始种植,武威是古代牡丹种植的故乡。

[关键词]考古发现;牡丹文化;牡丹种植;东汉医药简

[中图分类号]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48-03

牡丹是神州大地的传统名花,属毛茛科落叶灌木。它枝株挺秀,羽状复叶,花大如碗,瓣质似绸。当盛开时,红的艳艳似火,黄的灿灿若金,白的皑皑胜雪,黑的漆漆如墨,散发出悠悠清香。不论色、姿、香、韵都具有艳冠群芳、无以伦比的魅力,故被誉为“国色天香”、“万花一品”。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习性宜冷畏热,喜燥恶湿,栽培由原来10多个省扩展到20多个省。据有关资料,我国牡丹栽培的面积在全世界独具榜首,共拥有品种830多个,种植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牡丹之乡”的洛阳、菏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旅游地,牡丹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

一、牡丹种植的有关历史记载

据文献记载,作为观赏植物,牡丹始自南北朝时期。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定无疑。谢康乐在《太平御览》中更明确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19世纪70年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1400年。从19世纪70年代推到1400年前,为公元5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近。隋代,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寻,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矫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说明隋炀帝对牡丹的喜爱。

唐代,牡丹栽培、种植更加繁盛。传说,武则天在长安时,寒冬腊月心血来潮要赏花,她诏令后苑百花一夜之内全部开放,众花都按时开放,唯牡丹严守花信,不违时令,抗旨不发,最终被女王贬到洛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牡丹更偏爱,赞之为“劲骨刚身”、“焦骨牡丹”。这个传说故事,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据《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说明她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因此,她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龙城录》也载,开元时,牡丹种植盛于长安。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以及其余几首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刘禹锡《赏牡丹》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买花》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国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众多,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酉阳杂俎》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杜阳杂俎》也载:“唐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这也说明我国早在公元9世纪就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根据上述有关牡丹的历史记载,我国现行的大型工具书《辞源》“牡丹”辞条中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唐开元中,牡丹盛于长安,至宋以洛阳为第一。他花皆连用木名,惟牡丹独言花,故有花王之称。”

二、考古发现有关牡丹的资料

(一)牡丹文字记载资料

根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早期有关牡丹的记载很少,唯有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的汉代医药简中有记载。这是一座东汉早期的土洞墓,墓内出土医药简牍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木鸠杖一件,陶壶、仓、井、盘等7件和五铢钱5枚(现藏甘肃省博物馆)。92枚医药简牍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发现,也是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特别是汉代医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这批医简所涉及的内容有完整的药方30多个,方剂中用到的药物约100多种。其中的11~12简治“血瘀病”和46~47简治“伏裹脓在胃肠病”的处方中提及牡丹和芍药二味植物药物。

(二)牡丹图案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关牡丹图案资料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唐代以前的较少。见于洛阳唐代墓葬的石墓门、墓志边饰,以阴线刻花为主要造型。武威出土的唐代墓志铭边饰也有阴刻牡丹纹花边。除此以外,1980年7月甘肃武威县文管会在南营乡青嘴清理发掘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时,弘化公主墓(M5)中出土一批彩绘木俑、丝织品、漆器、木器残件等文物。其中多件彩绘木板画残片绘有牡丹图案,保存较完整的一件长10厘米、宽8厘米。

其二,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李村发现北宋时期的壁画墓,墓室内有一幅牡丹仕女图,两女子站立于桌子两端,桌子上摆一瓶插牡丹,描绘了女主人即将来此赏花的情景,建筑彩画主要是为了弥补墓室上部斗拱间的空白而绘,牡丹均为单朵,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河南洛阳发现崇宁五年(1106)张君墓葬,在石棺中央阴刻一花盆,盆内杆植两株牡丹,棺盖两侧均以减地平雕手法刻出牡丹花朵和枝叶,再以细密的阴线刻出多重花瓣和叶脉,棺身前档浮雕门窗,其上方两侧阴线刻牡丹花,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

1953年,在兰州市中山林施工中发现一座金代古墓,墓室各壁有砖雕花卉、马、鹿、人物装饰,棺座中央平铺有牡丹花的方砖四块,在西壁的八棱型柱及北壁上均有牡丹花卉装饰。

1980年5月,在临夏发现的金代进义校尉王吉墓中发现折枝牡丹纹砖雕和牡丹纹砖雕,画面生动,表现了娴熟高超的技术。

1983年,在静宁县发现一座金代墓葬,共出土91块砖雕,其中有彩绘的花卉装饰画,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做工精细,形象生动。

2001年3月,在甘肃临夏县尹集乡麻莲滩村发现一座北宋时期的砖室墓,墓壁镶嵌四层砖雕花纹图案。其中发现有模制牡丹花卉砖和砖雕牡丹花纹砖,雕刻精美。

其三,北宋众多瓷器上饰有牡丹图案。北宋时,牡丹纹饰为所有窑口大量使用的装饰材料,名窑竞相烧制,扩展了牡丹纹的装饰风格,形成了当时社会风尚独特的牡丹文化。在著名的陕西耀州窑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代表性标本计有2143件,以青釉瓷最多,共有1501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70%,牡丹花纹是耀瓷中采用最多的花卉纹样。其中,青瓷中饰有各类牡丹纹的器物为374件,占青瓷总数的25%。牡丹花纹是宋耀瓷装饰题材中装饰比例最大、出土器物最多、构成方式最繁的花卉纹样。定窑是宋代河北的又一著名窑系,在《中国陶瓷——定窑》一书中也收录多件饰有牡丹纹的器物。

其四,西夏文物中多有发现。西夏是北宋时期在西北以党项羌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西夏瓷器和其他文物中,也多有牡丹花卉纹饰。1988~1999年,甘肃武威市博物馆在古城乡塔儿湾西夏瓷器作坊遗址中清理出土大批西夏瓷器,多件器物上有牡丹图案,其中较珍贵的有以下几件:

白釉绘画瓮,高61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6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长鼓腹,肩两侧各有二系,已残。肩颈间有堆塑纹一圈,下腹有轮纹数道,足底露胎,腹部外壁施白釉,釉上有黑色彩绘,颈部绘卷草云纹,腹部绘上下翻转的四朵缠枝绕叶牡丹,用笔豪放,线条流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剔花罐,高46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15厘米,腹径37厘米。直口,平唇,矮颈,溜肩,长圆腹,下内收,最大腹径在中部,肩颈部置四系,圈足。内外釉,口沿刮釉,腹下部露胎,肩部剔刻花叶纹连续图案,腹部为四朵向上开放的缠枝绕叶牡丹,中间以带状纹相隔,构图严谨,剔刻娴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剔花瓮,高5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6厘米,腹径40厘米。喇叭口,斜唇外撇,唇饰两道弦纹,束颈,溜肩,肩颈间饰堆塑纹,长圆腹,下内收,腹上部置四系,暗圈足,足腹间有流口,内外满釉,肩部刮釉,腹两侧剔刻有菱形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开光两侧刻划花瓣线纹作装饰。由于涂釉稍有下流,使釉色有浓淡之分,画面产生晕染效果,自然生动,质感很强。此瓮体型较大,保存完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7年10月,甘肃武威城暑东巷修家属楼时,在距地表3米多深处发现一批西夏金器和银锭等遗物,是西夏考古史上的一项重要发现。出土金器5件,部分器物上有牡丹图案。其中有金碗2件,高4.7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3.2厘米,重140克。哆口,直壁,平底,薄胎,碗心有三道弦纹中锻压两枝左右交错的牡丹团花,杯口内沿锻压连续的连枝图案。

此外,在内蒙古和宁夏一带出土的西夏瓷器中,也多有牡丹花卉图案。

三、牡丹的种植年代及相关问题

(一)种植年代

考古资料证实,牡丹的种植年代最迟应在东汉早期,比史书记载要早300多年。

据史料记载,我国牡丹的种植始于南北朝初期,1972年武威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是东汉早期遗物,医简中治“血瘀病”医方的第11、12简中明确提到了牡丹这味中草药,说明牡丹当时在武威已有种植。这批医药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临床验方。从医方内容看,武威当地早在汉代已经对牡丹的种植生长习性、药用性能了解得非常清楚。牡丹性宜冷畏热,喜燥恶湿。武威地处西北,气候寒凉而干燥,所以早在汉代已经开始种植牡丹,并且将牡丹作为一种中药材,已应用于临床医学验方开始治病。武威医药简有关治“血瘀病”方记载说明,早在东汉早期牡丹的药用效果就被中医学所掌握和利用。因此,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把我国牡丹种植的年代提前到东汉早期,要比史书记载的年代南北朝初期早300多年。

(二)牡丹和芍药的名称问题

现行工具书《辞源》“牡丹”条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对牡丹和芍药的名称已有明确记载,应该可以肯定,早在东汉早期牡丹和芍药就有名称之分。因此,现行工具书《辞源》“牡丹”条所记有问题。从武威汉代医药简发现之后,《辞源》“牡丹”条应进行修改。根据医药简文的记载,可以肯定,早在东汉早期牡丹和芍药已经有了固定的名称,并且在当时武威及河西一带已经开始种植,中医学已经了解掌握了它们各自的药用性能,应用于不同的临床验方之中进行治病。

(三)古代牡丹的种植、发展、盛产时期

考古发现、研究表明,牡丹是上古时期野生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落叶灌木,至迟在秦汉交际就在这一地区开始栽培与种植。经过长期实践,人们逐步掌握了牡丹的生长习性和药用价值。到东汉早期,作为植物中草药,牡丹和芍药已经开始入药治病,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牍便是实物例证。由于牡丹在中医药物中的特殊疗效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开始广泛栽培和种植。到南北朝时期,牡丹开始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定。隋炀帝时,牡丹在皇家苑林中才开始种植。因此,考古发现的唐以前的墓葬和出土器物中有关牡丹的记载及牡丹图案就很少。到唐、宋时,举国大兴“牡丹热”,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这是牡丹种植发展的盛产时期。唐初,牡丹被大量种植,进入皇家园囿,“牡丹热”首先出现在唐代的长安,是有其原因的:从物的角度来讲,长安拥有大量的牡丹存在,作为审美的客体;从人的方面看,必须有众多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之后开始审美追求的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当时长安兼备以上两种因素。同时,这里的土质气候也适合牡丹生长。而都城内皇室贵族、高僧与商贾云集,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这些人正是牡丹种植盛产的推动者。至于宋朝,“牡丹热”更盛于唐,称为“上国之盛事”。牡丹成为当时社会和生活的时尚,这无疑对耀州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牡丹纹得以在北宋耀州窑大量出现。由于牡丹的天姿神韵,为当时人们喜爱和褒赞,并延及当时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之原因,在北宋其他瓷窑、墓葬以及周围少数民族墓葬、瓷器中也出现大量的牡丹图案,在古代史上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也正是我国牡丹种植发展的盛产时期。

(四)武威是牡丹种植的故乡及早期盛产地

武威,古称凉州,以地处西方、气候寒凉而得名。牡丹的生长习性“宜冷畏热,喜燥恶湿”,因此,武威的气候、温度、土质适应牡丹生长,所以在很早的古代起,牡丹首先得以在武威栽培。以至于到汉代,武威的人们已经熟悉牡丹的栽培种植,进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牡丹和芍药的药用价值,将它们应用到中草药治病当中。武威是牡丹种植的故乡,武威一带的先民早在汉代就熟悉了解了牡丹的栽培和药用价值,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对牡丹从栽培种植药用到观赏这样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到唐代,武威又是军事重镇,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当时举国对“牡丹热”的兴起,武威当地人们除了种植牡丹药用之外,也开始大量种植牡丹进行观赏。因此,武威出土唐代墓志铭边饰为牡丹纹花卉图案。宋代,武威为西夏统治,这里又是西夏的辅郡,由于受北宋“牡丹热”的影响,这一时期,统治武威的西夏党项民族同样也大量种植牡丹,从这里出土的西夏大量瓷器、金器上和各种不同的牡丹图案中可以反映出来。瓷器上的牡丹图案有刻花、剔花、绘花多种,反映出西北少数民族对牡丹的观赏和喜爱。唐代和西夏时期有关牡丹的大量出土资料说明,武威是我国牡丹早期种植的盛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