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命题逻辑法辨析句间连词“也”“才”和“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命题逻辑法辨析句间连词“也”“才”和“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于“也”而言,前后的关系是若P则q1成立时,若~p,q1还是可以成立,即含有“也”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对于“才”和“就”,则是只要若p则q2或者若p则q3成立,那么若~p则q2或者若~p则q3一定不成立,即含有“才”或“就”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细分才和就,对“才”而言又有若p则可能q,对“就”而言则是若p则一定q,。表达式如下

也:pq1,则~Pq1

才和就:pq2,~p-/>q2;pq3,~p-/>q3

才:~p~q,?埚x∈p,y∈q,xy

就:pq

关键词: 数理逻辑 命题逻辑 句间连词 也 才 就

引言:

句间连词的区分一直是汉语研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例如“跟”、“同”、“和”、“与”的研究等,探究的方法也一直是多种多样,但是一般都是基于语料探究后进行理论总结,虽然也能做到区分,但是有时因为限制条件很多,表达起来有些繁琐。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原有中文水平不足,在众多的限制条件下就更不容易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笔者将采用数理逻辑方法中的命题逻辑来进行句间连词的分析,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构筑一些简要的表达式达到较为简明的区分方法。本文将详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数理逻辑中常用的命题逻辑法来分析句间联系,笔者希望通过在近义词的区分上这种新鲜的尝试,能够从逻辑层面更加清晰明了的表达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帮助更好地进行句间连词的区分工作。

一、命题逻辑法及其运用方式

命题逻辑在逻辑学中的解释是:以逻辑运算符结合原子命题来构成代表“命题”的公式,以及允许某些公式建构成“定理”的一套形式“证明规则”。①实际上这个看似复杂的定义背后在我们今天简单说来就是寻找句间的逻辑关系。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

一是看命题中四大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关系,在假设原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的情况下,查看其他的命题能不能成立。比如辨析“和”时,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逻辑思考,“我和别人吵架”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同时成立“别人和我吵架”,但是“我跟别人吵架”则不能同时成立“别人跟我吵架”,这里我们就明显地发现“跟”一词更具有动作上的主动性,这种查看相关其他命题是否成立的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假设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若p则q成立,我们只能知道p是q的充分条件,但是如果还能判定若q则p成立的话,我们就能得出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这两者的比较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区分。

二则是看和命题之间是充分还是必要或者充要条件的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区分近义连词在句义中发挥的不同逻辑作用,以达到辨析的目的。

通过这两个步骤,我们可以发现句间近似的连词往往会存在不同的逻辑含义,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表达式来进行表达,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某个逻辑词中我们已经知道的逻辑表达式来推论它在其他命题中是否成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原命题成立则逆否命题一定成立。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我将分别为大家演示这两个步骤。

二、“也”“才”“就”的具体辨析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推演一下从逻辑表达的层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既然是句间关系,让我们首先看下面一组例句

(1)你去,我也去

(2)你去,我才去

(3)你去,我就去

以上的三个例句就是我们今天的原命题,在以上的“也”、“才”和“就”的例句中,我们似乎都可以认为“你去”是“我*去”的条件,只不过(2)和(3)句似乎更有语气上的强调性,在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逻辑表达,我们把“你去”设为条件p,“我也去”设为结果q1,“我才去”设为结果q2,“我就去”设为结果q3,这三条都能满足若p则q*,也就是假设原命题成立,将p看成q的充分条件。②

再看下面一组例句,我们在后面加上~p的情况,看看q还能不能成立。

(4)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

(5)你去,我才去,你不去,我才去

(6)你去,我就去,你不去,我就去

在分析以上三个句子后,我们明显能够发现,第(4)句是符合我们自然语言习惯的,也就是句(4)中若p,和若~p情况下,推出q1都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5)、(6)两种情况下的句型表达,显然是我们自然语言中不可能出现的表达,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自然语言逻辑中认为,在结果q2和q3中,如果同时存在p和~p,那么只有其中之一可以作为充分条件使结果成立,即由q2或者q3只能推出p或者~p,由于在之前,我们已经假设了原命题成立,也就是p是q*的充分条件,此时q2或q3只能推出p,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p是q1的充分条件,而是q2和q3的充分必要条件。到了这一步,我们已经区分了句子中“也”的逻辑。

现在让我们来区分同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就”和“才”之间的逻辑,由于这组例句,p与q2和q3的逻辑关系相同,那么如果我们在同样的情况下进行逻辑调换必然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新的逻辑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如果整个句子在自然语言的逻辑中是成立的,并且不是转折等成相反逻辑的句子,那么则说明句子中的其他连词和我们要辨析的句中连词应当存在逻辑兼容性。所以我们不妨在这里引进一些适当辅助词,通过分析这些辅助词中的逻辑意义,来寻找新的逻辑关系。

基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下面这组例句:

(7)只有你去,我才去

(8)只要你去,我就去

显然如果调换词语变成“只要你去,我才去”和“只有你去,我就去”,我们都会发现在自然语言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才”和“只有”具有逻辑兼容性,“就”和“只要”具有逻辑兼容性,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为进行“只有”和“只要”的逻辑比较。也就是分析只有和还有的命题逻辑。

同样我们还是要进行例句分析。见下文例子:

(9)只有你提问题来,我们才能解决

(10)只要你提出问题,我们就能解决

在这里我们假设提出问题是p,解决问题是q,那么在例句(9)中完整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为:不提出问题来,肯定无法解决,但是提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但是有解决的可能性。

而例句(10)中的意思可以表达为:只要你提出问题,我们就能解决,显然这里提出了问题,肯定可以解决。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中存在的逻辑是,当前一条件成立时,后一条件才有成立的可能,但并不一定会成立,但是如果前一条件不成立,那后一条件一定不会成立,就像例句中,只有你去了,才有我去的可能,至于我去不去则不一定,也就是所为的若~p则一定无q,若p则不一定有q。由此可见,“只有”表示的是一种必要条件。③而只要中存在的逻辑是,前一条件一旦成立,那么后一条件一定能成立,即若p则q。由此可见,“只要”表示的是一种充分条件,正是由于这种逻辑上的不同,才有了两个句子不同的句义表达。而且在这一组例句中,同样是只有搭配了才,只要搭配了就,这很好的说明了句中词语之间逻辑兼容性的通用性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才”和“就”中我们寻找的是新的逻辑关系,虽然仍然是设“你去”为条件P,但是此时的结果q则是“我去”,而非开始时设置的那样将“我才去”设为q2,“我也去”设为q3,所以这和之前所说的p是q1,q2,q3的充分条件并不矛盾。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命题逻辑分析的方式只能表示当前分析的例句下的这一义项,而不能表示其他义项,所以我们今天探讨的只是句内表示句间关系的连词这一意象下的分析,并不能代替其他的意象分析,比如“就”和“才”主观量比较的问题就不能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表达式。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原命题成立的情况下,也就是有一个正确的语法例句,那么对于“也”而言,前后的关系是若P则q1成立时,若~p,q1还是可以成立,即含有“也”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条件。对于“才”和“就”,则是只要若p则q2或者若p则q3成立,那么若~p则q2或者若~p则q3一定不成立,即含有“才”或“就”的命题中,前者为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细分才和就则有,对“才”而言又有若p则可能q,对“就”而言则是若p则一定q。表达式如下:

也:pq1,则~Pq1

才和就:pq2,~p-/>q2;pq3,~p-/>q3

才:~p~q,?埚x∈p,xq

就:pq,?坌x∈p,xq

三、与前人辨析的相较差异和辨析问题说明

在利用命题逻辑进行这三个词的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既有与前人说法的差异,也有对于具体辨析方法的补充说明,在这里我们集中分析一下。

其实在表示句间关系的层面上,吕叔湘先生早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对这三组词做过相关的解释,文中说到在句间连词的层面上:“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出于某种目的和原因,然后怎么样,“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也”表示前后情况相同。④“也”的说法中基本没有涉及到明显的逻辑层面分析,只是从语义理解上强调了情况的相同,但是在“才”和“就”的说法上,吕先生的解释和我们的逻辑推论其实还是一定差距的。

在吕先生的说法中,“才”表示的是当且仅当前一条件或者目的和原因成立时,然后怎么样,按照这个语义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在表示充分必要条件,而“就”则是承接上文得出结论,所以能看出是充分条件。但是通过例句(7)(8)的分析中,通过置换成为对“只有”和“只要”的关系思索,我们明显地发现“才”中包含的是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这里我们就和吕先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所以我们通过以下一组例句的情境分析再看一看这个问题:

(1)年满15岁,才能参加这个选秀

(2)年满15岁,就能参加这个选秀。

我们设想一下可能表达以上话语的情境可以明显地发现,第一种话语常常出现在我们阻止年龄不够的人参加选秀行为中,强调这个年龄的限制,如果不满足就一定不能参加选秀,将15岁视为一个先决条件,至于满足以后能不能参加选秀则还要另说。而后一种语句则常常出现在杂志的宣传中,强调只要15岁这个条件满足,那么就百分之百可以参与选秀。这两句之所以会在我们心理上产生不同反应,是源于后一句在逻辑上的确定性更强。实际上我们发觉前一句往往强调的是不满足这个条件则一定不可以,满足之后行不行则另说。后一句强调的是满足这个条件一定可以。两词逻辑上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吕先生阐述的“才”上加深对“然后怎么样”一句的意义理解,那就是“怎么样”中即包含的可能是成立的结果也可能是不成立的结果,只是用“然后”强调之前的条件或者原因是种先决条件。

同时,针对于使用一些辅助的方式帮助进行逻辑分析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词,不能够只要感觉顺口,符合自然逻辑就拿来分析,而是要遵循既不改变原命题的逻辑意义,也能够带来新的逻辑关系的原则进行分析。比如同样是加入辅助词语,我们换一个辅助词,用以下一组句子来分析这个问题:

(3)如果你去,我才去

(4)假如你去,我就去

这两个句子显然也都是符合逻辑意义的,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只要句子都是符合自然逻辑的,那么“如果”和“就”、“假如”和“才”就具有逻辑相容性,由于“假如”和“如果”的逻辑意义相似,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认为这两个连词的句间意义相似。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如果”和“假如”两词,就会发现它们本身表达的是一种假设关系。但是我们在开始进行推论时,已经规定过原命题是“你去,我才去,”是成立的,我们不可能再重新假设出一个情形说你去则如何如何,所以说这里的“如果”和“假如”的添加是和原命题是相互矛盾的,同时我所以这样的添加不能够作为判断的标准。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只有”和“只要”才成为了一个合适的标准。首先“只有”只能跟“才”搭配,“只要”只能和“就”搭配,这就体现了“只有”和“只要”对于可以搭配词的逻辑兼容性和不能搭配词的逻辑排斥性,所以对他们进行逻辑分析是可以带入到原词中的。同时,这两个命题的成立和原命题的“你去,我*去”也没有矛盾,是可以同时成立的。因此他们是一个适宜的辅助标准。

四、结语

总结全文,笔者选取“才”、“就”和“也”为对象,用数理逻辑中的命题逻辑方法对于他们的句间意义进行了判断,比较了这种判断模式与前人已有判断的差异,说明应有的补充,也重申了使用这个方法的注意事项。实际在意识到命题逻辑简明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命题逻辑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很多连词,诸如“和”和“同”我们就很难用命题逻辑的方法加以分析。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分析方式逻辑上的清晰性和表达式由于是使用数学表达而简单通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笔者倡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多运用新思路,为句间连词的判断提供更多的方法和可能。

注释:

①詹斯・奥尔伍德,拉斯・冈纳尔・安德森,奥斯坦・达尔合著.王维贤,李先,蔡希杰译.语言学中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②这里的*第一处表示“也”,“才”和“就”,第二处表示q1,q2,q3三个设出的逻辑结果.

③杨树森.“只要”和“只有”表示什么条件[J].语文建设,1994,12:9-10.

④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管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