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纪录片电影化之大画幅的流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纪录片电影化之大画幅的流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纪录片,在各种风格的影片中属于相对小众化的类型。但在满眼雾霾般模糊不清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就像一缕清风,以单纯和朴实给人以思考的空间,给时代一份有价值的记忆。

在当前以庸俗的收视率为价值标准的影视圈,纪录片几乎被人遗忘,除了为数不多的有思想的观众,大多数人对纪录片的认识处于可有可无之间,很多优秀的纪录片被埋没于各种选秀节目和垃圾泡沫剧的夹缝当中。

当然,这里面除了社会流行风尚之外,作为纪录片的摄制者,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的影片无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影片需要拿到国外去播出?为什么我们的影片赚不到钱?

这是一个太多纠结的问题,姑且不论业界的市场环境如何如何,也不要说观众的欣赏水平怎样怎样,既然这是一个现实,那么,或许我们能做的,暂时只能去适应这个现实,说太多了,太深了,这话题就没完没了地争议了,索性,咱们只从技术角度探讨一下吧,起码,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取得一致的。

纪录片的风格

去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可谓国内纪录片领域难得一见的“昙花”,在我们习惯了观看国外纪录片的时候,突然的眼前一亮,瞬间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电视屏幕,并由此衍生了各种“舌尖”。尽管,很多人对这个影片颇有微词,但它收视率上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冲击了多年没啥动静的中国纪录片市场。

有关纪录片的风格争议从未中断,有人主张还原真实,严谨记录,有人主张适当摆拍,商业化包装。因此,纪录片的拍摄也就出现了各种风格,纪实性较强的尊重生活的本质,商业性突出的华丽炫目。个人觉得,哪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也都有自己的忠实观众,我只能说,像《舌尖》这样的纪录片,在现实和幻想之间保持比较均衡的力度,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风格。

如果从策划、定位、文案、市场推广等方面来观察《舌尖》现象,要说的就太复杂了,我们还是收缩一下话题,也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大画幅摄影机对影片风格的影响。

首先,《舌尖》的解说词写得相当唯美,为了搭配这种美感,画面的拍摄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镜头使用了电影规格的大画幅摄影机作为主力,这也是本文的标题含义,那就是,让纪录片电影化,这是视觉进步的方向。

大画幅的兴起

我们从《舌尖》引申到电影化拍摄纪录片,这只是一个由头,因为,《舌尖》主力使用了索尼的PMW-F3/NEX-FS100和佳能EOS 5D MarkⅡ等所谓的“大画幅”摄影机拍摄完成,这在传统的国内纪录片摄制行业还是有着典型性的破冰意义。它让大画幅这种缘起于“江湖”的摄影器材登上了“大雅之堂”。

我们这里说的“大画幅”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感性概念,说它源于江湖,是它的流行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意外”,那就是从EOS 5D MarkⅡ这款照相机拍摄视频的那一刻开始,普通摄影者电影梦想的火种被点燃了。

电影,一直是很多摄像师们的梦想,但它一直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工业化流程和深不可测的巨额投资,拍电影,曾经对很多人来说,连说出口都不好意思。电影的35mm大画幅是它自身的标志性规格,那个大画幅,不是咱们的大画幅,看看身边人,有几个用过、摸过、甚至看都没看过什么阿莱、F35之类的电影摄影机。

纪录片的创作,本身的投资一般都不大,因此,真正电影摄影机的大画幅,在纪录片上来使用几乎是天方夜谭。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大画幅”,这就是,种类繁多的DSLR、微单、S35mm系统、4/3系统等等。

我们之所以称这些摄影工具为大画幅,是相对传统摄像机的一种主观的概括。现在的规格比较乱,我们先梳理一下思路。

大画幅的分类

电影的规格有更大的画幅,比如IMAX,那仅仅是少数大城市的极少数4K影院所需要的,这个离我们还太远,先不说它。我们常看到的电影基本上是2K规格的35mm系统摄制完成,使用宽度为35mm规格的胶片或数字摄影机,这种规格已经非常成熟,我们不必再用所谓的尺寸数据来说明,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135规格照相机的35mm胶卷竖过来拍摄的那种画幅,照相机是横走胶片的(数字照相机也延续了这种画幅),而电影机用同样宽度规格的胶片,竖走过片,而这两种35mm规格都被称为“全画幅”,只不过一横一竖的区别罢了。

显然,照相机的35mm画面要大于电影35mm很多,因为电影35mm的长边是照相机35mm的短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电影规格的35mm使用照相机镜头的话,需要把焦距乘以1.6倍左右,才能达到人们习惯的照相机焦距,这就是所谓的“相当于135规格的视角”。因为人们对电影不熟悉,大多需要采用这种折算方式才能确定自己基于照相机的焦距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大画幅:

比如众多的中低端数字单反,基本都是这样规格,它的传感器尺寸大致相当于电影35mm规格,需要折算镜头焦距。

比如佳能EOS 5D MarkⅡ、索尼NEX-VG900等,这些全画幅照相机传感器,面积尺寸最大,适配照相机镜头无需换算焦距。

比如松下的AG-AF103、GH3和奥林巴斯,这个画幅比照相机全画幅和非全画幅APS-C都要小,接近35mm电影规格(请注意细节,不是SUPER 35mm规格),使用照相机镜头,焦距折算需要乘以2倍左右。

这是电影的标准规格,也是目前众多摄影机的画幅,其中的S代表super,因为传统35mm规格的胶片,会在边缘留出音频记录的磁迹空间,画面并不能完全占据整个胶片的长边,而数字录音机和数字摄影机的发展,不再需要占用胶片的面积,就产生了现在主流的S35mm规格,S35mm比传统35mm画幅比例要大出不少。主流的S35mm摄影机从最高端用于电影制作的索尼F35/F65到普及型的F55/F5/F3/FS700/FS100,REDONE和佳能的C500/C300/C100等都属于这个类别。

无论如何,以上诸多规格的画幅,都要远远大于传统摄像机的2/3、1/2、1/3英寸等画幅尺寸,这就是为啥都叫做大画幅的原因,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钟情大画幅呢?

大画幅的优势

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大画幅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大画幅可以带来浅景深,直接的画面效果是主体更容易突出,背景前景的陪体更容易虚化,给人的视觉感受看上去更像电影,画面的美感得到加强。而较浅的景深所带来的虚实对比又能降低焦点之外环境因素的干扰,非常适合较近距离拍摄,又能通过光圈的控制,找到最适合的虚化程度,这是传统摄像机所很难实现的。

第二,大画幅在低照度环境下的性能比小画幅优越很多,因为,画幅面积增加,进光量成倍增加,换句话说,昏暗环境下拍摄甚至不用灯光也可以正常记录,即使非常昏暗的环境,也可以打开增益,在一定程度提高ISO感光度的情况下,画面的噪声干扰并不明显,而传统摄像机打开增益,画面的损害太严重,甚至是致命的。这样一来,使用大画幅拍摄的环境适应性更强,纪录片中,某些不适合使用灯光的环境下,大画幅的低照度性能格外有用。

第三,大画幅都可以自由更换镜头,高预算的影片可以使用品质更高的电影镜头,普通影片可以使用极其庞大的照相机镜头,这是普通摄像机最大的短板,而镜头的视角和画面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题材和导演的要求自由选择,极大丰富了影片的画面语言。

第四,既然有和电影接近的画幅视角,那么,影片的风格也从快餐式的电视记录演变为电影化的拍摄模式,电影画面的魅力不简单是虚化的浅景深这一点,更多是画面质感的突出和影调动态范围的扩大,光影的运用更能得心应手,观众不懂摄影,但观众懂得什么样的画面更好看。

大画幅的选择

当我们确定使用大画幅机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就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权衡性价比,选择最适合影片风格的器材,没有哪一款机器是万能的,只有最适合的,本人从不习惯厚此薄彼,观众看的是影片,不是器材的炫耀。

简单罗列一下目前市场常见的低价位主流大画幅摄影机,看看我们的纪录片怎么确定器材吧。

佳能EOS 5D Mark III、EOS 7D、松下GH3等。

如果影片用于参赛、参展,个性化比较强的题材,可以使用廉价的单反,加上专业一点的MIC,多备几只镜头,基本差不多了,最低的投入,最简便的行装,还比较隐蔽,不容易被人关注,抓拍方便些。

索尼F5/F3、佳能C300、REDONE等。

如果影片有些商业目的或市场预期,加之投资比较大,可以使用S35mm系统配合电影PL镜头,在画面的品质上有把握,较高的码率和专业编码格式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更有调整空间。但此类拍摄相对繁琐,适合摆拍式和故事型纪录片,所需人员较多,影片的艺术性也相对高一些。

索尼FS700、松下AF103、佳能C100等。

这类机型性价比较为突出,使用特定的镜头,还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方便某些应急场景的抓拍,同时,他们使用SD卡这种低廉的存储介质,在成本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期剪辑也较为便捷,适合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题材。而他们的1080P下支持50P的性能可以在后期慢动作制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大画幅的后期

影视拍摄是一个完善的流程,除了前期设备录制的素材,我们还需要把这些元素组合剪辑为一部影片,这就需要合适的后期系统来完成。

高端的电影级别的后期平台多为造价极高的“奢侈品”,纪录片受题材和市场限制,大多数并不具备足够强悍的后期制作资金储备,因此,我们需要的首先还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后期平台作为必要条件。

我们还是按照以上的低成本大画幅系统的前期摄像机格式对后期平台做一下统计:

目前,以佳能EOS 5D Mark Ⅱ为主流的大画幅单反的记录格式,为基于H.264 AVC编码的压缩方式,封装采用了.MOV格式。其兼容性在三五年前还是一个问题,随着这类器材在影片摄制行业的广泛应用,目前,所有主流非编系统对这种格式的兼容已经非常成熟,粗剪与合成等基本操作基本可以实时流畅进行,而转码之后,可以对素材进一步调色和精加工。

此类记录格式为相对专业的XDCAM和MPEG2等,码率从35―50Mbps,已经达到广播级要求,后期平台的通用性也很好,众多专业剪辑与合成软件都能流畅剪辑,而且,这类格式的色彩取样有些已经具备原生的4∶2∶2bit,这样的素材,在后期加工中,可提供更加丰富的色域空间,对于色键操作、调色、特效制作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而某些需要拿到国外高端电视网播出或者参赛的影片,50Mbps的码率或许成为入门的必要条件。画质的严格,制作的精良,甚至可以作为转数字院线播出的作品。在商业化纪录片或者广播电视交流、走院线渠道等方面,这类系统的优势较为明显。

此类机型的编码一般采用压缩率更高的AVCHD编码格式,这种编码的码率最高为28Mbps,因为它更多照顾的是低成本的存储与交换。如果需要更好的画质和素材的剪辑效率,可以通过外接记录仪的方式,把原始的4∶2∶0色彩取样提升到4∶2∶2,码率可自定义为更高,同时,也实现实时转码为诸如prores422这类MAC系统的专业编码,直接进入高端后期平台。

综上所述,可以判定,目前的主流大画幅,在后期流程上没有任何障碍,软件我们也未必使用高昂的视频工作站,普通的家庭电脑,甚至笔记本,都可以完成剪辑工作,需要更加精致的调色,可再辅助以达芬奇之类的调色系统。

软件平台可选MAC或者Windows均可,软件系统可在MAC FCP X、EDIUS 6、ADOBE PREMIERE CS6等平台中选择,即使电视制作机构的专用非编系统,兼容性也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