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西美食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西美食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陕西关中一带农家,招待贵客或远方来宾,若要推举一种既体面又风味独特的民间美食,非臊子面莫属。

关于臊子面在陕西关中流传着许多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传说周文王在渭水之滨猎获一条大蛟龙,用其肉作成臊子,祭祀完毕后,用臊子烹汤大宴将士,由于人多,便故意在汤中加杂面条,并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剩汤回锅,以保证人人都能尝到珍馐。从此以后,福祉共享的臊子面成为岐山节日庆典的主宴。所以岐山臊子面又叫“蛟汤面”,它的特点是只吃面不喝汤。这种风俗习惯恐怕与斩蛟龙,食其肉的传说有着很深的渊源。而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民间故事则是说: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

在陕西乃至全国,提起臊子面,声名远播、好评如潮的当属岐山臊子面,其面薄劲光、其汤煎稀汪,其味酸辣香的特点备受人们推崇,许多外地人慕其名而来,只为一饱口福。而在关中民间,地域不同,臊子面的制作上也有多种方法,譬如陕西的扶风、武功一带,做出的臊子面没有“辣”这一说,并且与岐山臊子面不同的,是臊子面汤里的“汪”。“汪”,是“油汪”的意思,他们汤里淋的油是熬熟的菜籽油;而岐山臊子面则是用生油,长期以来,在陕西,岐山、扶风、武功三地人都说自己的臊子面做法才算正宗,但由于岐山臊子面历史底蕴深厚,且最先叫响全国,所以屡占上风。一怒之下,武功人干脆与臊子面的称呼划清界限,另取美名谓之“旗花面”。扶风人虽然还叫臊子面,但提起岐山臊子面,却多是不屑,认为岐山臊子面的味道实在差得远,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取而代之,所以在制作上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这种三雄鼎立的局面很难打破,也说明臊子面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繁荣。

臊子面在制作上用料细致,调料多样,工艺繁杂,配菜讲究。臊子要选上好的精猪肉,其面细长且筋道,其汤最好用煮过肉的汤,各种佐料拿捏得当,才能调制得纯正浓郁,香气四溢。在扶风,把汤又细致地分为“底汤”和“漂汤”。“底汤”指臊子肉、黄花菜、黑木耳,蒜苗炒熟,或沉或悬汤中;“漂汤”指豆腐切片,炸至焦黄后切成细丝和葱花混合,撒浮在汤表面。寥寥数语说起来简单,但同样的原料由不同的人来做,烹制出的味道却千差万别。有的人做得后让人闻着就流口水,吃起来更是赞不绝口:有的人做得后清汤寡水,食之无味,让初尝者误以为闻名遐迩的臊子面不过尔尔。所以,做臊子面是火候、经验,技巧的积累,是最见功夫的,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

但在陕西的岐山、扶风、武功、这种问题根本不会存在,每一户农家的主妇都有做臊子面的独门绝活儿,家里来了客人,她们动作麻利,切切炒炒,须臾,香气笼罩整个院落,你若夸她们厨艺好,她们会局促羞涩地兜着围裙,谦虚地说:“这算什么呀,比起大师傅来可差远了。”她们说的大师傅指的是关中农村红白喜事上掌勺的厨师。臊子面源于民间,兴于乡村,农村的红白喜事,臊子面是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的。陕西人评价厨师手艺的好坏,不在于他菜烧得好不好,而是取决于他臊子面做的是否地道,如果地道,那么这名厨师在农村可真是又吃香又风光。

在臊子面吃法上,放眼大江南北,实在没有一种面食比它的吃法更独特。盛面的碗不要大,且汤多面少,稀疏几条,一碗面一口就能吃完,有地方称它“一口香”。要吃原汁原味正宗的臊子面,就得这样吃,毫不夸张地说,一二十碗才垫底,二三十碗才吃好,三四十碗算个饱。而臊子面的汤则是循环利用。这种吃法为许多城里人所诟病。但农村人却说:“脏什么脏,哪里有那么多细菌病毒,开水一滚不就消毒了,这样的汤才越熬越香。”他们还形象地称为“口水面”。这种纯朴豪放的饮食习惯让当地村民少了许多拘泥和造作,彼此不嫌,甩开膀子开怀大吃。

虽然臊子面各方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陕西的标志之一。在岐山周公庙、扶风法门寺等旅游名胜地,当地居民建立了许多民俗村,臊于面的招牌触目皆是。而我们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陕西乡党,也喜欢向外人夸耀自己家乡的臊子面,而那一刻伴随臊子面所泛起的语气和神情也是那么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