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制导学稿,增强导学稿的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制导学稿,增强导学稿的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教师基于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制导学稿时,应重视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导学、分层训练、分层达标,增强导学稿的实效性.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导学稿;编制;实效性

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式教学是以导学稿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的. 适宜的导学稿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 优化导学稿编制是提升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恰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促成学生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教学要想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教学设计就必须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为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洞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优化导学稿编制.

教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制导学稿,借助导学稿开展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自学、课堂上的互助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们“跳一跳,摘到苹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盲目编制出的导学稿,往往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的内容,学生虽然尽心竭力,但是仍不能领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2年5月,在一所普通初中,笔者采用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式教学模式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教版初二数学下册“5.3.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深有感触. 开课前一天,本备课组编制了如下导学稿,供学生们课前自学.

课题:平行四边形性质(1)

No.050301?摇 姓名______?摇?摇 第___小组

【学习目标】

1. 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和推论.

2. 运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和推论,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简单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应用.

【基础部分】

1. 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请结合图1写出来.

2. (1)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量一量它的对边,你发现了什么?

(2)请证明你的发现.

已知: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AD=BC.

(3)归纳: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______.

几何语言叙述: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______.(?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

3. (1)如图3所示,l1∥l2,AB,A1B1是夹在l1与l2之间的平行线段,AB与A1B1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2)若AB,A1B1是夹在l1与l2之间的垂线段(如图4所示),AB与A1B1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3)归纳:①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______.

②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______.

几何语言可分别叙述为:

①(如图3所示)因为l1∥l2,AB∥A1B1,所以______.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②(如图4所示)因为l1∥l2, ABl2,A1B1l2,所以______.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4. 已知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之比为3 ∶ 4,周长为28 cm,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分别为______.

5. 在?荀ABCD中,已知AC=3 cm,ABC的周长为9 cm,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______.

6. 如图5所示,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荀ABCD的面积为32 cm2.

(1)ABE的面积为______cm 2.

(2)若AB=4 cm,则AB和DE间的距离为_____cm.

【要点部分】

1. 如图6所示,E,F分别是?荀ABCD的边AD,BC上的点,且AF∥CE,求证:DE=BF.?摇

2. 如图7所示,在?荀ABCD中,∠B=30°,AD=3,CD=2.

(1)求AD与BC间的距离;

(2)求?荀ABCD的面积.

变式:(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长分别为8和10,两条较长边之间的距离为4,求两条较短边之间的距离.

(2)如图8所示,在?荀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若AE=4,AF=6,?荀ABCD的周长为30,求?荀ABCD的面积.

3. 已知点A(3,0),B(-1,0),C(0,2),以A,B,C为顶点在图9中画平行四边形,求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

【拓展部分】

如图10所示,在?荀ABCD中,AB=6 cm,AD=4 cm,∠BAD的平分线交CD于点E,∠ABC的平分线交CD于点F,求线段EF的长.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你用了哪些方法?请写下来.

【当堂检测】

1. 已知?荀ABCD的周长为16,若AB=5,则BC=________.

2. 如图11所示,?荀ABCD的周长为18 cm,AB=4 cm,AE平分∠BAD交BC边于点E,则EC等于(?摇 )

A. 1 cm?摇?摇?摇 B. 2 cm?摇?摇?摇?摇C. 3 cm?摇?摇?摇?摇D. 4 cm

3. 已知直线a∥b,夹在a,b之间的一条线段AB的长为6 cm,AB与直线a的夹角为150°,则夹在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4. 在?荀ABCD中,AB=2,BC=3,∠B=60°,则?荀ABCD的面积为______.

5. 如图12所示,在?荀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CD于点E,∠ADC的平分线交AB于点F,试判断AF与C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课前,笔者批阅了学生们交上来的导学稿,发觉学生们认真进行了课前自学,导学稿中的基础部分做得很认真.

上课伊始,笔者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开展学生小组展示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认真参与小组对学、群学,学生们积极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 经过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及其两个推论,并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灵活解决了基础部分的问题4、问题5及问题6.

学生们从基础部分学习顺利地过渡到要点部分学习. 在大展示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兵教兵”,学生们依旧非常投入. 讲解要点部分问题1时,学生们能运用新学的知识一题多解;讲解要点部分问题2时,学生们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条理清晰;但当解答要点部分问题3时,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笔者看了各组学生的解答结果,发现学生们都没有完全做对,笔者就该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通过激烈的讨论与探究,学生们逐渐得出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有3种情况:(-4,2),(4,2),(2,-2).

大展示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学生们表现积极,当堂检测结果良好,学生初步达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但是课后,学生们也提出了对要点部分问题3“第四个顶点D的坐标”的确定仍不甚理解,原因出在哪里呢?

课后,笔者与本备课组老师一起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该题解答对学生的要求超越了学生当时的“最近发展区”. 课中,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而该题的解答涉及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并要求学生分类讨论. 方法一,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当AB是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时,分两种情况分别画出图形,得顶点D的坐标分别为(-4,2)和(4,2);当AB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时,画出图形,得顶点D的坐标为(2,-2). 方法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分三种情况,画出图形,可知当AB,B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时,顶点D的坐标为(4,2);当AB,A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时,顶点D的坐标为(-4,2);当AC,BC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时,顶点D的坐标为(2,-2). 由于学生还未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虽然导学稿上印有网格图,学生通过作图得出了顶点D的坐标,但是对于此时的学生来说,仍不甚理解,不能领会顶点D的坐标的求解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这个问题放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之后解答,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启发学生理解知识是促成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前提. 导学稿应是教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该课时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文本. 在编制导学稿时,教师应遵循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把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以引导学生预习、练习、总结.

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学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 科学编制导学稿,需要教师重视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洞悉学生已学的知识,熟悉教材,明确新课标要求. 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制导学稿时,首先,教师应重视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讲究恰当的呈现方式,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其次,教师编制导学稿,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掌控好难度和跨度,将教学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合理的铺垫,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引导学生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并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断增进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进而增强导学稿编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学生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