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集体冷淡:疏离还是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集体冷淡:疏离还是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过激的行为问题、扰乱集体的破坏行为和哗众取宠的捣蛋行为,用一下集体冷淡也未尝不可,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境,比如,孩子本身就有人际交往退缩的倾向,集体的冷淡会使问题更严重。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被集体冷落排斥,会让人孤独焦虑,甚至恐惧,有的还会引发攻击。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儿童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儿童在团体中的地位、儿童是否被同伴团体接纳等因素就开始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失去集体的接纳,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时,会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这种被冷落的感觉在心理学上叫“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具体来说,社会排斥是个体由于缺乏对团体必要和足够的贡献,或违反团体的行为规则,或自身形象不佳,或带有某些不受他人欢迎的人格特征而缺少人际吸引力,不被这一重要团体所接纳,从而遭到排斥、驱逐的人际互动现象。美国心理学教授Nathan DeWall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显示,“在所有的实验中,那些事先经历了社会拒绝的被试,即被评价为个性孤独、难与他人相融的人,都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这意味着,那些感到被别人抛弃的人,他们会将他人的中视为敌对,也将在人际互动中更具攻击性。”先遭他人排斥,然后对他人充满敌意,最后以暴力面对人际困境,可以说,这是许多校园杀手共有的心理历程。

社会排斥对被排斥者的自我人格易造成伤害。研究表明,受排斥的被试更多表现出失控行为,更易气馁,更难于抵制干扰,而且,被排斥者还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我损害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如选择具有高风险的行为,选择不健康的行为等等。

社会排斥可导致人际关系的重构行为。有研究表明,并非人一旦被社会排斥后,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可救药。心理研究者从社会关系需求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社会排斥导致人际关系的重构行为。按照该假设,社会排斥激励了个体的人际关系重构动机,可以导致被排斥的个体更积极地与新的关系资源进行交流、互动,进而形成密切的关系。社会排斥增强了与新的潜在关系资源进行社会联系,并与其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动机。暂时的隔离将使学生对这种“不一样”的待遇非常敏感,心理上产生的大震动,可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被集体冷淡?到底犯了什么错误?错在哪里?从而期待新关系来临。

重建新的形象需要技术与关系的支持。被排斥、被冷落的个体,能否重新建构自己新的人际关系,不仅与他们的动机、态度有关,更与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去建构,以及周围人是否会给予接纳有关。在这个节点上,集体是否给予其软着陆的机会,至关重要。

策略提升:

1.要事先制定规则。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集体冷淡,“隔离”的措施也要向学生讲清楚。

2.要有时间限制。当孩子明白集体冷淡的方式和时限时,不会只把目光聚焦于孤独恐惧本身,而会思考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境遇。

3.在规则制定之后,当学生违反规定时,要先平静地预先警告,给他一个自我补救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一个将受冷淡的心理准备,降低其心理恐惧感。

4.在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执行规则时,要明确地告知集体行动的原因和期待。明确暂时冷淡的目的,保持集体行为,而非私下个体间的排挤。要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去理解当事人,注意各类学生中可能具有过度敏感的倾向,避免引发不良的互动,诱发积极的互动。集体要保持一致,并坚持原则。如果大家的态度不坚定,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规则失去约束力。

5.当约定的时间到了,要趁热打铁地引导,询问学生是否明白自己受到冷遇的原因,引导其规范后续行为。

6.不可滥用,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排斥,常用此招,也会失去威慑的效果。

7.集体冷淡的情境中,教师忌大声严厉指责呵斥,否则会成为压倒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8.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满足的动机。珍惜、激活、发掘其内在的积极性。

9.群体的氛围至关重要。否则,易产生同学排挤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