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厚德博学播火种甘为人梯溢芳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厚德博学播火种甘为人梯溢芳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有人说教研员是距离一线教师最近的学科教学专家;有人说教研员是精通教学、教研、培训和管理的全能杂家。这些称谓都蕴含了人们对教研员的热切期望,承载着教研员对区域教育教学和学科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责任。

1996年的秋天,已经在教学第一线整整拼搏了15年的王晶老师,带着丰厚的“嫁妆”———多年积累悟得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对化学教研工作的挚爱,“嫁”给了哈尔滨市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员岗位。转眼间一个个春秋冬夏匆匆遁去,回眸十六年的教研员生涯,那些七转八弯、深深浅浅的脚窝里,有她辛苦耕耘的结晶:她参与编写了哈尔滨市中考第一本《化学考试说明》、地方课程教材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与训练·化学分册》(被纳入《行走课堂系列丛书》),多次参加了省市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命题工作;开展了针对学科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帮助学科教师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带领学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探求教学规律,指导学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并获得殊荣,培养出多名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织了各种名目的课堂教学大赛、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以及省市区化学教学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等。不经意间道道光环已罩上了她的头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荣获了哈尔滨市香坊区“三名工程”首届“名教研员”称号,这是一级人民政府给予一名学科教研员的最高奖赏。

每当谈起所取得的成绩,王晶老师总是淡淡地一笑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教研员应该做的事情,尽了一名教研员应该尽的本分而已。如果没有领导和同事的鼎力支持,没有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将独木难支、一事无成。”正是眼前这位优秀化学教研员,引领着香坊区化学教师队伍不断追求卓越,渐入生命化教育的佳境。

让读书成为教研员的一种生活方式

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先生指出:“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地讲下面堪称经典的四句话,也是他关于阅读的核心主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虽然终身学习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建立学习型社会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状况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常年所读的书籍除了所教学科的教科书、教师用书以外,诸如教育理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则很少涉猎,这必然会陷入越教知识面以及专业发展之路越狭窄的窘境。

“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要想带好学科教师队伍、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就必须能够有效地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王晶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当教研员的不一定比学科教师个头高,但一定要比学科教师站得高,因此要不断充实、完善、提升自我。”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无疑是教研员充实完善、提升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努力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研员要具有这样的勇气:把自己塑成学科教师“临摹”的范本。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使教师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也使教师的道德人格得到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也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在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近百人的团队中,王晶老师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忙里偷闲,她偶尔也会来我的办公室,推门而入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又有什么好书了?”一本好书会使她如痴如醉,一本期刊会使她爱不释手,一篇美文会使她百读不厌;而一些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书籍、文章,更是带给她思索与灵感。那一本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无声地讲述着这位普通、平凡的化学教研员跟书的不普通故事,见证了她刻苦读书的不平凡历程;那深深镌刻在她心灵里的凹凸不平、纵横交错的思想印记,织就了她由“思考者”到“思想者”的梦想。王晶老师说:“读书不仅可以改善生命的质量,更可以成就职业的幸福!在读书中我们能够忘记压力,拂去不快,远离浮躁,让心灵之舟泊进静谧的港湾、得以安顿;在读书中我们能够学会款待、打理自己的心灵,远离妒忌等人性的弱点,回归自性,亲近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好生奇怪,同是教研员为什么王晶老师组织的教研活动就那么受学科教师欢迎?为什么王晶老师在学科教师中有那么高的威望?正是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的读书积累、深邃的读书思考,使得王晶老师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并紧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一路前行,探索出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切合的教研途径,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研风格。读书让她的心灵充满快乐,让她的人格充满魅力,更让她的教研充满智慧。

让研究成为教研员的一种工作习惯

“作为一名教研员必须要有学术尊严,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靠吃老本混日子肯定是不行的。”王晶老师说。

那么,教研员的学术尊严从哪里来?

有人把教育科研比作教育发展的“倍增器”。研究并非为专家、学者所垄断,它也是中小学教师通向职业幸福的重要法门。通过研究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实然”,逐步走向教育的“应然”,最终回归教育的“本然”。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要努力做这样的“明师”,不做“匠师”;而是否具有研究的自觉意识,就成了“明师”与“匠师”的分水岭。

教研员不同于一般的教师,他是从事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教学研究能力是其履行职务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否则,也就失去了做教研员的资格;其专业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他是否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由此确立了其学术地位,决定了其学术尊严。

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学术地位,维护自身的学术尊严;另一方面,要设法唤起学科教师的研究意识,把他们引向研究这条职业幸福之路。借用一句佛家用语,教研员要做好学科教师的“影响众”。

经过对全区化学教师队伍现状作认真地摸底分析,王晶老师开展学科教研工作的思路渐渐明晰,确定了学科教研工作的长期主题,即“务本求实、特色研训,依托课题研究,带出一支优秀的化学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全区化学教学质量”。她组建了以各级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学科教师全员参与进来,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化学教学的软助,确定了《以探究实验为依托,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研究课题,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并获批准立项。

毋庸讳言,时下教育科研弄虚作假成风,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课题立了项就等于开展了研究,中间胡乱拼凑几份阶段总结,末了编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结题报告,等一纸大红证书到手,那就是全部的研究成果了。许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功利心相当严重,目的就是为评职称凑材料。从一开始王晶老师就告诫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抛去私心杂念,要能坐住板凳、定下心神、深入进去。假研究还不如不研究,除了败坏学术风气以外,无丝毫益处。要研究我们就做真研究。”她还用郑板桥那首著名的《竹石图》题画诗与老师们共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过几个循环的研究,王晶老师和学科教师筛选出了几十套探究实验方案应用于全区化学课堂教学,改善了既往学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成了“发展学生能力”的预期目标。日前,这一课题已经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圆满结题。

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科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提高教师。王晶老师说:“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接触到了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亲身体验了完整、严谨的研究过程,不仅提高了我自身的素质,而且带动了全区化学教师共同发展。”一批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批学者型、专家型化学教师崭露头角。仅以2010年的赛课为例,在她的精心指导下,王海涛老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上获得特等奖;安旭老师在东北三省四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参加省说课大赛的10名老师全部获得一等奖;参加市“烛光杯”大赛的10名老师,其中1人获得特等奖,9人获得一等奖。可谓果满枝头霞满天!

让服务成为教研员的一种职业本分

“如果说教研员自身建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是工作之基,那么促进教师发展,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区域教育均衡,让区内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则是教研员的工作之本。”王晶老师充满使命感地说,“尽管有人认为这些似乎高不可攀,但这绝对应该成为每一名教研员的工作追求。”

现在的哈尔滨市香坊区是由原香坊区与动力区合并而成的,学校点多面广、校际差距较大。在调研中王晶老师发现,郊区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化学教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但大都比较年轻而且人数不多,有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名化学教师,根本无法开展校内集体备课。由于缺乏同伴互助,再加上学校远离市区,信息不畅,这些化学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以及对课标、教科书的独立解读,无形中限制了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制约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郊区化学老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孩子们的法定权利;而市区学校拥有一大批各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省市都很有名气,如何把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辐射全区呢?王晶老师一直在苦苦地思考这个问题,而赴大西北的一次支教活动触发了她的灵感。

2007年9月,王晶老师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赴甘肃酒泉的支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她发现,当地老师们的脸上不仅写满了对名师的尊重和羡慕,更流露出他们处境的尴尬和无奈。她作了如下反思:“这种雪中送炭式的高水平的课虽然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但是仅仅几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敏感的学生们一定会觉察出跟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所谓名师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当地的老师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会不会受损?等我们这些‘远来的和尚’走后,学生们还会亲其师、信其道吗?回想几年来区域内的援教活动,又有哪一次不留下‘远水不解近渴’的缺憾?”。

从酒泉回来后,王晶老师决心创新援教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以点燃郊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之火。将以往“让师生感受高水平教学”的送课下乡模式,改为以援助教师为主,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为首要任务;既能帮助受援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又能使受援教师摆脱尴尬,同时援教教师自身也能得到提升。为此她组建了学科骨干志愿团队,确定了“四个一”援教方案: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备一阶段课,送一批教学资源。

王晶老师对全区化学教师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地处远郊的134中学引起了她的极大关注,该校共有两名化学教师,一名年近50岁,另一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于是,她决定把134中学作为新学期援教的第一个目标。

翻开王晶老师的工作日志,可以读到这样一个“冻人”又“动人”的故事。2007年11月6日清晨,王晶老师和7位骨干教师向134中学进发。车窗外万木萧疏,道路坑洼不平,车子颠簸得很厉害。当听说134中学的许多老师,每天上下班通勤就奔波在这条路上时,大家感慨万端。

援教小组受到了134中学领导和老师的热烈欢迎。按照预先安排,首先要听一节该校化学教师的课。上课的就是刚分配来的新教师———小李老师,当她受领上课任务时,小李老师是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自己刚刚参加工作且身处远郊中学,就得到这么多教学高手面对面的指导,紧张的是自己的教学经验几乎为零,课万一上砸了,有负王晶老师的期望。此前王晶老师多次与小李老师通电话,一次次地鼓励她,帮助她树立信心。听完课后,援教小组成员从教育理念、教材处理、教学技能到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给予了小李老师细致如微的指导。之后,又与小李老师同备了一个单元的课,从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细节的处理,援教小组的骨干教师们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学感悟倾囊相授,用小李老师的话说,名师们把压箱底儿的宝贝和看家的绝活都毫无保留地拿了出来,这让小李老师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这次援教后,王晶老师不失时机地组织骨干教师们进行总结反思。为了把援教工作深入地开展下去,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修订了援教方案,由原来的“四个一”发展为“五个一”,即增加了“由援教小组对受援教师跟踪培养,为受援教师教师建立一个跟踪培养档案”。

援教活动不仅使受援教师得到了尊重,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骨干教师们的潜能得以挖掘,作用得以发挥,地位得以确立,价值得以认同,需要得以满足,进取心从休眠状态中被再度激活,那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不良情绪被彻底排解掉,他们更加珍视自身价值,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王晶老师和她的伙伴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年轻教师的成长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援教活动更需要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在为薄弱学校的教师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的教学经验、生动的教学范例的同时,也要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增强吐故纳新的能力,加深对课改理念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从而缩短城乡差别、校际差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骨干、名优教师与薄弱学校的教师零距离接触,既促进了骨干、名优教师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区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东风送暖连蕾满,援教新花并蒂开。几年来,从城市到乡村,王晶老师和援教小组成员走遍了全区每一所初中学校,惠及了全区每一名化学教师。她欣慰的是,受援学校的面貌正在改变,受援教师的进步显而易见。市化学教研员来香坊区调研,听了来自郊区某中学老师执教的一节复习课,教风朴实、课堂高效等特点,赢得了专家的好评。在全区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来自市内某中学的老师做了一节公开课,他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旺盛,教师挥洒自如、收放有度,这堂课取得了圆满成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援教活动的深入开展,创新了教研方式、拓宽了教研渠道,使得广大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由“要我提高”到“我要提高”的转化。如果说援教活动对全区化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的话,那么王晶老师就是那个启动援教活动“马达”的人。

志深笔长,节高人重。王晶老师说:“教研员要主动读书、主动研究、主动服务,做学科教师生命中的贵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