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拾文本 再现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拾文本 再现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考查的形式和内容无法以教材文本为根本,这样就让部分老师忽视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觉得语文就是靠悟性。由此导致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脱离文本甚至抛弃文本的现象,久而久之,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要么就是不假思索地举手一大片,站起来一回答就是错的,问学生此答案的依据何在,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就这么认为的,老师提醒他到课文中找依据,结果学生愣在那里半天也找不到;要么就是问题提出老半天,如石沉大海,无人回答。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能好好利用教材文本。殊不知,语文考试中那些考题表面是课堂外的文章,其考查的内容却是课内的知识。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教材文本,只有紧扣教材文本,将其读懂、读透、读深、读精,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初读文本――求准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倚重手中的教辅资料,忽视文本的阅读。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一个哈姆雷特读一千遍,那也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文本,每次教学都要通过认真解读,从中挖掘深意,寻找新意。

一位老师在执教《端午日》时提问:“在湘西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学生们都马上高高举起手抢着回答,其中一个学生说“穿新衣,喝雄黄酒,在额头上画王字,赛龙舟,追赶鸭子等。”回答完毕后,同学们纷纷附和表赞同,老师又问:“有不同意见或有补充的吗?”大家莫名其妙地地看着老师,甚是疑惑。老师又提示大家,再从课文中找找,刚才回答有没有不够准确的地方,结果一个细心的女生从课文第一句就找到了答案,原来不是喝雄黄酒,而是蘸酒画王字。可见,只有认真阅读文本,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涵,减少低级错误,和学生一起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细读文本――求深

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仅要有量,还应有质。也就是说,教师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要能仔细品味出学生未品味出的意蕴,要善于发现学生未发现的内容,要能找到学生未找到的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向文本教学更深处“漫溯”,更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学习《社戏》时,笔者请学生用“我愿意与……交朋友,因为……”这一句式来发言,一个学生是这么说的:“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因为他憨厚无私”。对于孩子的回答,我们当然予以肯定,因为书上的简析和大部分教辅书上都是这么说的。课后笔者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阿发决定让大伙“偷”他家豆之前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往来的摸了一回”,发现他家的豆最大,于是才有了“偷”他家豆的决定。试想一下,阿发发现别人家的豆比他家的豆大,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呢?如果阿发说“偷”别人家的豆,那是否就得说阿发自私呢?或者试探的不是阿发是双喜,那是否同样也可以说双喜是憨厚无私的呢?笔者认为,鲁迅给我们塑造的这群平桥村的孩子个个都是淳朴天真的,在他们的心里,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也无需在他们头上加上一些社会元素,他们就是一群简单,快乐,淳朴的孩子。

三、再读文本――求精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学习犹如大海捞针,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南宋学者陈善主张读书要:“入乎其微,出乎其外”。这句话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好的指导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教学内容与文本作者、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相关联,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就特别重视这些方面的要求,考试也倾向于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笔者在一堂语言表达训练课上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当你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一个同学正若无其事地把纸团扔在课桌旁的走道上,这时你该怎样用同学比较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劝同学改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这样的事几乎天天就在他们身边发生,怎么说怎么做,大部分学生肯定都经历过。思考片刻让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大出所料,责怪、埋怨、挖苦讽刺的语气占到一大半。看来要让学生合格走出文本,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啊。

初读文本,关注语言,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细读文本,归纳特点,深度理解文本意蕴;再读文本,走出文本博识,联系实际,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重拾教材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