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养正于蒙”引发的现代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养正于蒙”引发的现代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在人们幼年开蒙之际对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良好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养正于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当今社会存在许多训蒙失当的现象,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如今启蒙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古代“养正于蒙”思想中的很多合理因素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养正于蒙;训蒙失当;原因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78-02

所谓“养正于蒙”,是指在少年儿童智慧开蒙之际对其施加影响,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在促使古人自幼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观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童蒙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得以拓宽,但其最终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从时代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当代思想品德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古代训蒙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并使之为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服务。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一、古代训蒙的主要路径

“养正于蒙”的教育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易》便已提出“蒙以养正”的思想,至唐宋时期童蒙教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程序。按照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四岁左右为开蒙的最佳时期。此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心地纯洁且接受能力强,较易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具体说来,古代童蒙教育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路径:

(一)学习蒙学经典教材

几千年来,我国根据童蒙教育的规律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先后编写了卷帙浩繁的启蒙教材。这些蒙学教材和读物便于诵读记忆,流传甚广,如《急就篇》、《千字文》、《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等。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可划分为博物类、家庭蒙养类、起居礼仪类、伦理道德类等多种类别,不但可以运用于学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齐之以礼”、“节之以规”

古人注重在儿童开蒙之际便对其进行行为礼仪和日常规范的教育,这也是品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体现。如《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请贵洁,不贵华”详实地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与之前蒙学教材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是,该路径与儿童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对儿童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家庭蒙养的具体指导。

(三)社会环境的合理营造

无论是儿童诵读的蒙学教材,还是接受的礼仪规范,都是在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这一目的下产生的。一方面,许多事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楷模,在社会中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如古时男子的加冠礼,在家族和社会的渲染下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既有行为约束作用,兼具强大的心理暗示功能。可以说,古代人们自幼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结合。

二、现今训蒙失当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在儿童启蒙教育上投入了较之以往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的童蒙教育正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信息爆炸时代来临、价值观念开始多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传统观念逐渐淡漠等现象密不可分,总的来说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主体训蒙失当、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对于尚未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他的“第一学校”。家长在童蒙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示范和熏陶将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推进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子女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子女的教育上,但也容易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智慧开蒙之际并未以及时的教育对儿童的贪玩天性加以适当、合理地约束,纵容子女沉迷于空洞无物甚至具有不良导向的漫画、动画片及电脑游戏;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独生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过早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子女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养正”,未能在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之际对其施加指导性的有益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因素

蒙学、小学和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的三个阶段。儿童在步入学校之后,学校取代家庭和社会,成为童蒙教育的主要力量。按照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便从形式上开始接受一些浅显的教育,这与我国古代教育传统中的最佳开蒙时间是基本吻合的。但从其教育内容上看,学校教育未能合理地吸收古代蒙学经典中的精华,忽略了蒙学经典中合理因素对儿童启蒙的重要作用,不但错过了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最佳时机,而且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流失。另外,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蒙学教育队伍也是产生训蒙失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说来:首先,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会使儿童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攀比、拜金、自私等错误的品德意识;其次,给儿童带来更多乐趣的漫画、电视、电脑并未承担起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义务,其中很多内容空洞,甚至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不利于童蒙教育的开展;最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社会淡忘,快餐文化盛行,这既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常形态,也无法为童蒙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三、古代训蒙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对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我们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古代蒙学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意识的烙印,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很多具有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说,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代童蒙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充分运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一)家庭应承担更多的训蒙义务

正如前文所述,家庭环境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始基性的作用。如此家庭应承担更多的训蒙义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家庭成员要进行正确的主观导向。子女在智慧开蒙之际,最先学习和效仿的便是身边亲近的长辈,因此,家庭成员应当注重自身良好修养的养成,在主观上给予子女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导向。一方面,家庭成员要从生活细节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应注重向子女灌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等良好的品德观念,并保护子女免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袭。

其次,家庭成员应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果说言行示范、思想灌输属于主观环境的范畴,那么家庭还应为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子女更少地接触空洞无物、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甚至会对其价值观产生误导的漫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另一方面,家长应多让子女接触对儿童良好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大有裨益的蒙学经典读物,如《三字经》、《少仪外传》、《家范》等,并帮助子女加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

(二)学校应进行系统的经典教育

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学校便成了开展童蒙教育的主阵地。但当前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思想品德教育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忽视了蒙学经典教材的重要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培养专门的蒙学教育队伍等多方面加以调整。笔者将相应措施的开展概括为“两个阶段论”,即短期和长期两阶段。

从短期层面上看,学校应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应初步引入一些简单的蒙学经典教材来配合现今的音乐、绘画和简单的识字教育。在小学教学阶段,则应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不是使之成为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陪衬;另外,幼儿园和小学的蒙学经典教育还应两点成线,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小学生对古代蒙学经典教材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从长期层面上看,学校应当培养专门的蒙学教育队伍。就幼儿园来说,幼师是蒙学教育中的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幼师的综合素质并不过关,大部分幼师只是在音乐或美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幼师自身可能对不了解古代的蒙学经典教材。就小学来说,思想品德教育的任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相关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其人才队伍的建设无法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从长远上看,学校应加强对幼师和思想品德教师的队伍建设,使之更加专业化,并形成梯队班子的良好循环。

(三)社会应自觉承担更多的责任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的大环境对儿童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儿童的“塑造”,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说。

从微观层面上看,社会个人或团体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不能唯利是图。例如,漫画、动画片和电脑游戏的制作者和销售商,应当认识到其产品面向儿童的特点,在发挥其产品开发智力、娱乐生活等功能的同时,杜绝生产和发售具有不良信息或传达错误价值观念的产品。

从宏观层面上看,整个社会应当积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并坚持与错误的价值观做斗争。价值观的多元化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则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到内容各异、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鼓励人们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切实贯彻八荣八耻,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形成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保护儿童免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的侵扰。

参考文献:

[1]陈学恂,金忠明.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

[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77.

[3]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其现代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4]徐龙玺.习与知长,心与化成――我国古代少年儿童养成路径浅谈[J].吉林教育,2006(11).

[5]徐兰兰.“养正于蒙”――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几认

识[J].政治课教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