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回味无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回味无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人们总爱利用悬念的设计去激发观众的兴趣,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利用悬念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心中产生学习的驱力,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学中的悬念说白了就是能够诱发学生关注和期盼的那个“点”,学生关注了、期盼了、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悬念的设计是一门学问,巧妙的设计可以课堂教学平中见奇,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捕捉好有利的时机,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等特点巧妙设置。悬念的设计要把握好一个度,如同让学生去摘苹果什么的,轻松摘得,没有劲;最终都没有摘得,有点扫兴;而学生跳一跳之后摘到了会非常来劲,所以悬念的设置就旨在让学生在“跳一跳”后获得果实。下面我将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说说如何通过设计悬念让语文课堂教学扣人心弦?

一、在疑问处设悬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在疑问处设悬可以让学生在感到困惑的同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学生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竞争的势头,学生的内心会油然而生起一股学习的动力,为了回答这个疑,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自己通读课文后有什么疑问需要得到解决?于是有的学生问:“这‘半截蜡烛’有这么重要吗?”有的学生问:“伯诺德一家是如何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的?”还有的学生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想出其它更好的办法呢?”……这位教师把这些疑点稍作整理,由浅入深地呈现出来,在表扬学生发现疑点的同时追问学生:“你们能帮着解决这些疑问吗?”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谁都不想掉队,争先恐后地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因为同学们都想成为解决疑问的勇士。

二、在预习中设悬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养成了一个让学生预习的习惯,但是我的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些字词的理顺任务,我也常常根据文本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悬念去诱发学生兴趣满满地预习课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预习《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故事性的悬念:“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太阳升起的白天,人们忙着耕种,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忙着织布,他们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可是有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到处都是黑漆漆的一片,据说是两条恶龙吞吃了它们……是谁降服了恶龙,拯救了日月?”这样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并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学生们兴趣浓浓,主动地进行着预习阅读。

三、在导入处设悬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精心设计好的导语,以便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实践证明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有时候巧妙地卖个关子也能够搭起一个非常宽广的让境界飞跃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轻轻拨起,进入跃跃欲试的最佳状态。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

生:读过。

师:里面的哪个英雄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诸葛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他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生:赵云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赵云忠心耿耿。

……

师:给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人物和某某同学一样是刘备,关于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

师:对,那你知道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你能具体说说是怎样三顾的?三顾茅庐后有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

学生看三国演义只是走马观花,他们对此历史故事也是略知皮毛,正当他们为自己稍懂三国沾沾自喜时,教师抛出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陷入了“僵局”之中,天生不服输的本性使得孩子一下子提高了积极性,渴望更深层次地了解三国人物,于是学生们主动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之中去。

四、在情节中设悬

在故事情节的讲解中,如果在中途打一个结,也能在诱惑学生期待的同时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教师首先呈现了一些艾滋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艾滋病的资料,更多地感觉艾滋病人的痛苦和不幸,然后轻声地问学生:“如果你的妈妈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你,你会怎样的生活?猜猜看你周围的人又会怎样地看你呢?”学生的回答都能够看出他们的脆弱,也都能够体验出周围人的冷漠。此刻我接着追问:“文中的恩科西被人称为‘小斗士’,他究竟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是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的?你能真正说说恩科西被人们称为‘小斗士’的理由吗?”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地激发,学生在生疑―释疑的循环中激发求知的欲望,获得探究的动力,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大大提高。

五、在结尾处设悬

在教学的结尾处一样可以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结尾处的悬念可以留给学生一个更多的探索空间,使学生为“且听下次分解”提前做好准备,学生的思维为了解决新的悬念而继续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且教材中每个单元编入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顺序和联系,内容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似处和可比处,因此,教师在前一篇课文结束时设下的悬念往往可以打开下一篇课文的大门,教师在两课知识的“交接点”处设置的悬念仿佛是平淡处起的波澜,自觉让学生产生解“疑”的需要。

悬念的设置要水到渠成,忌为悬念而悬念,教师设置的悬念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等,尽量让悬念吸引住学生,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学习活动,彰显“悬念”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