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问”有感情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问”有感情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每一个学段继续要求“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又从总体上作了具体的说明,再次使之成为热点话题。但有两个问题一直盘旋在很多老师心中,笔者问出来,并试解答之。

一问:有感情朗读,意到读成

有人认为,有感情朗读不需要技巧的训练,意到读自成,正如舞蹈的诞生一样,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是这样吗?

一答:有感情朗读,以技促意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理解、情意在有感情朗读中的作用,无论我们从主观上多么希望,孩子能以理解、情意的支撑而自动读出自己的感情来,但还是无法否认适当、适合的技术的作用,正如新课标指出,“恰当的语气、语调”还是需要学习的。理解,需要知识修养;表达,需要朗读技术,善于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会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没有技术的支撑,朗读容易陷入单调枯燥,呆滞死板。然而,这里还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会指导孩子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过程,总体上应该是一个“以技促意”的过程。

有感情朗读,需要兴趣。有感情朗读,必须激发孩子的“内需”,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师首先让孩子反复读课文,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是你自己?你如何想?自己读读,去了解。接着采取一种“角色自居”的方法,借助插图让孩子把自己当做那个小女孩,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为什么?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表达,要表达什么,朗读的内驱力被激发了出来,自然希望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

有感情朗读,需能“聚变”。有感情朗读指导可运用“聚变”效应。很多课文并不需要段段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有些长课文,每段都有感情朗读指导从时间上也不允许。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选择语段进行重点教学,善于选择好“读点”,重拳出击,深究细读,兼顾整体,使局部能促进整体,使一个“读点”的理解能观照整篇课文的理解,一个“读点”的感情朗读能启发和牵动整篇课文的“朗读”。

有感情朗读,需用“技巧”。技巧是技术的具体化。这里的技巧,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的技巧。有感情朗读是一种音乐性的行为,所谓音乐性,就是通过节奏、声调、重音、停顿的变化,在主旋律中形成一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变化,从而传达情感。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节奏、声调、重音和停顿的变化,所传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个具体的文本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善于基于自己的理解,在心中甚至用笔标示出重音词、语调、停顿和节奏,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长久坚持训练,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炉火纯青”,从而达成课标中“恰当”的要求。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技巧训练当成一种脱离情意融合的“纯技巧”训练,那种“顿号停0.25秒,逗号停0.5秒,句终号停1秒,段落之间停2秒”的机械训练,有待商榷。

有感情朗读,需有“示范”。尤其是在低年级。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儿童还无法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确定,因此,他们即使有理解,也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他们还不知道选择所谓的“重音”“轻音”,所谓的“停顿”“节奏”,此时教师的范读、领读便显得特别重要。到了中高年级,教师的范读则应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当孩子确实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教师予以范读,但更多的时候,教师的范读应是与孩子的一种碰撞,以激发孩子的个性意识,使孩子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有感情朗读,需求“统握”。所谓“统握”,就是能够发现并把握一个文本从开始正确流利朗读到自主表现读的内在规律。有研究认为,与智力发展规律、人的学习规律相一致,有感情朗读有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涡式循环、往复上升过程。浪漫阶段主要是凭着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读通读畅;精确阶段主要是从节奏、停顿、轻重等方面,深刻理解体会,侧重于为什么通过这种声音表现的深刻理解文本;综合阶段主要是在深刻理解、掌握技巧后,融进自己的某种情感,采用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仿佛是在自说自话,进行表现性朗读。无论有感情朗读如何指导,最终都不应该脱离怀特海先生所发现的这个金科玉律。

二问:有感情朗读,有类可探

有人认为,朗读没有类文本规律可言,只是说有的文章可以拿来用读解决,有的教师必须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读。而在读的时候,读者的处理方式决定了读的效果。还有人认为,即使同一种文本,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会相同。

二答:有感情朗读,有类可探

在我国第一位创立“朗读学”和“朗读美学”的著名播音员、朗诵家张颂先生在他的著作《朗诵学》中认为,朗读时,不同题材的作品是有着不同要求的,他并且介绍了记叙文、议论文、小说、寓言、诗歌、文言文的不同读法。我们对此观点深表赞同,比如:

写人类散文。张颂先生说,要分别对待,并且把我中心人物如何突出,一般人物如何表现,“我”在什么位置。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人物,都要写意化,写意化,就是要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深度为重点,照顾人物的性格、年龄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意,就是不要模拟人物的音容笑貌、发言土语,那种压低声音、捏尖声音的模拟,只能给人以做作感。这是从朗读技巧层面来讲的,如果从情意表达方面,有人认为,写人类散文主要要读出对人物的“同情”,要能与文中的人形成情感的共鸣。

写景、物类散文。写景类散文首先要关注“景物”,要发现出“景、物”的“美、丑”来,要让景入眼中,入心中,然后出乎口外。写景类散文,无论如何读,对景物的好恶感觉如果读不出来,则是失败。

写事类散文。有一位教研员以《“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对写事类散文也作了研究,他认为,这篇课文,就要读出“爱”来。在朗读的时候,作者虽然不在场,但读者则一定要进入叙事的场景中,揣摩事情发展的线索,事情叙述过程中某些细节给我们的启示。写事类散文,就是要读出事情的意蕴来,无论这个事情的意蕴,原本是作者的,还是现在变成了读者的。

议论类散文。张颂先生认为,论说类散文的朗读,必须透辟地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推理融汇贯通,明确“有的放矢”的内涵、作用,并以切身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用具有逻辑“钳力”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论点鲜明、态度明朗、语气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