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理论走向实践和泛珠合作的逐步深化,广西开始成为我国新兴的经济热点地区之一。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北海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实现率先崛起。

[关键词]中国―东盟;泛北合作;产业转移

[作者简介]李光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管理学硕士,广西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84-05

随着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理论走向实践和泛珠合作的逐步深化,广西开始成为我国新兴的经济热点地区之一。在广西的产业发展策略选择上,由于广西原来的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层次偏低、规模偏小,因此,广西明确提出,把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广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从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看,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到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的阶段。北海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临近广东,人文上与广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把握机遇、脱颖而出,是北海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结合北海的实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为北海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言。

一、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成因和特征分析

(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经济学上的梯度转移理论,指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区域间以不同的技术经济层次进行产业布局,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经济势能的梯度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产业会不断向下一层次地区转移。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承接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从最初的珠三角开放吸引了港澳和台湾地区的低端制造业向深圳、东莞等地转移,形成了我国第一波的加工业发展浪潮;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上海浦东的大开放,长三角地区成为了国际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这过程中,渤海湾地区承接韩国、日本的制造业转移、福建承接台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等局部的产业转移也伴随在整个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浪潮当中,使我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二)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区域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土地供应、水电供应等。如广东最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依托香港和深圳密集的国际航班,如果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就必须要求距离主要港口不能太远,否则物流成本过高,企业就难以承受;对该转移地的水电供应要相应充足;最好有标准厂房供应等。

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人口和劳动力一旦形成就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一个地区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本地区产业的形成。东部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由于就业人口大量向服务业转移,同时工人福利长期保持低水平,使其出现了民工荒,这也是部分企业需要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原因。

3、其他因素。产业基础、文化积淀、政策引导、服务能力甚至地区知名度,都会对本地区的产业形成构成影响。产业基础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配套程度。现代制造业已经发展到分工很细的阶段,单纯某个环节的生产转移很难在一个完全没有配套的地方生存下去。同时,该地区的文化适不适合外商的生活也,非常重要。比如,苏州在招商引资的过程别注意打文化牌就取得了很大成功。该地区的政府服务能力、知名度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是以商引商的重要保障。

(三)出现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生产要素供应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人力资源方面。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福利。也就是说,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逐步老龄化、就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时候,我国长期有取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源。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福利正在逐步消失。从2005年开始,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出现了工人荒,到了2006年更加明显,工厂出现了到处抢人的现象,工资也不断上涨。相比之下,把工厂迁到这些工人老家来,利用中西部地区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的考虑因素。

其次是土地供应。原来珠三角地区(宝安、东莞)一带,很多都是当地农村建厂房出租给企业,现在土地价值上涨了,会要求企业进行搬迁;同时由于企业过于密集,东部地区在工业用地上也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中西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还会开出很多优惠条件,使中小企业愿意整体搬迁,大企业从战略发展布局考虑也会提前去布点。

还有就是水电等要素供应。我国从2004年开始出现电荒,2005年到达高峰。很多企业对此记忆犹新,当时工厂停电,订单完全被打乱,水的价格也上涨,使企业成本大幅上升。中西部丰富的水、电资源对企业很有吸引力。

2、政策因素。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为了消除地方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从宏观政策开始逐步引导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2007年了44号公告,公告指出,对东部地区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实行银行保证金“实转”管理,对中西部地区仍可“空转”。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东部的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玩具、五金、塑胶、制衣、制鞋等传统产业)的冲击巨大。虽然后来由于企业反响过大,对此作了一些修正,延长了过渡期,但这已明确表明国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转移的决心。

同时,随着国家把节能减排和土地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强化了环境、能源、土地的硬约束,使很多企业感觉到在东部地区的成本越来越上涨,而转移到西部,从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重新规划,也有利于企业的新生。

(四)目前产业转移呈现的特点

1、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2、产业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轻工业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东、中、西部轻工业发展速度分别为25.7%、34.7%和32.7%,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分别快于东部地区9个和7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其中,中部8个省份中的5省增速超30%,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3、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向西转移趋势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如有色金属加工、建材、轻纺等行业,为了降低

运输成本,直接转移至离原材料产地较近和能源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是最明智的选择。尤其是能源产业,因为它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可以实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东部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中游产业向西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4、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集中自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等地,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被称之为“双三角”的地区,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其产业转移的力度不断增大。以珠三角为例,2005年以来,广东省先后组织企业4次赴广西、2次赴湖南进行经贸考察、协作活动,推进与广西、湖南的经贸合作,成为启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广东分别与广西、湖南签订的经贸合作合同金额达844亿元人民币,使广东的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与广西、湖南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得到了很好的优化组合。对目前广西而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仍应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

东部产业转移的这些特点,对北海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北海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的途径。北海和整个广西一样,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北海工业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北海近两年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辐射和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打造中国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产业转移的重大项目,如中电集团北海电子产业园、三洋永昶电子基地、中粮20万吨燃料乙醇等项目相继落户北海。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全市共引进东部地区项目投资总额176.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1亿元,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产业层次不断提高、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开始,北海开始承接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小、散、乱项目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企业规模小、运作不够规范,技术含量不高。它们转移到北海主要看中的是当地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宜的土地资源。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广西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一大批产业层次高、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开始落户。如中电项目,5年内工业增加值可达100亿元,相当北海目前工业水平的2倍;三洋和永昶合作的激光头项目,将把北海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前三位的激光头生产基地。

2、承接地从珠三角向其他地区扩展。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升温,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也从单纯的珠三角扩展到长三角和国内其他地区,如“杭州产业园”项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3、主导产业逐步明晰。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北海发展产业的思路在不断的明晰。市政府提出,要以最宜人居的环境优势承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临海的优势承接临海重化工业,以面临东盟大市场的优势承接一头在外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业转移。根据这一思路,林浆纸、中电等项目不断推进,形成了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

4、从“候鸟”型开始向“榕树型”转变。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从国内外承接产业的情况看,单一产品生产引进,如果这一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弱,成本高,回报率低甚至亏损,引进的这一产品很有可能会飞走,北海就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情况。通过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承接项目――产业链长――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承接目标,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良性发展的格局,北海承接产业开始出现搞好一个、引进一串、辐射一片的带动和集聚效应。

三、北海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物流发展层次较低,制约明显。从北海的区位来看,南向北部湾,东与广东交界,西与越南相临,是西部地区唯一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齐备的城市。但在当前,北海的交通基础设施硬件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物流发展的层次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从海港看,北海目前承担主要货物吞吐量的石埠岭港区仅四个万吨级泊位,2006年货物吞吐量刚刚突破400万吨,集装箱驳船基本在100标箱的规模,必须通过香港中转,且航班不稳定,这对承接物流要求很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制约很大;机场仅开通了至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些城市的航班,2006年旅客吞吐量16.2万人次,而且大多是红眼航班,至香港的国际航班一直没有恢复,这对高层次的商务客人到北海影响很大,同时空港物流基本处于比较低层次的状态;火车运营方面,现在仅开通至南宁的城际列车,由于属地方铁路,在货物运输上比国家铁路要贵,也制约了货物运量的扩大;相对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北通南宁桂林,东通广州深圳,距离广州600公里,相比而言,广西的梧州、玉林等地,距离广州更近,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北海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是有力的竞争。

2、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裕,但网络不健全,喜中有忧。北海自身人口150万,常年在广东打工的就有10万以上。同时北海周边的钦州、防城、玉林、贵港等地可以相对便捷流动到北海就业的人员数量也比较可观。但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招工网络不健全,企业很难像珠三角通过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大规模招工,集中体现出了劳动部门和从事劳动力中介的各类机构在观念、手段上尚未能和企业需求匹配的弱点;二是劳动力本身的就业观念也有待改善,比较集中体现在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三是人职前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不足,理论和实际存在一定脱节,学生到了企业适应过程较长。目前北海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周边的玉林等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出台相应优惠政策,但操作落实有一定差距,优势不明显。为了更好地推进产业转移,广西出台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政策从税收、服务、厂房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规定,是一份操作性较强的文件。北海尚未根据自治区的政策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但有的地市在自治区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自己的优惠政策,加上周边的江西、湖南等省在土地等方面有非常大胆的运作,因此,北海具备的政策优势并不明显。

4、平台建设初具规模,优势明显,但运作不够顺畅。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各个工业园区,北海相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优势。国家级北海出口加工区,现已引进项目36个,成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北海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现作为北海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阵地,引进了中国电子集团等重量级的企业;另外合浦工业园作为资源性加工企业的承接

地,高新园区作为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的承接地,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承接体系,与周边城市相比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目前这些园区的体制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园区的规划、土地、财政等方面的权力不到位,使园区在项目推进上仍存在障碍,影响了推进进度。

5、水电等生产要素充足,仍有急需完善之处。北海的水资源丰富,北海目前的供水能力完全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还有北郊水厂准备投入使用;北海电力充足,北海铁山港60万千瓦电厂建成投产,改变了北海原来处于广西电网末端的历史。亟需完善的是城市污水的处理,北海现有污水处理厂一个,但相关的管网建设还很不完善,很多路网的污水还排不到污水处理厂,必须尽快完善。

6、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营造亲商环境尚需创新观念。北海经过多次整顿投资软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软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但与一些做得好的城市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表现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政府审批流程设置不合理、吃拿卡要现象仍然存在等。同时,北海在亲商爱商富商的观念和做法上需要学习其他城市的一些创新做法,如颁发“绿卡”,授予“荣誉市民”等。

四、建议北海承接产业转移选取的策略

1、各园区平台分工协作策略。前面提到,北海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上是相对有优势的,因此,各园区应采用分工协作的策略承接产业转移,避免相互内耗。北海市工业园作为北海市“一带两湾”城市格局的重要布点,应充分利用土地充裕、面积连片的优势,承接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生产规模的转移项目,特别是根据北海市建设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项目列为首选;出口加工区产业特征明显,应重点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进驻;高新园区土地存量较少,同时位于市区和银滩的连接部,应作为承接区域性总部基地、研发基地的首选;合浦工业园土地相对充裕,但离城区较远,应重点承接资源性产品加工企业,如水果、海产等当地丰富资源的加工。几个园区定位明确后,相互合作,形成“多赢”的局面。

2、高起点的选择承接策略。作为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首先是一些产业层次低、能耗大、污染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积极转移出来。但北海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应坚持高起点的选择策略。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北海市成功地引进了中国电子集团,将带动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坚持引大引强,才能使北海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形成北海是龙头、其他城市为北海做配套这样的格局,突出北海在实际产业布局中的中心作用。

3、发展和环保并举的策略。北海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在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和环保并举。有人一提环保就认为不能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矛盾。发展重化工业对一个地方的产业形成、财税增长具有很大好处,关键是采用什么工艺。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式城市,但新加坡的炼油等重化工业是非常发达的;相反电子加工业有一些工序的环保处理到现在还是世界难题。产业进入时环保要控制,以环保促产业,产业发展了,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完善环保设施,可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并存”。

4、注重产业链建设策略。现代工业发展到现阶段,已形成了很细的分工,珠三角作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制造中心,就是因为形成了很完善的配套体系,所有需要配套的料件,只需一个电话,一个小时即可送到,形成了高效的一小时经济圈。北海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大产业链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产业基础,壮大“榕树”经济。

五、北海承接产业转移应做好的工作

1、加大物流软硬件建设力度。前面提到,北海的物流仍处于低层次的运作阶段,基础设施硬件也很不完善,必须加大物流软硬件的建设,使北海在北部湾地区形成海陆空交通枢纽地位。

2、加大劳动力培训和网络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劳动力对企业的吸引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招工引资”。因此,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供应网络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能使北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拔得头筹。

3、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要从根本上理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各工业类园区的管理体制,赋予园区管理的规划、建设、财政权力,结合北海的实际,可以采用大管委会来统管小管委会的方式来解决,不增加现有人员。园区本身应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快捷的入驻载体。

4、加大口岸软硬件的建设。广西由于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口岸通关在软硬件方面比发达地区都有较大差距,必须从各个层面重视北海的口岸建设,为产业转移项目提供快捷的对接世界的通道。

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敢于把最优秀的人员派到东部发达地区去招商,要敢于加大前期的投入和后期奖励的兑现。同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励措施,发挥社会力量招商中的作用,逐步催生一专业的招商公司。

6、注意改善投资软环境。投资软环境的建设除了要从制度上改变办事人员的衙门作风,还要从体制上逐步优化办事流程,流程再造甚至比纯粹地改变作风更重要。只有流程明晰快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法制、公正、快捷、透明的投资环境。

7、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作为对转移项目的优惠的实质就是对地方财政的牺牲。作为财力比较紧张的地市,要在土地等前期投入体现优惠,必须借助外力。可通过组建投资公司等形式争取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贷款,同时政府还应在商业用地上给予工业用地前期的亏损弥补。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前期投入的资金,才能形成园区的长期盈亏平衡。

当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估计这一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需5年左右完成。面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态势,北海要树立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投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软硬环境,不失时机地引进产业,壮大工业,扩大经济总量,推动北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北海在北部湾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