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T.S.艾略特与英美新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T.S.艾略特与英美新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评”的开山大师, 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他主张作家要放弃个性,文学作品要放到文学传统中按照作品本身去加以理解。他对印象式批评的批判可以视为英美新批评的先驱。

【关键词】T.S.艾略特;英美新批评

肇始于20 世纪20 年代的英国、而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文坛上大放异彩的英美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出现一方面与20 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在文学形式、技巧与艺术手段上的大胆创新有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的运用史料或传记性材料来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传记式文学批评的反叛的结果。与传统传记式文学批评不同的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对作者思想状况的研究会使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品本身转向对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的研究“。他们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记等多方面背景的,他们反对一切以考证为特色的传统理论批评模式力图将文学研究的重心由外部关系转移到文学文本自身上来,表现出文学研究的“向内转”的倾向,他们的出现宣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他们不满意评论界将他们称之为“新批评”,而试图用自己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来为自己正名,将他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称之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理论”等等,其中强调文学的本体论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观点。

一、反意图论

英美新批评明显表现出反意图论倾向。艾略特在《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兰色姆在他著名的批评论著《新批评》的结语中也提到诗歌不是道德说教, 不是多情、敏感或/感情发泄, 因此从作者意图去探讨文学作品是无用的。在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意图谬见》( Intentional Fallacy) 中更是彻底地否定了意图论,” 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

文学批评中, 凡棘手的问题,鲜有不是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到作者-意图. 的限制而产生的,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哲学家们称为-起源谬见. ( the genetic fallacy) 的一种特例, 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在他们眼里,作者的意图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是因为“ 意图谬见“把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使得文学批评不能客观化、规范化,最终形不成一个清晰界说和稳定的批评,将最终导致相对主义,这是对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伤害。维姆萨特在1968年写的《起源: 旧话重提》( Genesis: An Argument Resumed) 中有这么一段: 无论你怎样尽量在作品之外去了解艺术家头脑里的意图,还是不能掌握在作品中出现并可以领会到的艺术家的实际意向或者说起作用的思想。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后, 其意义( meaning) 已经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意图( intention) 。即使有文献记下作者当初作文时意图,这也与对他们的作品的解释没有关系,它不能成为批评的依据。作品意味着它所意味的东西,作品成为一种空间性的形象而非一个时间性的过程,因此新批评要坚决排除意图论。

二、艺术整体观

艾略特在他一系列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哈姆雷特》、《批评的功能》提出了艺术整体观, 其体现是复杂的、多层次、多角度的。

从宏观方面看, 他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一历史时代的所有真正的艺术构成有机整体,这种艺术的有机整体, 在空间上文学的意义是跨越国界的, 超越个人的。他说: 当时我想到文学、想到世界文学、欧洲文学、某一个国家的文学时, 正像现在一样, 并不把它当作某些个有机整体. , 当作个别文学作品、个别作家的作品与之紧密联系, 而且必须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的那种体系来看,任何时代的真正艺术家之间是”一种不自觉的联合”构成整体。在时间上它是超越时间的、具有开放系统的传统紧密相联的, 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 这个秩序由于新的( 真正新的) 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这种整体的有机过程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新的作品的引进不断繁荣壮大。

从微观的角度看, 艾略特非常重视诗歌自身的有机整体性。他认为诗歌 有它自己的生命 , 在 《批评的新功能》中艾略特一方面并不否定艺术是为它本身以外的目的服务, 但是他另一方面肯定地指出“ 艺术并不需要意识到这些目的, 而且它愈是不关心这些目的, 就愈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艾略特在《但丁》一文中对文学鉴定的自足性有进一步的论述。

三、“非个性化”

同时,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哈姆雷特》等论文中还提出“非个性化“理论, 这个理论从创作和批评两方面都是反对传统的镜子反映论。他将他的”非个性化理论“表述得非常明朗:于是他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 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牺牲自己, 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 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 只是工具, 不是个性, 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特别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相互结合。对于诗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印象和经验, 而在他的诗里可能并不占有地位; 而在他的诗里是很重要的印象和经验,对于诗人本身、对于个性, 却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只能说, 一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有它自己的生命; 它的各部分所形成的事物,完全不同于秩序井然的传说资料的主体; 从诗里所产生的感觉、情感或想象, 是不同于诗人头脑里的感觉、情感或想象的某种东西。

那么, 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的个性怎样转化到非个性呢? 艾略特聪明地用“一个白金丝放在一个贮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瓶里去“化学反应来做比喻, 诗人的心灵如同白金丝在化合作用时起催化剂的作用: 诗人的心灵就是一条白金丝。它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在诗人本身的经验上起作用; 但艺术家愈是完美, 这个感受的人与创造的心灵在他的身上分离得愈是彻底;心灵愈能完善地消化和点化那些它作为材料的激情。在该文的后面, 诗人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自然, 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艾略特这番话主要是针对浪漫主义表现论和滥情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