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难时期宏观调控不会转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点:对宏观经济运行而言,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地震没有动摇社会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救灾最需要的是微观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救助,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放松。
惨重的地震灾害为本已复杂的宏观调控局面再添变数。在当前的形势下,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无疑是艰难的。今年1~4月的宏观数据显示,通货膨胀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反而有从食品部门向其他部门扩散的风险。与此相对应,央行在日前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呼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这个判断虽然是沿着年初以来的政策路线展开的,并且未将猝然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考虑在内,但还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的。地震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灾难,但不可能成为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灾难性事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而言,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并没有发生背离。纵观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集中于通胀压力而不是经济衰退。毋庸置疑,惨重的地震灾害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震动和变数,不过,地震的负面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物价上涨压力上,对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造成重大冲击。
具体来看,在物价方面,地震灾难将会增加食品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灾后重建也会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物价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物价形势的最敏感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地震地区的主要商品价格,若有必要将进行干预以防止物价飙升。在经济增长方面,四川省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4%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并且四川也不是位居前列的出口大省。这意味着,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没有影响。
其次,地震没有动摇社会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信心的打击。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所作出的快速反应,以及各界展开的救援募捐活动提振了社会经济的信心。同时我们看到,地震也没有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股市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市场重归平稳。
非典时期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前的形势大有不同。其一,非典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影响了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非典还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滋生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其二,非典时期的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刚刚启动恢复的阶段,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在较为低位的通道运行,保护经济增长势头的重要性超过了控制通胀抬头的重要性;而当前经济景气周期则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通胀形势可能加速恶化的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变成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控制物价加速上涨。考虑到这两点差异,灾难时期的货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顺势而为。
如果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更具有可比性。两次灾难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相同,并且,其主要负面影响体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方面,对实体经济增长未构成重大挑战。我们注意到,年初困难时期同样有声音要求放松紧缩调控,但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这次也是一样。
紧缩宏观调控所获得的初步成效来之不易。最近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局面出现一定程度好转。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居民户贷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则有所下降。这表明,过剩流动性已有部分回流银行系统,央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回收措施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但为了避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投机资金加速涌入,负利率现状一时难有改观。我国当前的实际利率为-4%左右,而有研究显示,维持宏观经济平稳的中性利率约为8%,两者相去甚远。这体现出,货币供给的总体环境还是偏松的。即便如此,应该指出,这种局面仍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得以实现的。在美元走弱,美联储大幅降息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是一个全球现象。在此环境下,宏观调控坚持从紧亦是大势所趋。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放松调控的建议可能是药不对症,应对灾难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应是坚持从紧基调不动摇。如果放松调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可能会被放大,并传染给其他部门,这种局面是决策层最不愿意看到的。(摘自:《证券时报》2008年5月16日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