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明白白练太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明白白练太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在太极拳界争论颇多,有说松练空练的,有说练紧不练松的,有人指名道姓谈其他拳家没有功夫的,也有说练来练去也练不好太极拳的。有争论便有生机,是理论上的进步,是太平盛世在太极拳界的百花齐放,可喜!

真理越辩越明,争论是很好的,可以活跃学术气氛,拳家们这种作学问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对老一辈先贤太极拳家不可不尊不敬。一个学派的历史是由一代代拳家用实践书写成的,否定他们是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史,我不敢苟同。太极拳是不是练来练去说不明、练不会?其实不是。我说说我练太极拳的体会。我原来练陈式太极拳,老师很好,教学认真负责,但限于理论水平,在拳的理论关窍处讲得不明白。来看到祝大彤老师在武术刊物上发表的太极拳的理论文章,立论清楚,读来明明白白,后来又见到祝老师并有幸拜在他老人家的门下学练吴式传统太极拳。在祝师的指点下,我在太极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太极拳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张方先生在2002年第12期《精武》上刊登了《说不清的太极拳》,我读后觉得张先生对太极拳的历史考证很让我钦佩折服。但对张先生的一些说法,却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打不了的太极拳”。张先生写的文章中表明他是太极拳家王辉璞老前辈的弟子。据我听说,20世纪70年代,王辉璞老先生在丹东教拳,由于丹东各派武术家众多,而太极拳难以服众,王辉璞老先生便将师兄王培生老先生请到丹东小住几日。素以“谁让我退半步,即是谁赢”的王培生老先生遍访众武术门派切磋较技,丹东的众武术大家无不心服口服,从而为太极拳在丹东的传播铺平了道路。王培生老先生使用的就是太极技击,张方先生怎么能说“打不了的太极拳”呢!素有“中华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之称的王培生老先生仍健在,如要证实这件事的真伪,张先生可亲自去向他老人家请教。

太极拳不是说不清,而是遇明师难。名师易求,明师难遇,明师即指说的明白,教的明白。纵观现代的太极拳师中,大多是教拳架、说拳经,拳架教完了,拳经讲完了,你的功夫也教完了。这样教拳是不行的,是误人子弟。太极拳说到根本上就是“阴阳”。如何达到这个境界,途径就是练“松柔”。不要小瞧了“松柔”这两个字,真要练起来,却难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当今太极拳大家们。太极拳上的“松柔”就好比是数学上的“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你只有认识了这十个数字,才能去做数学题。而学太极拳,你只有懂得了什么是“松、柔”,也可以说是“懂劲”,才能练成太极拳。而现在又有几个太极拳师自己明白了“阴阳”、“松柔”、“懂劲”?自己都不明白太极拳为何物,又怎么能教会徒弟,真是苦了太极学子,误了太极学子,也将我们传统文化引入了歧途。

祝大彤师教拳,拳架严谨、角度明确、拳理清晰,式式要求严格,不允许徒弟糊弄。祝师讲:“太极拳式式要走的开,不能横走。”每次他行拳时,我们企图用手拦住他运行中的手,但手与他的手一接触,就如手扶棉絮,脚下没有根基,用不上分毫力气。祝师讲:“太极拳是科学的,不光拳理科学,拳架更要科学,每个指头、每个手式都是科学的,好比盖房子,间架结构要科学合理。”他让人五指并拢,旁人用手轻轻一点,人便站不住了,而随后让人大拇指张开,旁人再用手推,人便如脚下生根般稳固。这就是太极拳结构的科学性。祝大彤老师教拳重“听劲”。平时,我们众徒弟总围在他身边“摸劲”,松肩何“味”、松腰何“味”、松肘何“味”。听够了“劲”,回到家里自己再去练。听“劲”,听“明白劲”,是学练太极拳的必修课。两年中,我遇到很多太极名家,怀着向老前辈学习的心情,我向他们要求听听他们身上的“劲”时,他们都拒绝了,有的甚至不明白何为“听劲”。对于太极学子而言,如果听不到“劲”,听不懂“劲”,那么我可以断言:“这个人一辈子都别想明白太极拳!”我遇到一个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以前上大学时曾断断续续的学了四年传统太极拳,但一直是练拳架,后来他找到了祝大彤老师,跟随祝师学了半年,由于他有幸和祝师学拳,经过半年的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太极拳松柔之劲。

我随祝大彤师学拳两年有余。由于时间短,加之自己愚钝,现在还没有悟得太极真谛,不敢在大家面前轻率发表什么言论。但我愿将自己两年来的所学、所感说给与我同样有志于太极拳的学子们听,以帮助大家尽快找到明师,早日进到太极大门中来,不能总是在“说不清的太极拳”中去苦苦寻觅,耽误了自己美好的太极前程。如果,对于传统太极拳经中所说的太极要领不明白,我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当今最通俗、最能够引领大家太极入门的书――祝大彤师的《太极解秘十三篇》。这本书集录了祝师几十年勤修苦练太极拳的所悟所得,以及太极巨匠杨禹廷大师晚年的拳学精华。书中对太极拳的松、柔、空、无、阴、阳、养生,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释、描写,并告诉大家如何修炼太极拳,诸君不妨一读。我愿与诸君共勉!